陳 蓉
(寧夏中衛(wèi)市第六中學 寧夏 中衛(wèi) 755000)
八年級學生對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充滿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學習過程中,由于認知的局限性,學生對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只能看到表象,不會引起深層思考。而物理語言嚴謹性、專業(yè)性、哲理性的特點也給學生帶來了很大的障礙。所以學生遇到物理問題,思維和表達總是停留在口頭化或生活化的階段,不知道怎樣用正確的物理語言描述出來。
基于此,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教師可以通過“教學助手”“云校家”“互動課堂”等APP的靈活使用,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開展針對性的訓練和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語言表達能力,主要有以下途徑:
在教學助手或云校家上提前布置口頭表達類作業(yè),例如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小實驗等,學生可以通過音頻、視頻上傳完成的作業(yè)。利用課前3分鐘,對提前布置的作業(yè)進行復述檢查。在復述訓練的過程中,不斷的由老師點撥和糾正,適時的應用物理語言來引導,訓練學生有條理、連貫的說話技能和有選擇的、突出重點的說話能力,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來提高學生的物理語言表達能力。
利用“互動課堂”中的“移動講臺”,在大屏幕上同步投影演示實驗,讓學生觀察實驗過程,提示學生回答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說明了什么問題?哪些操作可以改進等問題,由感性到理性,學生沒有了心里負擔,就會用形象的語言來描述自己所看到的物理現象。通過長期的堅持,不但能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還能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為學生準確描述物理現象提供依據。
利用“移動講臺”實現“課拍移”,給學生提供鍛煉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語言描述能力。教師或學生利用手機或學習終端,將自己的實驗過程視頻或圖片上傳至大屏幕上,實現“課拍移”。通過學生對照自己的實驗視頻或圖片,描述出自己實驗過程的精彩之處和不足,既鍛煉了學生語言描述能力,又加深了對物理現象的認知和理解。比如說“探究物體的沉浮條件”時,學生做完實驗后,可以重放視頻,讓學生對照視頻,介紹本組選用哪些器材,如何實驗的,碰到哪些困難?因為親身經歷了,所以描述起實驗過程更流暢,更簡潔,更大的鍛煉了學生的物理語言表述能力。
通過觀察圖片,視頻,微課,確定重點知識關鍵詞,讓學生朗讀、背誦。學生通過朗讀和背誦消化和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規(guī)律,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聯系起來,就慢慢理解了它的意義,對于不敢講話的學生來說,通過朗讀和背誦,也有了信心。
教學中讓學生離開文字,復述圖片、微課、小視頻中相關重要知識點,模仿規(guī)范的科學描述語言[1]。通過復述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以及物理原理,讓學生能夠在一大堆的論述中,刪去次要的解釋性或描寫性的部分,有選擇性的復述關鍵詞。在復述時,學生只有理解了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以及物理原理,才能準確的說出來,所以,訓練好學生的復述,會使學生在掌握物理知識方面收獲更多。
4.1 在“活動廣場”發(fā)布討論話題或者“實驗回頭看”,鍛煉學生的物理語言口頭描述能力。實驗前發(fā)布和實驗有關的討論話題,學生通過話題討論,對實驗中出現的困難、疑惑得以解決,形成自己的認知點,豐富了學生的物理語言。
4.2 利用“活動廣場”發(fā)布小實驗,小制作,科學DV大賽等活動,讓學生的物理語言描述“暢所欲言”。教師可在“活動廣場”發(fā)布活動,如比賽誰制作的天平最準確,誰的針孔照相機最清晰,誰的彈簧測量計最精確,誰的溫度計最精準,水滴為什么是圓的等。學生將制作過程拍成圖片、視頻或科學DV上傳至“活動廣場”。在書寫實驗步驟、制作過程時鍛煉了學生的物理語言書面表達能力,在拍攝實驗過程的科學DV中,配上解說詞或者描述實驗步驟,鍛煉了學生的口頭描述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物理語言描述能力。
讓學生將整理好的筆記內容在“習慣養(yǎng)成”中朗讀打卡,鞏固記憶,加深理解。學生朗讀筆記內容,是一個整理物理知識條理的過程,也是總結課堂收獲的過程。通過朗讀,規(guī)范了學生的物理專業(yè)術語,鍛煉學生的物理語言描述能力。
總之,物理語言描述能力是初中物理學習的基礎,是一項長期的、系統(tǒng)的能力訓練,在“互聯網+教育”的背景下,借助教學助手、云校家或互動課堂等APP軟件,通過教師在課堂上靈活應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課下利用“互聯網+教育”提供的多種途徑,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和培養(yǎng),才能讓學生逐步掌握提高物理語言描述能力的技巧,準確描述出物理現象及規(guī)律,從而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