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國偉
(福建省建甌市建州小學 福建 南平 353100)
小學生活潑好動,課堂上高效學習時間一般較短,在授課過程中,我們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有的孩子表現(xiàn)欲望特別強,然而卻不能認真、靜心地傾聽老師的講解和同學的發(fā)言,回答問題也經(jīng)常答非所問,不能正確理解老師的意圖和同學的想法。如何引導學生愿聽、會說是目前教學授課面臨的一個問題,下面我結合自己教學實踐、案例,談談如何在課堂上建立良好的傾聽及表達的師生和生生關系。
佐藤學教授說:“在教室里的交流,傾聽遠比發(fā)言更加重要?!睂υ挷荒苁菃畏矫娴摹鞍l(fā)表意見”,也不是兩派觀點提高音量企圖占領上風。在課堂上,我總會提醒孩子“無論你是否同意發(fā)言者的觀點,都請讓發(fā)言者把話講完,一邊聽,一邊‘消化’,聽完以后再舉手表達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因此,要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進行對話,就是要使學生明白:首先必須學會靜下心來,聽聽別人的觀點。當他人的觀點對自己的觀點產(chǎn)生影響,對話的大門才算真正打開。
在《創(chuàng)造共同學習的課堂》里,我讀到這樣一組令人感動的句子:“菅野老師的講述方式與聽話方式是觸覺性的。就像觸摸每一個兒童那樣,把每一句話都送到每一個兒童的心田。菅野老師的身體就像拋物線那樣,面對每一個兒童開放,以便全身心地接納每一個兒童的話語。”“教學的創(chuàng)造能否成功取決于教師在教材上的尊重程度,對學生的尊重,和對自身教育工作的尊重。”為了師生能彼此尊重對方、尊重知識,相互理解和信任,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設一種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在課堂上沒有畏懼感,能夠積極思考,大膽發(fā)言,說出自己想說的話。
3.1 設計有趣的課堂導入,讓學生想傾聽、樂表達。學生在真實、具體有情趣的情景里會樂于傾聽、主動表達。一節(jié)課的導入部分是教師教學過程周密安排的集中體現(xiàn),是展示教學藝術的“窗口”。現(xiàn)行小學英語教材中有許多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形象、動畫視頻、朗朗上口的音樂,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內容行事,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課堂教學時,我經(jīng)常從學生喜歡看的動畫片、故事或有效的談話引入課題,抓住動畫片、故事中人物的語言,引導學生根據(jù)語言內容提出關于本課的問題,這樣把教材中習題的內容加以創(chuàng)新,使相對枯燥的教學問題變得生動有趣,較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認真聽、主動聽的欲望,同時適時創(chuàng)造情景問題,引導學生主動表達。
3.2 創(chuàng)設有效的活動情境,讓學生懂傾聽、會表達。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并結合課題引入一定的話題,創(chuàng)設真實有效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目的要使學生產(chǎn)生傾聽下去的強烈愿望,促成學生運用所學語言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案例一:閩教英語小學第二冊Unit3的第一課時教學重點句型為I like …,第二課時的重點句型為Do you like … ? Yes, I do.和 No, I don’t.在第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有濃厚的興趣,我在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課中的鞏固環(huán)節(jié),運用了圖片和頭飾創(chuàng)設一個虛擬的情景進行教學。我叫學生們邊設想圖片里的場景邊表演,部分學生的情緒不斷高漲,紛紛搶著戴上頭飾來表演:“I like … ?!碧貏e是平時一些愛表現(xiàn)的學生,更是站立起來,大叫著“Let me try!”恨不得沖到講臺上來當“小老師”。
我示意學生安靜下來,準備進入下一環(huán)節(jié)時,仍有一只手仍然固執(zhí)地舉在那里。我一看,原來是林范葳:“LinFanwei,any questions?”得到允許的他,很快地站了起來說:“Mr. Lin, 我一點都不喜歡carrots,你為什么一定要我說I like carrots.呢?你能不能先問一下我們是否喜歡,喜歡的話再叫我們這樣說,順便也教一下我們不喜歡怎么說。Thank you!”全班學生聽了他的一番話,紛紛自由發(fā)言起來,“是啊,我也一點不喜歡carrots……”“對啊,老師,你應該先問一下我們是不是喜歡啊……”“老師,你教我們不喜歡怎么說吧……”。此時此刻,我猶豫了。如果順著他們的意思進行教學,那就和自己的備課大相徑庭了。但我轉念一想,與其讓他們不情愿地被我牽著鼻子走,不如尊重他們的意愿?;蛟S在強烈的求知欲下,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再者,下一堂課要學的正是這個句型,如果他們今天學會了不也是一舉兩得嗎?我稍作思索就與學生們展開了下面的對話。
T:Oh,Lin Fanwei,You are an honest boy. You don’t like carrots. Yes?
S1:Yes.T:So you can say I don’t like carrots. S1: I don’t like carrots.
T:I like all kinds of food. They’re good for our body. So look, I’m tall. I like fish.Do you like fish,Lin Fanwei? S1:Yes.(引導學生用Yes.I do.來回答)
T: I like carrots.Do you like carrots,Nancy? S2:No, (引導學生用No,I don’t.來回答)
S3:I like grapes. Do you like grapes,Mr. Lin? T:Yes.I do.
S4:I like bananas. Do you like bananas ,Mr. Lin?……
隨著對話的進行,我把下堂課的重點句型Doyoulike…?Yes,Ido./No,Idon’t.寫在了黑板上。當時,我還想中斷一下師生的對話,領讀一下這個重點句型,沒想到學生竟然都掌握了這個句型。他們紛紛轉向老師和自己的好朋友,你問我答起來,完全投入到了熱烈的對話中。一次不經(jīng)意的“抗議”,竟也能收到如此意外的驚喜。所以,老師只要善于傾聽,正確對待學生所想所需,靈活調整課前預設的教學方案,及時解答他們的疑問,在真實的對話情境中培養(yǎng)了學生愛說、樂說興趣。
3.3 回歸學生的主體地位,在互動中我要聽、讓我說。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激發(fā)學生主動、積極、有創(chuàng)造地去學,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機會、時間,給學生創(chuàng)造各種真實有趣的語言環(huán)境,讓他們在學中用,在用中學,學以致用,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獲,愿意積極參加各種學習活動。
鄭朝暉老師曾說“當我對于學生的學習結果無所期待的時候,每個孩子的發(fā)言都會讓我感覺到驚訝?!痹谔接憜栴}的時候,不強行按照自己預先設定的程序推導教學,也沒有也不期待他們說出“標準答案”,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先不設定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而是用心地去傾聽彼此的想法,在理性的推理中形成共識,讓學生從“要我學”變成“讓我說”,真正體會到教學相長的快樂。
當代的教育進入了一個信息化、多元化的時代,需要更多有趣的載體來豐富我們的課堂,課堂教學改革的本質就是共存和共生。一個課堂最終的目標不是達成認識上一致,而是師生一起在原有的認知水平和認知基礎上,通過彼此尊重的傾聽和相互真誠的對話,感受到自己的提升和發(fā)展——這就是真正的學習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