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懷春
(四川省廣安花橋中學校 四川 廣安 638500)
新課程改革已是大勢所趨,不可逆轉。新課程改革之下的高中歷史教學如何實施,對于一線歷史教師很有挑戰(zhàn)性,理性地看待課程改革中出現(xiàn)的問題,善于對教學問題進行研究和反思,是一個優(yōu)秀教師應該具備的素質。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提出:優(yōu)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針對新課程教學中出現(xiàn)的新情況,回顧三年來新課程教學的實踐,其中得與失、經(jīng)驗與困惑并存,以此就教各位同仁,請斧正:
1.1 正確領會新課程理念,樹立全新教學觀。新課程要求中學歷史課程培養(yǎng)公民基本的歷史意識、歷史素養(yǎng),著眼公民運用基本的歷史意識和歷史素養(yǎng)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教育也由過去以知識為本發(fā)展為今天以人為本。因此教師必須要轉變觀念,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chuàng)造,學會生存。
1.2 強化教師的專業(yè)素質。在新課程理念下,新課程的設置是綜合的、開放的,課程資源多種多樣,教材僅是其中之一,而一標多本的教材,必修與選修相結合的課程安排,專題加模塊的課程結構對今天的歷史教師來說無疑都是巨大的挑戰(zhàn)。歷史教師要適應新角色,做學識淵博的引路人,因而要不斷充電,不斷學習,既要精通本學科的專業(yè)知識,又要兼容并蓄,通曉其他學科門類知識,還要盡快掌握現(xiàn)代教學手段,充分發(fā)揮教師集體的智慧。
1.3 轉變教師角色,建立民主和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新課程理念認為教學是一種對話,一種溝通,一種合作。教師不僅是新課程的實施者,也是新課程的參與者;教師不僅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也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教師只有把學生當成平等的朋友,在歷史討論、互動的教學活動中,才能融入學生的學習之中。在這種民主的環(huán)境下,學生敢想、敢說、敢做,教師鼓勵學生敢于標新立異,自覺獲取新知識,久而久之,教師越教越輕松,學生在愉快中學習,因為喜愛所教老師而更加喜愛這門功課,成績明顯提高,最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1 重新整合新教材。新課程教材是一標多本,在教學過程中,本著“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俯視教材主流,抓準模塊思路,根據(jù)教學實際,靈活控制教材。
首先,重視模塊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新課程以“模塊”+“專題”的形式,構建了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的課程結構。高中歷史分成3個必修模塊和6個選修模塊。必修模塊包括25個古今貫通、中外關聯(lián)的學習專題;各模塊之間,既各有側重,又有密切的聯(lián)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相互參照,統(tǒng)籌兼顧。
其次,進行模塊內的專題整合。教師要建構起整體教學設計觀,總攬全局,不要講一課,備一課,而應該將教學設計置于課程模塊的整體之中來考慮。
2.2 確立教學“主題”。課堂教學是不同對象圍繞適當?shù)脑掝}進行思想交流,實現(xiàn)育人共進目標的過程化載體。通過確立教學“主題”,教師根據(jù)“主題”重新規(guī)劃教材結構,進行實效化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使教學邏輯嚴密而緊湊;學生依據(jù)“主題”實現(xiàn)思想交流,思考學習有了明確的突破方向和延伸空間。所以確立教學“主題”對實現(xiàn)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有著重要意義。
2.3 加強概念教學。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學生對歷史概念的學習和理解是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歷史概念源自歷史事實,同時又超越歷史事實,反映的是歷史事實的本質特征,是學生學習和研究歷史都要依靠的一種抽象思維能力。歷史概念既是歷史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歷史考查的重要方面,不容忽視。
教學過程是教學活動綜合性的復雜運作形式。教學過程具有整合性和多變性,并滲透著豐富的情意、技能、發(fā)展等多種因素。
3.1 建立“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教學新模式。歷史新課程以學生為主體,要求教師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和指導者。因此,教師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采取多種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施教。在教學中,教師要精心備課,做到“心中有學生”;要精心施教,做到“目中有學生”。注重培養(yǎng)和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切實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把教學過程變成師生互動、交流、溝通、合作、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品質,激發(fā)學生把知識、技能、技巧有機的結合起來,掌握認識世界的工具真正達到學以致用。
3.2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進行歷史新課程教學的雙贏策略。21世紀是知識經(jīng)濟時代,知識經(jīng)濟強調的核心就是知識創(chuàng)新和技術創(chuàng)新。伴隨著教師觀念和角色的轉變,學生的角色和學習方式也發(fā)生變化,學生已不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而是學習的主人,其觀念由“要我學”轉變?yōu)椤拔乙獙W”,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因此,在教學中,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F(xiàn)代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科學大師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我們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能激發(fā)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就能激活學習的主體,使他們的感官處于最活躍狀態(tài),最佳地接收教學信息,有效地誘發(fā)良好的學習動機。這樣教和學得到了和諧的發(fā)展,教學效率和學習效率就會隨之大幅度提高。
3.3 養(yǎng)成動態(tài)生成意識。歷史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歷史、感受歷史的過程,是師生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生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不能死摳教案,要根據(jù)課堂的變化隨時調整。在教師“預設”中體現(xiàn)教師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現(xiàn)師生智慧互動的火花。
3.4 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進行課堂教學。教師通過制作多媒體課件,集圖像和聲音于一體,模擬展示當時的歷史情景,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由感而發(fā),認識歷史、感受歷史和分析歷史,從而記住歷史。這就是現(xiàn)代教育技術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發(fā)揮的巨大作用,使課堂變得更加形象生動,通俗易懂,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極大地提高了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
進行課改,歸根結底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新課程課堂教學效果怎樣?學生對歷史教學的反響怎樣?及時收集教學反饋的信息,“構建有效的歷史課堂”是教師永恒的追求。課后教學反思札記,就是把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感觸、思考或困惑及時記錄下來,以便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好記憶不如爛筆頭,靈感往往來自剎那之間,及時記錄下來日積月累就是莫大的財富。養(yǎng)成書寫課后教學反思札記的好習慣,利于提高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