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芳
(江蘇省宿遷市洋河新區(qū)王園小學,江蘇宿遷 223800)
審美能力是指學生能夠自主地發(fā)現語言、情感、行動以及意境等的真善美,進而獲得情感上的共鳴。在小學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非常重要。通過審美教育,不僅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還能積極地引導學生感知美、發(fā)現美、創(chuàng)造美,進而促進學生的發(fā)展。但在實際語文教學中,教師受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頗深,在課堂上一味地向學生灌輸所謂的重點知識,并占據主導地位,學生只能被迫地學習。在這樣的教學情況下,學生很難在語文課堂中學到真正的知識,難以提高審美能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順應時代的發(fā)展潮流,轉變教學方式,注重對學生的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
新課程改革以來,小學語文教材也在不斷完善,從之前全部都是文字轉變?yōu)閳D文結合的形式?,F行的小學語文教材圖文并茂、繪聲繪色,其構圖、搭配等都蘊含著豐富的審美因素。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感受教材之美,引導學生對教材進行分析和欣賞,進而感受語文知識和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教學《草原》這篇課文時,教師可先讓學生自主閱讀文章,然后帶領學生結合教材中的插圖對文章所描繪的情境進行分析和想象。通過教材插圖,我們可以看到遠處是一望無際的草原和山脈,草原上還有幾個人騎著駿馬飛馳。近處是幾個蒙古人在一起喝著酒,暢快地聊天。通過這幅圖畫,我們可以感受到草原廣闊的景色以及草原人民的熱情。學生在欣賞圖畫的過程中,對文章的內容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對草原充滿了向往。由此可見,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善于發(fā)現和挖掘教材中的審美因素,并結合所學知識將審美因素滲透在課堂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知識、了解語文知識的興趣,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感受教材之美。
大多數的文人學者在寫作過程中會運用語言向我們描繪一幅幅優(yōu)美的畫面,創(chuàng)設出優(yōu)美的意境。如果我們僅僅是閱讀過而不加以感受和體會的話,就會錯過語文知識中留給我們的審美教育資源。所以,教師在教學語文的過程中,要善于利用課文中的寫景性語言,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和聯(lián)想,在學生的腦海中呈現作者向我們展示的意境,使學生沉浸其中,感受文章中的意境之美。
例如,在教學《舟過安仁》這首古詩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的含義,了解作者所描繪的畫面,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這個場景:兩個小漁童在湖中心的船上,收起竹篙,停下船槳。在沒有雨的情況下,兩個漁童卻撐起了雨傘。學生看著多媒體中呈現的這幅圖,再加上教師的描述和引導,在腦海中就會呈現一個動態(tài)的畫面。雖然詩人在表達這幅畫面時僅僅用了十幾個字,但蘊含的內容卻是十分豐富的,僅僅通過翻譯詩句是無法將詩人描述的場景展現出來的。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以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和聯(lián)想,讓學生充分感受孩童的純真質樸之美。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一些描繪性畫面或者寫景性語言,引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進而讓學生感受意境之美。
語文學習時,我們要學會欣賞一篇篇優(yōu)秀的文章或者一首首古詩詞,它們都是由一個個詞語或者是一句句話構成的。在寫作過程中,作者為了讓自己的作品朗朗上口,還會斟酌用語,從而使學生讀起來有韻律感,進而感受語言之美,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例如,教學《泊船瓜洲》這首古詩時,教師可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尋找這首古詩在表達上的秘訣,然后引導學生認真誦讀這首古詩。接著,讓學生把每句詩的最后一個字提取出來,分別是“間”“山”“岸”“還”。其中一個學生站起來說道:“這幾個字的韻母是相同的,都是an?!贝藭r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這名同學說得非常好,這首古詩有一種獨特的韻律,壓的是an 韻,所以我們在閱讀過程中會發(fā)現這首詩很有節(jié)奏感,這就是語言的魅力?!睂W生了解這一點之后再誦讀這首古詩,很容易就會背了。由此可見,教師要善于帶領學生賞析語言,分析作者在語言運用中的心思和秘訣,進而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中國漢字、語言的魅力,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作者在寫作時常常蘊含著豐富的情感,這些情感是在我們生活的社會中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是美好的象征。所以,教師在教學時應該帶領學生深入剖析文章,體會作者的情感,進而使學生在品味和分析中與作者產生共鳴,有效把握文章所表達的情感,進而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
例如,在教學《懷念母親》這篇課文時,教師要帶領學生認真品讀,感受作者描寫時所滲透出的對母親、對祖國的懷念和熱愛之情。為了讓學生更加真切地體會這種情感,教師可借用文章中作者寫的日記,通過一些極小的事情感受作者對祖國的思念;再結合學生的生活列舉一些小的事情,如學生跟媽媽分離時的感受等,進而真切地感受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愛母親、愛祖國的偉大精神。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進行情感的分析和滲透,讓學生的學習不僅僅停留在表面,更要深入作者內心,想作者所想,進而更好地把握文章情感,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
文學作品中,作者除會對一些優(yōu)美的景象、深刻的情感進行描述外,還會對具體的人物進行描寫。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分析作者筆下的人物形象,學習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感受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這一方面對學生的寫作水平有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可感受作者描繪的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以及人格魅力[1]。
例如,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時,教師先讓學生總結這篇課文共講述了魯迅先生的幾件小事,然后結合這些小事感受魯迅先生的性格特點。作者通過記敘與伯父魯迅先生的相處以及魯迅先生對待拉黃包車的工人及傭人的態(tài)度,總結出魯迅先生是一個善于為別人著想,同情、關愛勞動人民的人。作者在贊揚魯迅先生的時候并沒有直接說出他的性格特征,而是通過幾件小事將這個人物表達出來,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飽滿、更加真實。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善于帶領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總結人物形象,引導學生學習一些優(yōu)秀的品格,讓學生感受作者筆下的優(yōu)美形象。
小學是學生接受教育的基礎階段,也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和審美素養(yǎng)的關鍵時期。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小學語文教學內容和知識,在教學中滲透審美因素,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美育熏陶,進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促使學生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美,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