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榆樹市劉家鎮(zhèn)中心小學 胡春麗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的閱讀能力對語文學科的學習極其重要,學生的閱讀興趣對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有很大幫助。作為實踐性較強的一門學科,語文學科主要注重“聽、說、讀、寫”這四個方面,而閱讀作為重要學習內容在學生的心智成長發(fā)育方面起很大作用。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尤其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來說,閱讀能夠鍛煉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幫助他們提升語文綜合素養(yǎng),為中學階段的學習做好鋪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充分說明興趣能夠將學生帶入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之中,促使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尤其對于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形成自主學習意識對以后的學習和發(fā)展至關重要。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要采用鼓勵式的語言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學習《去年的樹》一文時,教師安排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閱讀,并在閱讀中思考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閱讀結束后教師進行提問。此時有的學生可能回答不出來,有的同學回答的不夠全面,教師對這些學生都要予以鼓勵,可以用“回答的已經很不錯了,下次再全面一些就更完美了”“理解到位,語言組織得很好”等精準的語句對學生進行鼓勵,這樣學生能夠更積極主動地進行閱讀,并增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使課堂氣氛更加和諧融洽。教師在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閱讀氛圍時,可以從教室的布置著手,可以在黑板報上書寫一些文章,也可以在墻壁上展示文學作品,還可以在班級角落建一個小型讀書角,放上各種體裁的書籍供學生閱讀,在這樣的閱讀氛圍中學生能夠受到閱讀氛圍的影響,產生較強的閱讀興趣,促使語文閱讀教學效率得到提升。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再進行灌輸式教學,而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和學習,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會針對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提問,并在提問中引導學生思考文章中的重點內容,教師也要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拓展閱讀思維,在閱讀中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教師在設置問題時,要注意問題的開放性,而不是單純的“是”或者“不是”的這種提問,提問的對象可以針對某位同學也可以針對全體同學,提問的時間、方式等都需要教師進行科學的教學設計,這樣才能使提問發(fā)揮出最大作用,促使學生為了更快速、更完整地回答出問題而重視閱讀,并加強對文章的理解。另外,教師也要積極鼓勵學生針對文章內容提出自己的質疑,并在回答教師問題時提出自己的見解,只有真正投入到文章的閱讀之中,學生的閱讀能力才能得到提升,而學生在自己提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對自身的閱讀思維進行有效啟發(fā),并在多讀多思考中提高閱讀能力。比如在學習《頤和園》一文時,教師在學生閱讀課文后提出問題“同學們誰能講述一下頤和園的景物特征”“這篇文章采用了哪種寫作手法”,教師可以讓學生舉手搶答,然后教師選擇一名舉手最快的學生進行回答,在回答中教師可以適當引導學生拓展思維,當學生回答第二個問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這種寫作手法運用在自己的寫作之中,學生就會據此對教師提出自己的疑問,在教師提問和學生提出質疑的過程中能夠有效拓展學生的閱讀思考能力。
語文學科的學習需要對大量的文章進行閱讀和分析,因此對課文進行預習很有必要,教師需要科學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首先,對文章的導讀或者前言進行閱讀,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重點知識;然后通讀全文,在這遍閱讀中將文中不認識的生詞生字進行標注,并查字典認識這些生字生詞,通讀結束后再依據課后問題對文章進行精讀,并理解生字生詞的深層含義;最后,對不理解的文章內容進行整理記錄,如果不能自行解決就留在課上與教師和同學進行探討。比如在學習《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文時,教師安排學生在課下進行預習,并探究周恩來少年立志的原因是什么,對此說說自己的感想,這樣能使學生的預習效果更好。另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依據學生的預習情況掌握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據此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度挖掘,使學生充分理解文中人物的情感,只有真正走進文章才能體會到閱讀的魅力。
綜上所述,在小學中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通過營造閱讀氛圍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并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提出質疑,以此拓展學生的閱讀思維,同時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重視教材內容的同時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為以后的學習做好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