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梅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建設中心小學 福建 大田 366100)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很多語文老師依然沿用了倒灌式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學生處于被動地位,老師帶領學生對文章中的字、詞、句、段、篇進行詳細的講解,重要從語文技能訓練為主,而忽略了學生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培養(yǎng)的思維能力和情感因素。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能夠理解課文內容,但是一旦脫離老師的指導就無法獨立完成文章的深入探究,語文知識與文章閱讀無法做到融會貫通,閱讀教學變成了局限于知識點的學習,導致學生普遍出現高分低能現象,阻礙了小學生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因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已經成為閱讀教學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2.1 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語文老師要正視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從學生的興趣和愛好角度結合教學內容開展教學設計,充分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能夠在興趣和求知欲的指引下積極的投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語文老師可以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從而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生的情感意識,進而在情境中對文章內容展開深層次的探究,比如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錄了許多故事類文章,語文老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對于古詩詞則為學生重現古詩情境,使枯燥的文字變得生動立體,既方便學生理解,同時也能夠調動起學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學生積極的在進行中進行思考和探究。
比如四年級學習《觀潮》這篇課文時,語文老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為學生展示潮來前人們踮腳盼望的情景,從而喚醒學生對觀潮的澎湃心情,進而在老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展開想象,感知潮來時氣吞山河的壯美,既鍛煉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閱讀體驗,激發(fā)起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2.2 鼓勵自主學習,培養(yǎng)探究能力。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語文老師要以學生為本,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針對自主學習過程中的重難點問題進行引導和講解,將有限的課堂時間給學生留下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從而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和閱讀水平。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語文老師要重引導請說教,鼓勵學生積極的發(fā)散思維,挖掘學生的思維潛能,在閱讀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嘗試進行解決問題,使學生不僅能夠對閱讀文章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時也提高了自身的探究能力。
比如三年級學習《燕子》這篇課文時,語文老師可以為學生進行課前導入,引導學生圍繞課文內容展開自主學習和探究。燕子是學生日常生活中較常見的一種鳥類,而且也是中國人起名字時比較常用的字,為什么“燕”這個字使用這么頻繁呢?燕子都有什么樣的特點呢?學生在老師的問題引導下燃起求知欲,進而自覺的投入到本篇課文的閱讀學習中,并在課文中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比如五年級學習《草船借箭》時,語文老師可以一拿到學生圍繞課文中“神機妙算”這個關鍵詞來為學生提出引導性問題:為什么說諸葛亮神機妙算?他為了借箭成功都算到了什么?學生在問題的指引下對課文內容展開自主探究,深刻體會到文中人物的鮮明特點,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水平。
2.3 課內外閱讀結合,提高語文素養(yǎng)。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不能僅局限于時間有限的課堂教學,而要在課內閱讀的基礎上進行課外閱讀延伸和拓展,鼓勵學生在課內閱讀學習中掌握閱讀方法,在課外閱讀中拓展知識視野,從而實現課內外閱讀的有機結合,實現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語文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內外閱讀過程中將精彩的段落、詞句、名人名言、優(yōu)美詩句等內容進行摘抄、背誦,既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同時也能夠為學生進行語文寫作積累素材和知識積累,使學生情感更充沛,文學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比如六年級學習朱自清的《匆匆》這篇課文后,語文老師鼓勵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閱讀《朱自清散文集》學習散文的寫作技巧和行文結構,感受散文之美,并對現代散文家、詩人朱自清擁有更加深刻的認識,既進行了知識積累和寫作技巧學習,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為語文素養(yǎng)。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語文老師要充分激發(fā)起學生的閱讀興趣,通過多元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輕松和諧的閱讀氛圍,使學生積極的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既鍛煉了自身的思維能力,同時也感知到語文閱讀的樂趣,提升了小學語文的閱讀體驗,實現了知識、能力、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