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縮影
(福建省寧德市福安市灣塢中心小學,福建寧德 355006)
閱讀評測工作在小學階段的教育工作中的應用,是補充教育形式、提高學生自主性、加強教師引導作用的重要應用方面。在課程實踐過程中,這一教學應用方法可有效地適應素質化的教育發(fā)展要求,并在突出學生核心能力的過程中發(fā)揮積極作用。為了進一步放大優(yōu)勢,使其與核心能力形成更加深入的對接狀態(tài),我們要對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概念做出簡要說明,以此保證整體教育評測工作的合理展開,為其有效應用提供理論支撐。
核心能力,是現(xiàn)代化教育思想中,對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概括與總結。將這一能力評價標準引用到小學階段的閱讀教育工作中,可以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發(fā)揮積極作用。從小學階段的課程培育目標出發(fā),核心能力的培養(yǎng)與塑造關乎學生未來的綜合化成長,是人才塑造在語文學科中的重要表現(xiàn)。對此,學生需要在語文課程學習中,掌握基本的學科知識內容,并在口語表達、文字提煉、內容總結、文學性分析等具體應用上,提高自身知識內容的應用與轉化能力,并具體表現(xiàn)在未來語文綜合閱讀能力的發(fā)展上,即交流溝通能力、閱讀理解能力、文書整理能力等。語文學科中的系統(tǒng)化知識體系,也會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chǎn)生影響。
從素質化教育的角度出發(fā),現(xiàn)代化的義務教育工作在思想上受到了新課程標準改革思想的影響,在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強調了整體教育工作的引導性地位。作為把控整體教學走向的教師,我們應通過有效的評價,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并在評價指導中,糾正自身在學習成長中存在的缺陷與不足。尤其在核心能力的塑造上,當教師將核心能力作為評價測試學生閱讀情況的主要內容,將關注點放到閱讀能力的塑造上時,學生就會在不斷學習積累中,實現(xiàn)自身綜合化成長與發(fā)展,完成閱讀能力的塑造[1]。由此,教師也在適應教育工作客觀需要的前提下,實現(xiàn)了以核心素養(yǎng)為前提的閱讀評測升級。
閱讀測試評價,是組成閱讀課程學習的重要內容,也是將課程內容進行升華的關鍵條件。作為閱讀課程培養(yǎng)目標的閱讀能力,也是學生核心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階段的課程教學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教學實踐意義。為了更好地體現(xiàn)閱讀評測的應用效果,我校已經(jīng)形成了初步的評測體系,并在評測內容上產(chǎn)生了邏輯性教學應用方法。然而,受到當前教育發(fā)展的影響,閱讀評測的有效性沒有充分地展現(xiàn)出來,并在多因素的影響下,出現(xiàn)了明顯的發(fā)展阻礙,需要在解決此類問題的基礎上,指導優(yōu)化策略,并通過核心能力的教育引導,提升閱讀測試評價的有效性與引導作用,使學生的閱讀能力與核心能力得到提升。
首先,在閱讀測試評價工作中,受到基礎教材條件的影響,其評價結果較為簡單,沒有形成深入性的問題探究,在邏輯系統(tǒng)上淺嘗輒止,影響了對學生學習狀態(tài)的深度剖析。其次,評測內容上相對較為單調,僅對閱讀基礎內容做出評價,無法在連續(xù)性的內容中,對學生形成帶有延展性的指導。再次,特征性的缺失,在學習過程中,評測受到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影響,過于強調結果的規(guī)范性,反而無法全面展示學生的個性化狀態(tài),無法在閱讀測試中,定位每位學生個性化的閃光點與亮點。最后,評測工作僅為了完成關于學生閱讀情況的“打分”與“定位”,忽視了學生綜合素質成長的客觀需要,沒有形成明確且清晰的課程化指導。
教師在對學生的閱讀測試結構進行評價的過程中,首先要明確學生是否能夠真正地理解閱讀文章中的結構,在對這一內容進行判斷的基礎上,就可以了解學生語文知識掌握的基本情況,并對學生邏輯分析能力產(chǎn)生一定的認識。
在測試評價中,教師可以對學生的整理能力進行考核,并判斷學生是否可以清晰地整理出文章中的各種要素信息,是否能夠在了解閱讀文章內容基本構成要素的前提下,清晰地定位文章各個主體部分與主體脈絡之間的關聯(lián)性。在實現(xiàn)這一評測目標的基礎上,需要確定學生對文章主旨內容與結構體系的理解程度,并使學生通過對文章內容的深刻理解,提出對文章主旨思想與主要結構進行理解的重要性。
例如,《梅蘭芳蓄須》這篇課文是經(jīng)典的小學課文內容,作為一篇典型的介紹人物事跡的記敘文,這一閱讀內容也帶有明顯的主旨思想。在進行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客觀地認識人物形象,明確突出人物形象的具體事件,并通過對課文主題思想進行系統(tǒng)化分析,確定事情發(fā)展的主體脈絡。在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在設計測試評價中,突出文章的這一特征,并在讓學生加深對文章結構認識與理解的同時,重點關注:“梅蘭芳蓄須這件事產(chǎn)生的原因是什么?事情的具體經(jīng)過是什么?這一行文的目的和表達的思想情感又是什么?它們都體現(xiàn)在文章的哪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對這一系列內容進行教學引導,可以在凸顯主體結構的基礎上,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主體脈絡,并在明確“梅蘭芳是我國著名的戲曲大師,擁有強烈的愛國思想和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這一主題思想的基礎上,將文章中的社會環(huán)境與歷史背景填充到主題結構中,從而將整體文章的脈絡以邏輯性的狀態(tài)重新還原出來,以此保證自身對這一知識結構的深入理解。
閱讀,是對文章主題結構的一種思考。在不同的文體形式中,存在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對此,教師在設計閱讀測試評價的過程中,要注重對類型文章的結構進行定位,并在引導學生在完成類型分析的同時,保證整體課程結構的指導效果,使學生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可以完成自身核心能力的培養(yǎng)。
教師在對閱讀測試文本進行選擇的過程中,需要重點凝練文章中的人文主義思想,并在提煉其教育意義的同時,完成測試評價的分析。注意,在這一系列工作中,教師務必要讓學生充分理解其中的詞句的意義,并針對文章中個性化的人物形象,定位文章中的象征性修辭手法,從而更好地捕捉文章主題思想,鍛煉并培養(yǎng)自身的文化感悟能力,提高對文化情感的感知水平,為提升核心能力注入動力。
例如,在《猴王出世》這篇課文中,教師可以圍繞“美猴王”這一藝術形象,提出一系列問題。這篇文章節(jié)選于《西游記》,而即便是小學生對“美猴王孫悟空”這一藝術形象也并不陌生。所以在授課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先通過視頻、圖片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借助師生交流完成情感激發(fā),幫助他們進入美猴王的情感世界。由此,教師可以在具體的課文內容中,對閱讀材料的詞句進行解析,嘗試性地向學生提問:“為何美猴王數(shù)次‘瞑目蹲身’?這樣做,可以凸顯出美猴王怎樣的文學藝術形態(tài)?”“作者在寫石猴入洞這一場景時,使用的縱、跳等字詞表達了美猴王的什么特點?”通過此類問題的引導,學生可以親自嘗試著通過文學詞句,模仿美猴王的動作,以此在再現(xiàn)美猴王勇敢、神奇、活潑的藝術形象的同時,將這種擬人化的藝術特征對接到具體的藝術修辭中,從而保證整體藝術形象的塑造效果。
這一方法也間接地提升了學生的藝術塑造能力,使學生在熟悉修辭方式的同時,逐漸將這種表現(xiàn)手法融合到自己的認知與修辭體系中。
學生在進行閱讀測試的過程中,會憑借以往的學習經(jīng)驗,形成系統(tǒng)化的規(guī)律,并在統(tǒng)一的閱讀分析模式中,使整體閱讀答案變得統(tǒng)一化。這嚴重地影響了各種閱讀文章內容個性化、特色化的展示。在閱讀測試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針對這一課程的教學問題,制訂出合理的課程計劃,并在突出文章核心要點的前提下,提高整體試題評測內容的引導性,將學生的注意力,從趨同化的內容轉移到各有差異的特征上。由此,通過對文章語境內容進行調整,保證學生關注完整各異的文體特征,并在突出多樣化文體結構核心特點的同時,完成語境分析,實現(xiàn)對差異化文學內容的深入學習,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支撐下的核心能力。
例如,《延安,我把你追尋》這一課主要是通過描寫延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及延安的變化,突出了延安精神的傳遞,也突出了作者對黨中央和未來的追尋,在表達時代變遷、延安變化的前提之下,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化延安的美好,體現(xiàn)了當代生活的美好。在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文章的內容,對其中所提到的景物描寫做出對比,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延安窯洞與現(xiàn)代化的高樓大廈之間的差別,感受新時代的美好生活。以文章中不斷出現(xiàn)的排比句為切入點,對作者要表現(xiàn)的情感態(tài)度和文章主旨進行分析。在課程教學改革的背景下,教師也要保證對整體情感化文學內容的指導效果,尤其在理解這種特殊化文學手法上,提高學生的理解程度,使閱讀測試評價的有效性得到補充。
在閱讀測試評價中,教師要明確整體評價工作的方向性,并在結合語文教學要求的前提下,使整體知識體系形成完整的脈絡系統(tǒng),通過文章內容的相互影響與相互作用,在發(fā)揮學生想象力的基礎上,將知識內容串聯(lián)起來,保證學生對知識內容的自學效果與理解深度。這一教學指導模式不僅可以保證客觀文學理解方式的拓展,也使學生豐富了主觀學習經(jīng)驗上的積累,以此保證文學思想的體系化、目標化發(fā)展狀態(tài),使學生的思維能力獲得提升。
例如,在教學《去年的樹》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閱讀問題,讓其對“是誰殺死了小鳥的朋友”這一問題進行分析。這樣,學生才能在文學內容的基礎上,在脫離場景與現(xiàn)象的前提下,分析課程內容的深層次含義,從而形成更加典型的核心能力。
綜上所述,提升閱讀評測工作的有效性水平,是保證整體教育事業(yè)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條件。尤其在小學語文學科的教育工作中,通過這種定位清晰的評測,可以讓學生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的不足,并在了解評價思維方式的同時,對自己展開自我評價,以此提高自我認知能力。在這一基礎思維方式的支撐下,學生會形成受用一生的思想品質,真正體現(xiàn)出素質化教育模式對人才核心能力的塑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