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高新區(qū)美陸小學 王雅婷
現(xiàn)代教育追求學生的綜合素質表現(xiàn),主體是學生,一切的教育資源,包括教學用書、教育技術手段、教育環(huán)境等都是為了教育質量的提升服務,教育的內容始于課堂和教材,又超出課堂和教材的禁錮。所以,如若不能挖掘出教育資源中的育人價值,一切教育行為都將成為流于表面的應試教育。
教師應超出教材本身,在解讀教材的基礎上,思考所教授的內容能為學生的能力養(yǎng)成、品質提升、思維訓練提供多少營養(yǎng)元素。老師不喜歡課堂上的學生只是被灌輸?shù)哪>?、不會思考的“聽眾”,我們的教育希望學生從“表面接受”發(fā)展到“深度學習”。深度學習意味著個體思維的活躍,只有精神思維的主動流淌,才能對生命教育起作用。
那么如何挖掘教育資源的深層文化內涵,滿足深度學習的訴求呢?小學低年級有寫字教學,而每一個漢字都是有歷史溫度的。比如“山”“川”,我們可以帶領學生欣賞山川圖畫,介紹其甲骨文字,學生對象形文字的演化一目了然,借此進行文化熏陶——中國漢字文化博大精深。學生能從寫字學習中激發(fā)對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喜愛和對美好山川的熱愛,這就是從教學元素中挖掘典雅文化的價值。
再如《西江月·夜行黃沙道》的學習,學生從“稻花香”和一片“蛙聲”中去理解“豐年”,這里激發(fā)的是學生的想象能力,在鄉(xiāng)村田野間,聽到蛙鳴一片,鼻尖飄來稻谷成熟的醇香,一定會忍不住說:“今年一定是個豐收年?。 睂W生想象、說話,就把學習行為向深度推進了。思維在課堂游走,對鄉(xiāng)村美景、田園生活的感悟,對中國古典詩詞文化的感嘆與贊美,正在印證典雅文化對學生品質的熏養(yǎng)及深度學習對學生思維的鍛煉。
“雅”是一種文化內涵的意象概括,是經(jīng)典文化品質的意象符號,我們尋找的是教材、課文、解題思路、語法結構甚至實驗操作中能夠衍射出來的、象征文化美的高品質的元素,能夠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品嘗文化品質的“清雅之香”,文化養(yǎng)人,最終讓學生也能成為“小小雅士”,這不正是養(yǎng)成教育的訴求嗎?
學生思維的調動依托于學習行為的深入,深度學習不僅指教學內容要向深度挖掘,更指向于學生主體行為的主動性、實踐性,即課堂教學效果評價中提倡的合作、探究能力的體現(xiàn)。只有架構在學生主動、深入的學習行為上的教學,才能激發(fā)思維品質的活力,所以值得深度挖掘的不僅是教學內容,還有教學方式。
能激蕩起學生思維的學習活動必須是具有吸引力的,我們都知道學生對灌輸式、傳統(tǒng)講授式的教學行為是疲倦困乏的,而符合孩子天性的教學應是開放、行動、活潑的,孩子成為實踐的主體,思維才不會停滯。
怎樣使教學行為靈動起來,讓學生思維激蕩?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中有一篇課文《丁香結》,作者用一句擬人句描繪丁香,“探出”“窺著行人”兩個形象的動作是很傳神的,但如果要讓學生從中感悟其特點,“做動作”比“師口述”要高明得多。學生本就是好動的,他們把身子一“探”、掩面一“窺”,瞬間就把丁香俏皮活潑的特點給品出來了。
行動學習也不限于“做動作”。在《丁香結》中,作者感悟出關于人生“結”的道理,不妨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說。學生一定有過遇到生活中的種種困難、苦惱的經(jīng)歷,此時引導學生體會:如果人生什么愁緒都沒有,每日平淡風順,感覺如何?生活實踐能讓學生體味到困難和挑戰(zhàn)對于人生的意義,對于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也就足夠透徹了??梢?,行動學習不是身體的動,而是讓思維動起來,只有這樣的深度學習,才是訓練思維品質的“制藥良方”。
“雅文化”的浸透旨在提高教育質量,“行動學習”則是在提高教育本身的效率。行動學習讓學生展現(xiàn)出更活躍的表現(xiàn)、更流動的思維、更主動的態(tài)度。當我們更注重孩子的性格特點、內在需求時,學習難點就變成了趣點,課堂就變成了訓練思維品質的道場。
我們倡導的素質教育,是尋覓教育價值的風向標,小學是人格、素質養(yǎng)成的基礎之基,如果不能從教材和課程中挖掘對學生成長有意義的教育資源,學生只懂得牢坐板凳搖首吟誦課文或埋頭苦做練習,是違背時代要求、教育之根本追求的,今天的教育風向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綜合發(fā)展的素質人才,也是教育的初心。
培養(yǎng)學生的何種素質?何種教育是在培養(yǎng)素質?在蘇教版教材中有一課《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小駱駝不應為小紅馬的嘲笑而感到自卑,而應該為它的腳掌、駝峰、睫毛感到自豪。我們的素質教育落腳點在于引導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培養(yǎng)孩子自尊、自愛、自信的態(tài)度,這是教育應該深入挖掘的東西。對于小紅馬,也要挖掘它的教育價值,回溯傳統(tǒng)文化信仰——尊重他人。在這一課里,如果將教育資源最大化,我們能夠培養(yǎng)學生愛自己、愛他人的敦雅品質,這是文化傳承,也是素質教育的體現(xiàn)。
另一方面,我們的教育既要關照知識技能、還要關照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如果說讓教學走向深處、挖掘典雅文化內涵是培養(yǎng)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體現(xiàn),那么,構建思維訓練道場、讓學習行動起來則是對培養(yǎng)知識技能的實踐解答。在新教材課文《竹節(jié)人》中,可以通過問題牽引訓練學生不同的閱讀方法:默讀圈畫、放聲朗讀、小組討論、交流匯報……比如當關注點在“傳統(tǒng)玩具帶來的樂趣”時,可以重在“做玩具”“玩玩具”的“投入”;當關注點在“講有關老師的故事”時,應訓練學生概括事情起因、經(jīng)過、結果的能力。知識技能的訓練只是素質提升的表征,綜合能力提升才是素質的積累和成長。
我們對教育的汲汲探索,無外乎是以更新更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手段實現(xiàn)更大的教育價值,每一步或深或淺的試探都在推動或大或小的進步。也許,“向教學內容深處發(fā)問、向教學行為廣度開拓”的“雅”“行”共生的教育理念,會給教育實踐一個新的可供參考的方向——以文化自信牽領行為實踐,讓思維品質高一度,教育實踐深一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