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芳 盧德美
CBI教學即內(nèi)容依托式教學,Mohan和Brinton都是CBI教學理念的奠基人之一。Morhan認為語言內(nèi)容與語言表達密不可分,Brinton認為有效的教學手段應(yīng)當是把語言學習建立在特定的內(nèi)容之上,提出了“Content-based Instruction(CBI)”這一概念,并把它定義為“一種將特定學科內(nèi)容與語言學習目標相結(jié)合的教學方法”。語言本身是個符號系統(tǒng),是工具和載體,它的強大和意義所在是它所載的豐富內(nèi)涵,而學科就是這豐富內(nèi)涵的有力來源,以學科內(nèi)容為依托,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把語言的習得和學科知識有機結(jié)合,讓語言的輸入在明確的背景下更容易理解和獲取,語言的輸出有更明確的方向,從而更好地促進了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因此,基于英語語言及學科的特點,CBI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視。
教師在實驗前對學生進行了初測,隨機選擇前測成績無差別的兩個班分別定為實驗班和對照班。在實驗教學期間,實驗班和對照班使用的教材是一樣的,實驗班進行CBI翻譯教學,在正常課堂教學的實例講解中,偏重于融入學生的專業(yè)新聞實例來分析,翻譯練習也偏重于新聞;對照班按照教材的翻譯內(nèi)容進行傳統(tǒng)的常規(guī)翻譯教學,翻譯練習選擇難度和實驗班差不多的非新聞題材;兩班的平時測試皆采用相同的非新聞題材,實驗時間為兩學期。
翻譯技巧不是簡單的模式套用,綜合各類書籍中介紹的翻譯技巧。楊曉榮教授把翻譯技巧分為憑借語感和真正的翻譯經(jīng)驗所得,他在翻譯實踐中所悟出的翻譯技巧是“建立在語感和語言知識這一基礎(chǔ)上的,而且還要考慮具體情況下的翻譯標準、翻譯原則”。
在CBI教學實驗中,教師在對照班和實驗班多次進行的漢譯英測試是采用相同的內(nèi)容。在翻譯技巧上,實驗班學生較對照班學生在以下四個方面的良好轉(zhuǎn)變更明顯。
變化1:簡單句到并列句的轉(zhuǎn)變。
學生羅的前測段落翻譯考題中的一個句子:“黃河全長5400米,是中國第二長河?!彼淖g文是“The Yellow River is 5400 kilometers long,it is the second longest river in China.”
且不說該譯文用兩個簡單句來表達是否最佳,單從例句符號的使用上,明顯看出學生不清楚在英語表達中兩個完整的簡單句不能直接用逗號連接在一起。英語中兩個完整的簡單句要么單獨成句用句號結(jié)尾,或者并列成一個句子,中間需有連詞的連接(如and,but,so,therefore,as等),這是英語和漢語表達習慣的不同。漢語中多短句,少連詞;而英語中多長句,多連詞。
后測中,也有類似的句子:“中國是一個農(nóng)業(yè)大國,同時也是世界上農(nóng)業(yè)發(fā)展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學生羅譯為“China is an agriculture country,and it is one of the countries that has the longest history of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雖然譯文還有不完善的地方,但就處理句子結(jié)構(gòu)而言,學生有了明顯的進步,已經(jīng)懂得用連詞如“and”將兩個完整的簡單句子連接起來。
變化2:謂語動詞的多維度處理。
實驗初期,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在一個簡單句中,直接羅列2個謂語動詞在一起的現(xiàn)象并不少見,如學生謝在翻譯“泰山位于山東省西部。海拔1500余米,方圓約400平方公里”時,給出的譯文是“Mount Tai is in the west of Shandong Province.It is more than 1500 meters above sea level,covers an area of about 400 square kilometers.”該譯文中。不談句子如何譯更妥當,其最明顯的不合理處是兩個并列謂語明顯缺連接詞,單從句子符號的應(yīng)用上,就可看出學生不清楚在英語表達中一個簡單句的兩個并列謂語動詞不能簡單地用逗號隔開,通常要用并列連詞如and連接。
在后期的翻譯實踐中,學生在這方面的錯誤現(xiàn)象的明顯減少,如句子“被警察詢問時,杰夫保持冷靜,沉著地回答每個問題?!睂W生謝給出的答案分別如下:
1)Jeff remained calm and calmly answered every question when he was questioned by the policeman.
2)Questioned by the policeman,Jeffremained calm and calmly answered every question.
在上面的譯文1)中,漢語被動句中的動詞“詢問”按從句的謂語動詞處理,而譯文2)對此采用了過去分詞做狀語的方式。由此可見,學生已懂得了謂語動詞和非謂語動詞的靈活轉(zhuǎn)換。
變化3:望文生義的扭轉(zhuǎn)
實驗前期,讓學生翻譯用于校園公示牌的句子“小草正在休息,請勿打擾”。不少學生交上來的答案是“The grass is sleeping.Please don't bother it.”乍看這譯文按號入座,也不存在語法錯誤。讓學生把自己的譯文交與英語母語國家的留學生,問他們是否明白英文所表達的含義,最后這些學生得到恰當?shù)姆g答案“Please keep off the grass!”。
在后期的翻譯短文實踐中,例句“但好的烹飪都有一個共同點,總是要考慮到顏色、味道、口感和營養(yǎng)?!背袀€別同學直接把“味道、口感”譯成“taste”外,教師特別抽問有以上望文生義現(xiàn)象的部分學生,他們給出了讓人欣慰的分析:“口感”譯成“taste”不會錯,味道可用“口感”表示,但中國烹飪文化中講究“色香味”,“味道”在中國文化中還有意指“鼻子聞東西所得到的感覺,即氣味、香味兒”,于是學生最終選用的詞有“aroma”和“scent”。
美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曾指出“Whether the translation is made from or into one's own mother tongue,the primary consideration in translating is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meaning and function of the source-language text.”所以,為避免無意義的譯文,翻譯的首要之重是要透徹地理解源語文本的真正意指,而不是只求在詞匯和語法上互相一致的對應(yīng)。但同時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從一種語言逐字逐句轉(zhuǎn)換成另一種語言的翻譯都是錯的。當逐字逐句的翻譯可以在字面上和源語對應(yīng)、在功能上和源語對等時,這種不用改變形式的直譯更值得被提倡。例如,“中國盲人聾啞人協(xié)會?!敝弊g為“Chinese Blind,Deaf and Mute Association.”
變化4:批判式思維的形成
實驗前,學生對教師公布的翻譯答案都會不加思考地直接抄下,但實驗中后期,實驗班學生這方面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
在當今的生活中,刷卡、刷身份證、掃一掃二維碼,付款買單、在圖書館刷卡借書或還書已經(jīng)是常事。下面的案例來自學校教師自編內(nèi)部教材的一道練習里一道配圖的翻譯題:如圖1所示,請按下方操作刷二維碼(swipe刷)。
在做這道題時,采取的是開放式測試,允許學生討論和查資料。學生在一番查證后,向教師提出對題目中‘swipe’提示詞的異議:
有道詞典App里的柯林斯雙解詞典對“swipe,刷(卡)”的詳細英語解釋:“If you swipe a credit card or swipe card through a machine,you pass it through a narrow space in the machine so that the machine can read information on the card's magnetic strip.”顯而易見,“swipe”這“刷”的動作是將卡穿過機器中的一個狹窄空間,這樣機器就可以讀取卡磁條上的信息。但如圖1所示,此處的漢語“刷”并非這種操作,所以教材中的提示詞swipe用于該情景中的“刷”是不妥當?shù)摹?yīng)該更換成動詞“scan”。 而“scan”在詞典上的解釋是“(of a light,radar, etc.)to pass across an area.”即表示“掃描”。
不難看出,學生的見解是正確的,我們平時常說的“刷信用卡(swipe a credit card)”就是把信用卡有磁卡的一端刷過機器的一個狹小的槽,而圖中所顯示的語境明顯是要求用戶 “scan your QR code”,即“Put your QR code in the box and scan it.”或者說“Align the box with the QR code you are scanning.”也就是說,此處漢語的“刷二維碼”其實是“掃二維碼”的意思。
在CBI教學中,學生的英語學習和自己的新聞學科相結(jié)合,學生不斷地在其中經(jīng)歷語言基礎(chǔ)知識的運用和體驗文字間的生活文化。這突出了知識的積累源自生活,語言的學習離不開生活,源自生活,回歸生活的道理。在我國,翻譯能力被認為是聽、說、讀、寫、譯等五大基本語言技能中的一種。翻譯是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的翻譯技巧是在“正確”和“錯誤”“恰當”和“不妥”“最佳”和“欠缺”的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翻譯能力也同時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整體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