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敏
(安徽省淮南市鳳臺縣李沖回民中學 安徽 鳳臺 232100)
大部分教師在初中語文散文教學中都是運用固定的教學模式,先讓學生閱讀課文內容,再講解散文知識,對重點段落展開分析,概括出課文的重要內容,最后讓學生摘抄好詞好句,總結課文內容。這種方式無法調動起學生對散文的學習興趣,而且教學過程枯燥、乏味,無法發(fā)散學生思維,沒能真正理解課文的情感。因此,教師需要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真正實現散文教學的目標。
首先,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初中語文散文教學的目標過于表面化、程式化,只是簡單向學生講述了課文的大意、寫作結構、修辭手法和抒情方式等,將大部分教學時間都放在了基礎知識的講解上,無法增強學生在散文教學中的情感體驗,容易使學生對散文教學產生厭煩、抵觸的學習心理。其次,許多教師在初中語文散文教學中只運用了課件教學,沒有充分合理的運用教學資源,導致教學課堂豐富,教學形式單一。雖然部分教師會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運用多樣化的教學資源,但在教學技巧和教學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問題,出現了本末倒置的現象,沒能突出散文教學的重難點,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果。最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過于依賴教師,缺乏自主學習和探究的意識,只是背誦教師總結出的知識點,沒有深入欣賞和感悟課文內容。
2.1 提出閱讀問題,引發(fā)自主學習。在初中語文散文教學中,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使學生準確把握課文主旨,才會引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因此,教師可以用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合作討論的方式解決閱讀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在解決問題和提出新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改變學生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感受到課文語言的內涵,促進學生散文閱讀能力的提高。以《敬業(yè)與樂業(yè)》教學為例,本篇課文是一篇議論性散文,教師需要讓學生了解議論文問題的特點,深刻理解課文中心思想,因此,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生對課文的思考。首先,可以提出生活化的問題,提問學生是怎樣面對比自己成績好的學生的,有沒有反思過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在學習中有沒有做到專心學習知識,以此來激發(fā)學生對課文的閱讀興趣。接著為學生介紹作者的相關信息,了解課文的寫作背景,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與組員討論課文論述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提出了怎樣的思想主張,除了“敬業(yè)”和“樂業(yè)”外,作者還討論了什么問題。通過提問的方式使學生逐漸理解論點、論據間的關系,掌握常見的論證方式,并主動反思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2.2 品讀課文語言,突出課文重點。散文表現的是作者的內心世界,蘊含了作者的真情實感,作者從自己的實際生活出發(fā),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從作者的角度出發(fā),發(fā)散學生的思考,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和思想。品味課文語言能感悟到語言背后的情感,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因此,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品味重點語句,突出課文重點,探索作者運用的修辭方法和寫作結構等,從整體上感悟課文情感,準確了解到語言的作用。例如在《魚我所欲也》的教學中,作者用散文的方式對某一觀點展開了論述,同時本節(jié)課又是一篇議論文,課文語言有著很高的文學價值,教師可以在帶領學生品讀課文語言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文學熏陶,提高學生的文言文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出自己質疑的或覺得精彩的句子,如“由是則生……而有不為也?!睅熒梢怨餐芯空Z言的意義,增強學生對“本心”的理解,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張,領悟課文的思想內涵。
2.3 體會課文意境,增強情感體驗。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散文都描繪出了美好的意境,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體會課文的意境美和文學美,才能提高散文教學的效果,增強學生在教學中的情感體驗。因此,教師要重視課文意境的體會,使學生深刻體會到課文中的思想情感。以《湖心亭看雪》教學為例,這是一篇常見的旅行見聞散文題材,作者用白描的手法描述了雪后奇景,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有關西湖風光的圖片,回憶學過的有關西湖的詩句,將學生帶入到課文中,體會作者筆下的西湖有哪些不同。這樣學生能夠通過作者的視角體會湖心亭的雪景,感悟到課文獨特的意境之美,領略到作者的精神世界,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情感,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散文教學中,教師要運用恰當的教學方式引發(fā)學生對散文的自主學習,在教學問題的帶領下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品味課文語言的過程中掌握課文重點,增強學生對課文意境的體會,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品味和良好的鑒賞能力,從而促進散文教學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