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英
(甘肅省隴南市文縣城關中學,甘肅隴南 741001)
在初中階段的學習中,語文、數(shù)學、英語是重點學科,而歷史學科作為副科之一常常得不到重視,教師和學生都沒有在歷史上投入精力。同時,教師的教學方法過于單一和落后,都是以教師按照課本“復述”,學生聽課做筆記為主。這樣的教學使學生沒有積極性參與課堂,無法集中注意力,教學氛圍沉悶枯燥,降低了歷史教學的效果。因此,如何轉變教學方式,激活歷史教學課堂,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去接受和學習知識,構建完善的歷史知識體系,同時融會貫通,拓展知識視野,豐富文學儲備,就是教師的首要任務。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將歷史史料與教材有效結合起來,利用詩詞、成語及典故將歷史知識變得“豐滿”,不僅能促進歷史與文學的融合,加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人類幾千年的發(fā)展,各個國家和朝代的更替,演化出了許多詩詞、成語和典故。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沉淀下來的關于歷史的詩詞、成語和典故數(shù)不勝數(shù)。就詩詞來說,如劉禹錫《西塞山懷古》寫的就是西晉滅吳的歷史故事,杜牧的《題烏江亭》就是寫有關項羽烏江自刎的歷史;就成語來說,一鼓作氣、聞雞起舞、負荊請罪、紙上談兵、臥薪嘗膽,等等,都蘊含著許多歷史事件;就典故來說,荊軻刺秦王、逐鹿中原,等等,都是對歷史事件的闡述。這些不同類型的詩詞、成語、典故,無論是在我國歷史發(fā)展的主線上還是在分支上,都對學生學習和了解歷史具有重大的教育意義,能夠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加深學生對我國歷史的理解程度。
歷史知識較為復雜,內(nèi)容較多,教材的編寫是十分規(guī)整的,課堂過于理性,這就導致教師在利用教材講課時學生會失去興趣,缺乏參與課堂的積極性。結合詩詞、成語和典故進行教學,能夠使學生用更輕松的方式理解知識,同時成語、典故等刻畫的人物形象有趣、鮮活,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從枯燥刻板的理論學習里解脫出來[1]。
詩詞言語精練,具有深刻的寓意,學生在語文的學習中也接觸和學習了許多,深受學生喜愛。無論是唐詩宋詞還是元曲,或是后來的詩詞著作,都是作者根據(jù)某種歷史環(huán)境,抒發(fā)自身的感情而創(chuàng)作出來的。教師將詩詞與歷史的教學結合起來,能夠讓學生從側面了解歷史。例如,在學習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變化時,在課堂上引入《離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等詩句,可讓學生通過了解作者屈原的身世、經(jīng)歷、理想,感受屈原忠心為國、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并進一步了解戰(zhàn)國時期七雄爭霸、統(tǒng)一華夏的歷史。再如,學習安史之亂時,教師讓學生分別閱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和《春望》,感受作者因安史之亂受到的迫害以及心理上的沖擊,側面反映安史之亂的影響,讓學生從中體會作者痛心長安的蕭條和落魄,想念家鄉(xiāng)和親人的悲涼,卻又期盼著國家能抵過風雨變得更好。又如,毛澤東的許多詩詞都反映了歷史事件,如《清平樂·蔣桂戰(zhàn)爭》《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七律·長征》《清平樂·六盤山》等。教師用詩詞將學生帶入歷史課堂,用詩詞將歷史升華,使歷史知識富含“情感”,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歷史教學不僅是理論知識的傳授,更要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使學生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成為學習的主人。初中階段的學生較為貪玩,平時的閱讀也更側重于小說、寓言故事等具有趣味性和精彩故事情節(jié)的內(nèi)容,因此,歷史教師可以結合這一點,挖掘所有可用的歷史素材,在課堂中引入歷史典故,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導入新課,并通過典故,加深學生的記憶。例如,在學習西周的興亡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說出關于西周的歷史典故,如烽火戲諸侯。教師再給學生補充歸馬放牛、倒戈相向的典故,讓知道的學生講述這個典故的由來,不知道的由教師補充。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既對典故有所了解,同時還從中了解了西周的建立、西周的分封制以及西周的結束。將典故遷移到歷史知識中,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激發(fā)學生探究學習的主動性,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質量。
初中階段學生的認知能力還不足,對學習的理論知識沒有形成系統(tǒng)性組織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地培養(yǎng)學生的組織能力,使學生對歷史知識有系統(tǒng)性的學習、理解和掌握,構建完善的歷史知識體系,促進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和歷史觀的形成。這時教師就可以結合成語,不斷地豐富課堂教學模式和內(nèi)容,使知識之間形成關聯(lián),將整個歷史事件整合串聯(lián)起來,系統(tǒng)地整理歷史知識,將知識轉化為感性形象,進而又理性地整理概括,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歸納知識的能力。例如,學習戰(zhàn)國七雄時,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春秋爭霸、戰(zhàn)國七雄的相關史實,同時通過商鞅變法了解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變革。因此,這就要求學生在這節(jié)課中能夠對七國關系以及戰(zhàn)爭、外交的特點等進行有條理地分析并整理。教師就可以用成語將這些知識點進行串聯(lián),三家分晉、田忌賽馬、圍魏救趙、班門弄斧、完璧歸趙、負荊請罪、毛遂自薦等,讓學生講述這些成語的來歷,利用成語總結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爭與外交的特點。再如,學習三國鼎立時,從三顧茅廬入手,融合欲擒故縱、草船借箭、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七擒七縱、火燒赤壁、望梅止渴等,讓學生講述自己知道的成語小故事,將三國的故事串聯(lián)起來學習,建構三國的知識框架。
詩詞、成語、典故是課堂的引子,能夠有效激活課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在教學中教師要巧用和妙用,同時要抓住運用的實際,學生才會主動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吸納精髓,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建構完善的歷史知識體系,讓課堂充滿活力,讓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