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鳳平
(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qū)圓玄小學 廣東 廣州 510800)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所謂“師”便是:德高為師,身正為師。如何“為人師表,以德育人”便是當下教育行業(yè)需要深刻研究探討的問題。如何做到立德樹人,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我將從以下幾點探討:
很多時候,我們都不曾在意,我們的思想與行為習慣在不知不覺之中,漸漸地有了許多細微的變化,我們的性格,生活習慣,道德品質在潛移默化中慢慢地發(fā)生了改變。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校方可在學校墻面上布置一些文明教育有關的名人諫言,以及易于理解的寓言故事,這樣,尊師重道,尊老愛幼,禮義廉恥等行為習慣便隨處可見,學生們慢慢對其耳濡目染,也會將這些銘記于心,并將其付諸于行動。從而達到對學生“育德”之目的。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人才,而不是培養(yǎng)學習機器。目前我國的教育教學普遍存在著重智育、輕德育的教學問題,使教育內部失衡,嚴重地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我們教師必須改變“重智育、輕德育”的思想,把德育放在教育教學工作的首要位置。在教學工作的開展中時時處處做好好德育教學。為我國培養(yǎng)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為了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全面落實素質教育工作會議精神,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學校應多開展行為教育活動,例如:集體觀看傳統(tǒng)美德的電影,組織公交車讓座采訪活動,組織年級體育項目友誼賽,法制安全大會等。通過傳統(tǒng)美德、行為習慣、團結友愛、法制安全等多種實踐體驗活動,讓每一位學生在實踐鍛煉中感受德育的魅力,引導每一位學生在家尊父母,在校重師長,社會知禮儀,全面提高學生行為規(guī)范、道德素養(yǎng),適應社會環(huán)境的整體素質。從而形成德育的鮮明特色,使德育涉及到學生教育的方方面面,這也是新時期我們教師應全面落實以德育人的重要體現。
教師在德育中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一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不僅僅是教會學生課本上的知識,更是要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如何接人待物,學會如何成為一個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有用之人。教師在德育當中起著關鍵的引導作用。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因為學生階段正是樹立正確三觀的時候,這個時候的他們是有著很強的模仿能力的,他們會以老師的言行舉止來作為自己行為習慣的標準,所以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教師應該有正確的三觀,同時要有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不斷地去完善自己,為人師表,給學生起到良好的模范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學生的榜樣。
孟子曰:“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闭缑献铀?,教育的方法有很多種,要把教育跟娛樂融合為一體,使學生們在娛樂中受到教育。教師要不斷地去探索教育教學方式,讓短短的四十分鐘充實而不枯燥。讓學生懷著愉悅的心情去學習每一個知識點!只有通過快樂的學習,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夠提升學生學習質量,才能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所以教師應該積極完善自我,寓教于樂,讓學生在游戲中、娛樂中提升自身素養(yǎng)。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時代不斷發(fā)展,不斷進步的產物。把學生放在教育的第一位,以學生作為教育教學的起點,發(fā)掘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因材施教。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教師應當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從細節(jié)上關愛學生,尊重學生。教育是學生與老師心與心的溝通,教師只有真正地用心去了解,去關愛學生才能教育好學生,使教育教學的作用最大程度地發(fā)揮。最終通過以人為本的關懷,讓學生與教師進行深度的交流,進而促進學生在課堂上全面的發(fā)展,從做到真正的立德樹人,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總的來說,只有將立德樹人貫穿于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將“德育”貫穿于教育教學中,滲透德、智、體、美、勞等教育,才能使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相互促進,才能加強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實現教育強國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