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翠玲
(河北省遷安市馬蘭莊鎮(zhèn)馬蘭莊初級中學 河北 遷安 064405)
在語文教學中,學生的書也讀了不少書,作為老師也費了不少勁,可就是教學效率不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不顯著,掩卷深思,恍然有悟——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運用揣摩品味少,老師指導學生如何揣摩品味也不夠。
何謂揣摩,就是反復思考推敲品味。拿到一篇文章,要潛心靜讀。抓住語言文字的形式,來品味揣摩作者表達的情思。
“讀”是揣摩的第一步,所以我們老師不能一進課堂就講,得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閱讀,切不可草草瀏覽一下文章,就讓學生分析揣摩品評,如此的話,學生勢必啞口無言,或者不知所云,此時老師不可急躁,更不可生拉硬扯,把結論干脆告訴學生,讓學生回過頭去,再從文章找出印證的材料,學生此時已得到結論,他往往也不會再去做那看似“費力不討好”的工作。
因此,作為老師不必急于求“成”,而是讓學生有一個揣摩品味的過程,慢下來,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讓他有思考的過程,只有這樣,學生動腦了,他的思維能力才能得到訓練,日久天長、堅持不懈,他的語文素養(yǎng)才能提高。我想我們?yōu)閹煹亩剂η鬄椤昂脦煛?,因此我們就得讓作為主體的學生,獨自去揣摩品味。
揣摩品味應以語言形式為主。
揣摩文章的形式,首先從字詞句入手,揣摩作者是如何錘詞煉句的。比如《藤野先生》一文里,作者初見藤野先生,最初文章寫了他的肖像,并沒有寫他用了什么聲調來向學生介紹自己的。后來加了聲調特點,細細品味添加了寥寥幾字,便逼真地勾勒出藤野先生教學時的和悅語態(tài),不禁使我們感到藤野先生的誠懇,更如聞藤野先生之聲了。
這是用了添加句子的方法,使我們品味到了語言文字之妙。就是小到一個詞,細嚼,也有味道。比如魯迅的《社戲》里,“我”經(jīng)過一系列波折,終于能和小伙伴們去看戲了,我們“點開船”的“點”字,還有“在橋上一磕”的“磕”字,就生動傳神地表現(xiàn)出了我和伙伴,波折過后,終于如愿能償,去看社戲的無比愉悅之情。他們的撐船技術之嫻熟,從“點”和“磕”這兩個詞里也可窺見一斑,這也是江南水鄉(xiāng)孩子們的特長。有時,我們還可以用“換”一個詞,或刪掉某詞的方法來揣摩語言的表達效果之妙。
第二,揣摩句子的修辭方法?!毒次纷匀弧芬晃睦?,反問句比比皆是,這是為了警戒人們要與自然和諧相處,“反問”句的運用,語氣更強烈、更加堅定,從而起到給人類敲響警鐘的作用。如果變成一般的陳述句,就達不到催人深思的效果。其他諸如比喻、擬人、排比、對偶等修辭方法,如果我們結合語境,認真品味,更能體味到文章的語言形式之美。
第三,揣摩文章的布局構思。胡適的《我的母親》一文,文章前三段,多寫自己,既然寫母親,作者為什么還要寫這三段呢?是不是啰嗦,刪去可以嗎?在老師的循循引導下,學生認真讀、細揣摩,就會發(fā)現(xiàn)文章的開頭幾段是與文章主旨有密切聯(lián)系的。即“我”的一言一行,都是母親影響教育的結果。
像文章的前后照應,設置懸念等方法,使文章的形式靈活多變,從而吸引讀者,讓學生愛上閱讀。
此外,還要考慮根據(jù)不同的內容,選擇恰當?shù)奈捏w。一篇文章,要根據(jù)內容需要,因文而異,選擇最適宜的形式來表達。所以當我們拿到一篇文章時,要深入品評。就如《中國石拱橋》和《夜宿盧溝觀曉月》(節(jié)選片段)兩文來說,同樣是寫橋,文體卻迥然不同。后者可以看成是記敘文或散文,多用敘述或描寫的表達方式。而《中國石拱橋》是在向我們生動介紹我國石拱橋的光輝成就,就得用說明的形式更恰切。所以運用何種文體來表達,是要考慮所寫內容的,正所謂“形式要為內容服務”。
學習語文,我們絕不能只注重文章內容的分析與探討,更重要的是語言形式方面,看語言文字是如何運用的,這才是根本。因此必須細細揣摩品味。咬文嚼字,弄清為什么非得用這個“詞”而不用那個“詞”,這樣寫而不那樣寫,來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
揣摩語文形式,老師不可越俎代庖,要實實在在的把課堂給學生,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讓學生自己體會到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妒勒f新語》里的“詠雪”,有人說謝安侄子的比喻好,有的認為侄女的“柳絮”一喻好,一般的我們都傾向于后者,但作為老師,應該讓學生從詩的物象和意蘊方面去品味揣摩,或者讓他發(fā)揮想象,嘗試用新的比喻,來說出自己的體驗,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老師決不能一錘定音,而力求百家爭鳴。只要學生言之有理,答案并不是唯一的。
我們的前輩曾說過“文質彬彬”、“文道統(tǒng)一”,其中的“文”,就是文章的形式。要品出文中(或詩中)的“滋味”,即“形式美”,必須細細揣摩、細細品味。只有我們“關注了怎么說,才能準確地把握說了什么”,再去抓“文眼”(或詩眼)等,從而領會文章的主旨、精髓。
綜述,文章的字詞句、修辭方式、作者的構思布局等方面,大有可揣摩之處。只有我們抓住了語言形式,揣摩品味語言是如何表達的,我們的語文教學才叫抓住了根本。因此,作為教師,我們就得善于引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讓學生揣摩品味文章的形式之美,猶如拿著知識的釬錘在文中勘察,去品味語言的“芳華”、品評語言形式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