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爭奇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特別是多媒體技術的進步,改變了原有的話語模式。 人們不再局限于使用單一語言模態(tài),而是使用文字、圖像、音樂、顏色等多種模態(tài)共同構建意義。 這種運用多種模態(tài)進行交際的方式產生的話語就是多模態(tài)話語。 隨著多模態(tài)話語在交際中的使用越來越廣泛,不少學者也開始研究多模態(tài)語篇。其中電影海報集文字、圖像、顏色等模態(tài)為一體,是一種典型的多模態(tài)語篇。 它文字簡潔、圖像豐富、色彩絢爛,能夠生動傳達電影主題、反映電影內涵,并激起觀眾興趣。 文章試圖從多模態(tài)視角出發(fā),基于視覺語法理論對2020 年上映的迪士尼真人版?花木蘭?電影海報進行分析,探討海報中文字、圖像等各種模態(tài)是如何構建意義,達到宣傳電影的效果。
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是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可以說,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為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提供了理論基礎(張德祿,2009)。 其創(chuàng)始人Halliday在?功能語法導論?(1994)一書中提出了語言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 概念功能指的是人們使用語言來描述對現實世界和內心世界的經驗;人際功能是指語言能夠表達講話者的身份、地位、態(tài)度并且可以維持人際關系;語篇功能則是指用各種語言手段將語言成分組織成為語篇的功能。 Kress &van Leeuwen (1996)將這三大元功能應用到對視覺圖像的分析層面,提出可以通過再現意義、互動意義和構圖意義來分析圖像,創(chuàng)造了視覺語法理論。 其中再現意義分為敘事再現和概念再現;互動意義包括接觸、社會距離、視角和情態(tài);構圖意義涉及信息值、取景和顯著性。
?花木蘭?真人版電影由華特·迪士尼影片公司出品,由劉亦菲和甄子丹領銜主演,于2020 年9 月11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該片根據迪士尼1998 年出品的同名動畫片進行改編,講述了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英勇殺敵的故事。 影片著重體現了木蘭是如何在保持勇敢忠誠盡責的情況下依然堅守真我,成為真正的戰(zhàn)士,并贏得別人的尊重。 由于在全球范圍內上映,?花木蘭?有好幾個版本的宣傳海報,文章選取了中國內地版本的海報,運用視覺語法理論分析其文字、圖像、顏色和布局等是怎樣構建整體意義,從而傳達影片主題,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觀察海報,可以發(fā)現共有三處文字。 第一處文字位于海報正上方,從左到右列出了海報中5 個演員的名字:“劉亦菲、甄子丹、杰森·斯考特·李、鞏俐(特別出演)、李連杰(特別出演)”。 從劇情可知,劉亦菲和甄子丹領銜主演?花木蘭?,“從左到右”的排序體現了中國“以左為尊”的文化傳統(tǒng),著重突出了主演的地位。 同時這幾位演員都是國內外都享有盛譽的名演員,將其名字放在海報上方,不僅給觀眾提供了演員信息,而且依靠“名人效應”,可以吸引粉絲進行消費,更有利于達到宣傳效果,具有一定的人際意義。
第二處文字位于海報中下方,由迪士尼標志“Disney”和片名“花木蘭”兩部分構成。 觀察可以看出迪士尼標志位于片名之上,按照中國“上為尊”的文化傳統(tǒng),向觀眾傳達了這部電影是由迪士尼公司出品的,同時也體現了“Disney”主導“花木蘭”的關系過程,具有概念意義。 紅色一般代表女子,片名“花木蘭”這三字使用紅色,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向觀眾提示了木蘭的女子身份,并給觀眾提供了影片相關信息。
第三處文字位于海報正下方,提供了上映時間、演職員表和上映格式等信息。 首先文字“9 月11 日,萬里赴戎機”不僅表明了上映時間,同時點明了木蘭替父從軍、上陣殺敵的影片主題,具有概念意義。 最下方的文字呈現了上映格式,其中“3D、IMAX3D”等文字表明影院希望通過先進的放映技術來吸引觀眾,體現了人際意義。 中間文字主要是演職員表,使用了與背景色相似的顏色,顯著性低,與上下文字形成對比,意在突出上映時間和格式,號召觀眾進入影院觀看電影,具有人際意義。
從語篇意義來看,中間片名“花木蘭”顏色為紅,字號最大,信息值最大,同時顯著性也最強;其次是最下方文字,這處文字由三部分構成,字號適中,提供的信息較多,同時采用黑—白—黑的配色,顯著性較強;最后的是海報最上方文字,這部分文字統(tǒng)一使用黑色,字號較小,信息值相對來說最小,顯著性也較弱。
1. 圖像的再現意義
圖像的再現意義與語言三大元功能中的概念功能相對應,指的是圖像可以像語言一樣刻畫客觀世界的人和事物。 根據圖像的特點,Kress & Van Leeuwen 區(qū)分了敘事類圖像和概念類圖像。 敘事再現通過參與者之間的互動得以體現,包括行動的、反應的以及言語和心理的過程;概念再現相當于功能語法中的關系過程和存在過程,主要由分類、分析和象征過程構成(李戰(zhàn)子,2003)。 有無矢量是區(qū)分敘事再現和概念再現的關鍵,矢量通過圖中元素形成斜線來實現,有矢量的是敘事類圖像,與之相反的則是概念類圖像。
首先來探討海報中的敘事類圖像。 海報中主人公花木蘭位于中間突出位置,她斜著拿的劍形成了“顯性的斜線”,構成了矢量,屬于行動過程,表現出木蘭上陣殺敵的勇氣和決心。 海報中五個人物分別看向不同的方向,他們的目光形成了矢量,構成了反應過程,同時這些目光分別代表了各自的立場,給觀眾提供了信息。 在五個人物中,只有花木蘭用堅定的目光直視前方,表現了木蘭上陣殺敵的堅強意志,反映出木蘭的心理活動,屬于心理過程。
其次來分析海報中的概念圖像。 海報下方背景的雪山表現出行軍打仗的艱苦環(huán)境,具有象征意義。 在如此艱苦的環(huán)境,木蘭依然在前方騎馬帶領萬千士兵上陣殺敵,這從側面反映了木蘭的英勇善戰(zhàn)。 海報上方五個人物身著不同服飾,手拿不同武器,象征著不同的身份和地位,構成象征過程。 在海報中只有木蘭身穿紅衣,象征木蘭的女子身份,也屬于象征過程。 同時也與海報的背景、其他人物形象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木蘭這一主人公身份。 在再現意義中,這幅海報主要采用了行動過程、反應過程、心理過程以及象征過程。通過對人物動作和目光的細致描繪以及對顏色的對比使用,生動形象地實現了再現意義。
2. 圖像的互動意義
互動意義與功能語法的人際功能相呼應。 Kress& Van Leeuwen(1996)認為圖像的互動意義可以體現觀看者與圖像中成分的特定關系,而這種關系通常由接觸、社會距離、視角和情態(tài)來實現。
在接觸層面,Kress & Van Leeuwen(1996)將圖像分為“索取”和“提供”兩類。 圖像參與者與觀看者有無直接的視線接觸是區(qū)分這二者的關鍵。 索取類圖像有直接的視線接觸,提供類圖像則相反。 海報中只有“木蘭”這一形象與觀看者有直接眼神接觸,屬于“索取類”圖像。 通過與觀看者的眼神接觸,向觀眾索取了關注,希望觀看者關注木蘭的內心。 除木蘭以外的圖像參與者都看向不同方向,與觀看者沒有視線接觸,屬于“提供類”圖像,為觀看者提供了影片內容的相關信息。
社會距離關注圖像參與者與觀看者的遠近關系,可通過圖像參與者的框架大小來構建其與觀看者的關系(田海龍、潘艷艷,2018)。 海報中五個形象基本上都出現了腰部以上的部分,且占據了海報的二分之一以上畫面,屬于社會遠距離,意在表明參與者和觀看者所處的世界不同。 同時海報通過長鏡頭展現了不同參與者的風姿和樣貌,有利于觀看者掌握形象全貌。
視角主要分為水平和垂直兩類,分別涉及圖像參與者和觀看者之間的親疏關系和權勢關系。 在水平視角上,海報采取了平面角度,讓觀眾更能感同身受;在垂直視角上,采用了平視角度,表明參與者和觀看者的關系是平等的,使觀看者不易產生距離感,更容易吸引玩家。
情態(tài)與圖像的“真實”有關,基于色彩的飽和程度,情態(tài)可以被分為高、中、低三類。 這張海報主要呈現出紅、黃、黑、白等顏色,色調飽和,色彩鮮艷,屬于高情態(tài)。 紅色戎裝體現木蘭上陣殺敵的決心,白色雪山代表行軍的艱難,紅白二色鮮明對比,突出木蘭上陣殺敵的堅毅內心。 總之這張海報主要采用了“提供類”圖像,以近距離的水平鏡頭和高飽和度的色彩,吸引觀看者的注意,與觀看者形成了良好互動。
3. 圖像的構圖意義
Kress & Van Leeuwen(1996)提出的構圖意義相當于功能語法的語篇功能,主要有三種資源:信息值、取景和顯著性。 圖像成分在圖中的不同位置決定了不同的信息值。 左右位置分別代表已知信息和新信息,中間或邊緣位置代表重要或次要信息,上下位置則分表代表理想信息與真實信息。 這張海報采用了上下結構,上方主要展示了人物形象,期望通過對人物的描繪來吸引觀看者的興趣,屬于理想信息;下方則提供了發(fā)行時間、演職員表及上映形式,為觀看者提供電影的具體信息,屬于真實信息。 顯著性是指元素吸引觀看者注意力的不同程度,可通過被放置在前景或背景、相對尺寸、色調對比及鮮明度的不同來實現(李戰(zhàn)子,2003)。 花木蘭身著紅色戎裝位于海報中間,顯著性高。 而白色雪山背景置于背景,顯著性低,二者在位置和顏色上都形成鮮明對比,給觀看者帶來視覺上的沖擊。
張德祿(2009)研究并總結了在多模態(tài)話語中不同模態(tài)之間的關系,他認為模態(tài)間關系主要可以分為兩種:互補和非互補關系。 互補關系分為強化和非強化關系;非互補包括交疊、內包和語境交互。 在互補關系中,強化關系強調一種模態(tài)是主模態(tài),而其他模態(tài)是對其的強化,涉及突出、主次和擴充三種關系;而非強化關系表示兩種交際模態(tài)互為補充,必不可少,包括協(xié)調、聯合和交叉幾種形式。 基于該理論,觀察?花木蘭?海報,可以發(fā)現文字和圖像模態(tài)互為補充,二者共同完成了對語篇意義的傳達,屬于互補關系。 在海報中,圖像是主要的模態(tài),置于前景化,文字對電影主題進行補充強化。 一方面,文字和圖像形成了強化關系中的主次關系。 海報提供的上映日期、演職員表及上映方式等都是次要信息,對圖象內容進行了補充,屬于主次關系。 另一方面,海報中文字和圖像缺一不可,構成了非強化關系中的協(xié)調關系。 文字“9 月11 日 萬里赴戎機”和圖像都必不可少,缺少一方都會使整體語篇意義大打折扣。 總的來說,這張海報通過圖文互相補充、相互配合,共同構建了語篇意義,并向觀眾傳達了影片主題和基本信息,能達到吸引觀眾的效果。
電影海報是多模態(tài)語篇的載體之一,對其進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圖像、文字等模態(tài)是如何共同構建意義,傳達電影主題的。 文章基于Kress & van Leeuwen 的視覺語法理論,分析了迪士尼真人版電影?花木蘭?海報中文字和圖像的特點,并探討了圖文之間的關系。 研究發(fā)現,海報主要以圖像模態(tài)為主,文字模態(tài)為輔,二者互為補充,完成語篇意義的建構,并向觀眾傳達了影片主題和內涵,達到了宣傳電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