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梅
(四川省成都市雙眼井小學 四川 成都 610017)
小學教育階段是學生學習習慣養(yǎng)成和學習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因此這一階段的教學指導中,教師結合課程指導目標,要不斷豐富教學目標體系,包括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和學習習慣養(yǎng)成等均作為核心目標。而多媒體在教學中作為輔助工具,可以為落實教學目標提供助力,閱讀教學作為小學語文課程活動的主要組成部分,如果教學者可以合理將多媒體融入到閱讀教學中來,則對語文教學活動的整體組織質量提高有積極意義。但是具體的應用方法還需要一線工作者強化研究和調整。
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倡導“從做中學”,陶行知先生倡導“教學做合一”,這些觀點均強調學生在自主學習和實踐中獲得綜合素質能力[1]。由于小學生認知能力不足,語文作為語言學科,小學生表現(xiàn)出對語言文字理解能力低下的特點,如果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技術的優(yōu)勢將靜態(tài)轉為動態(tài),將抽象轉為具體,對于學生的抽象語言理解能力培養(yǎng)會產生積極影響,這是滲透語文核心素養(yǎng)目標的關鍵。比如在指導《觀潮》一文的閱讀學習中,課文中有一段語言描寫非常生動——“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被震得顫動起來?!边@樣壯觀和具有震撼力的畫面學生如果僅僅結合生活經驗聯(lián)想,其實還是有局限性的,因此我們在教學指導中就可以結合語言描寫呈現(xiàn)出相應的視頻畫面,帶給學生直觀的視覺體驗。筆者在指導本課時閱讀教學活動的時候就用了上述策略,學生在觀看畫面的時候無一不贊嘆和驚奇。視頻觀看之后我要求學生結合剛才提到的段落描寫和視頻內容談談自己的觀感,學生的對錢塘江的特點形容多樣,比如有的說:“錢塘江大潮來勢兇猛。”有的只是不停地感慨:“太美了!”還有的學生說:“錢塘江大潮很有力量?!睂W生的這些感嘆一方面源自于對畫面的觀感,另一方面也促進了畫面和文字的和諧統(tǒng)一,學生對文字內容的理解也更加全面和深入。
教師和學生作為教學活動中的雙邊主體,師生互動關系的建立是構建有效課堂的基礎和前提,然而傳統(tǒng)教學活動中我們顯然對師生互動重視不足,而且學生的主體地位很難體現(xiàn)出來,新時期,我們必須突破這一局限性。媒體技術支持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組織過程中,我們可以以媒體技術激發(fā)學生興趣,營造互動情景,深化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2]。例如,《木蘭詩》一課的閱讀指導中,教師的提問和教學指導可以結合木蘭從軍的影視素材,截取關鍵片段,引發(fā)學生深度思考,如“花木蘭為什么要從軍?”、“花木蘭替父從軍體現(xiàn)了她怎樣的精神品格?”,學生思考問題的過程也是其深化理解閱讀素材主旨的過程,教師和學生在閱讀教學活動中不斷以問答形式建立互動關系,有效提升了閱讀指導效率,同時利于教師把握學生的學習進展,學生也能夠在教學評價中獲得反饋。
教學重難點的突破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關鍵,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找出重難點,逐一突破,完成教學任務[3]。如在指導學生學習《鋤禾》、《憫農》這兩篇古詩時,教師可以引入關于農業(yè)耕種的紀錄片,讓學生可以在真實的情景中認識到農民耕種的艱辛,和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古詩教學中其實背誦不是重點,重點在于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就本課時閱讀教學需求來說,學生需要體會詩歌情景背后體現(xiàn)的情感內涵和人文情懷,學會珍惜糧食,尊重勞動人民,媒體素材顯然能夠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滲透上起到積極意義。
多媒體教學是輔助小學語文教學良好開展的有效方式,可以起到提升學科教學有效性的作用,為了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我們應該積極了解媒體教學方法,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但是顯然現(xiàn)階段小學語文閱讀指導中多媒體的應用效果還有待提升,因此筆者在下文中,針對多媒體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的應用方法展開研究,旨在以上述觀點為基礎推動基礎語文教育事業(yè)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