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玉瑩
(江蘇省無錫市東林中學 江蘇 無錫 214000)
新推行的部編版教材更是增加了名著閱讀的篇目?!氨刈x書目要精讀,選讀書目盡可能讀”,這對于教學任務繁重的老師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如果按照常規(guī)的教法,肯定是無法完成名著閱讀任務的。因此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教學生”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依據(jù)名著文體、內(nèi)容的特色,學生的年齡特征,總結(jié)出了一套“名著閱讀輕松教”的有效策略。
蘇教版教材中不乏一些趣味性比較強的作品,如《湯姆索亞歷險記》就是這樣的一部作品,這本書以歡快的筆墨描寫了少年兒童自由活潑的心理,剛踏進中學校門的初一學生與作品中的主人公能產(chǎn)生共鳴。但筆者考慮如果沒有一定的閱讀目的讓學生泛泛而讀,那對文本的解讀必定是非常表面的。因此筆者嘗試讓學生做“小考官”,期望通過這種形式促進學生真正讀懂這類名著。筆者把名著的解讀分成三部分:研究作者背景、復述故事情節(jié)、分析人物形象。然后讓學生根據(jù)興趣和專長自由組隊各選擇一個方面進行研究,再讓學生就研究的內(nèi)容整理成復習資料,最后由學生出競賽題來考察其他學生。任務布置后,給學生一個月的時間閱讀名著,并以查閱資料、學生探討的方式進行專項研究,最后由學生分組共同完成競賽卷的出題任務。實踐證明通過學生分組當“小考官”這種方式閱讀名著,既培養(yǎng)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又充分調(diào)動起了學生研讀名著的積極性,與作品中的主人公又是同齡人,更容易走進小主人公的內(nèi)心。
蘇教版和部編版教材中大部頭著作所占的比重和考查的幾率都是極高的,如《西游記》和《水滸傳》。
這類小說的特點是語言文白夾雜,且年代久遠,學生閱讀會有一些障礙,所以學生要在半個學期內(nèi)真正讀懂是非常艱巨的。要解決這個難題,首要的支援又無疑是我們的學生。于是筆者分階段培養(yǎng)學生充當“小老師”。筆者把整部《西游記》按照回目分成若干個故事。每節(jié)語文課前五分鐘,筆者組織學生按學號上臺講西游記的故事,以此檢驗學生課后閱讀名著的效果。課后當天講故事的同學把所講的故事和所出的搶答題整理成課件與所有同學共享。一個學期下來,學生對于《西游記》的故事耳熟能詳,并且還有課件集作為復習資料。學生當“小老師”是動用了學生集體的智慧來彌補課堂時間有限,老師指導能力有限的弊端,并有效地施行了“生生制約”。
《水滸傳》相對《西游記》來說,時代特征更鮮明,人物、情節(jié)盤根錯節(jié),學生對于這部小說地重難點更難以把握。針對這一特點,筆者要求學生假期粗略讀完《水滸傳》,并把整部《水滸傳》回目按書中人物重新編排,由學生自由組隊進行人物專欄研究。每兩周安排一次早自習由學生上臺當“小老師”講人物故事,并結(jié)合時代背景資料分析人物形象。其余同學可針對學生“老師”所講授的內(nèi)容提出疑問或質(zhì)疑,由學生“老師”解答。但《水滸傳》必定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也脫離學生實際,所以要求合作組成員在講授課程前先上交“備課筆記”,由老師審核修改后再進行授課。
蘇教版和新推行的部編版教材中,故事性強,并曾被改編、搬上熒幕的作品比比皆是,如部編版中的《駱駝祥子》。
《駱駝祥子》雖是中國現(xiàn)代的名著作品,但洋車夫的生活和老北京的濃郁特色都使生活在二十一世紀江南水鄉(xiāng)的學生們無法理解作者老舍蘊涵于其中的深意,學生往往也懼怕讀這類書。為了激發(fā)學生讀此類名著的興趣,也便于學生真正了解主人公矛盾、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筆者提出讓學生做“小導演”。由學生導演選擇表演片段,選擇演員,選擇表演場次及道具、服飾等,然后帶領所選演員一起研讀原著,揣摩人物內(nèi)心,確定臺詞進行課本劇編排。學生在“導演”的領導下,有計劃地研讀原著,揣摩人物內(nèi)心,把握情節(jié)中地矛盾沖突。在研讀的基礎上,再分工查閱相關的國家背景,社會背景,從而深入地理解作品蘊涵的深意。整理成文,并以此作為課本劇編排的依據(jù),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重新編寫劇本。定稿的劇本先要交付于老師,并由“總導演”闡述編改思路,由整個“劇組”與老師一起探討編改的劇本是否符合作者的原意,確認定稿后付諸于具體表演。每個月筆者利用一節(jié)語文課,安排“學生”劇組進行課本劇的表演。
名著作品進入初中語文課堂,使學生與經(jīng)典對話,引導學生品讀充滿情感美,人性美和藝術(shù)美的文學經(jīng)典來接受人格魅力的熏陶已成為當今語文教育一大趨勢。名著作品入選新教材應是作為一種創(chuàng)新而絕不能成為教師的負擔。在名著閱讀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充分發(fā)揮學生“人多智慧豐”的特點,讓學生全員參與到課堂中,成為課堂的“小先生”,為名著閱讀教學的減負增效打一劑“強心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