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幺蘭 四川省閬中師范學校
民族音樂在新時期的中職教學中地位日漸凸顯,擺脫了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民族音樂得不到重視的弊端。但是,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有的教師仍沒有認識到利用課堂培養(yǎng)學生正確價值觀的重要性,使得學生對流行音樂的追捧熱度仍在很高的水平上。教師的不重視從根本上限制了學生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并導致了學生不了解民族音樂的內涵,對相關的音樂基礎學習不到位。因此,改善民族音樂課堂的教學環(huán)境已經是中職課堂民族音樂教學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依據(jù)都是音樂教材,教材的編寫并不是隨意而為,而是許多音樂家智慧的結晶,具有完整性和系統(tǒng)性。在教學工作中對于學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有助于提高學生在音樂方面的專業(yè)素養(yǎng)。但是,就音樂教材本身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流行音樂的內容較多,民族元素較少。同時,教材的使用年限并不是每年在更新的,導致教材在內容上難以跟上時代的發(fā)展速度,因此,如果教師單純地遵循教材來施教將無法滿足學生日益多樣化的上課需求,甚至使學生喪失對音樂的學習興趣。而在學生的日常學習中,適當?shù)娜谌朊褡逡魳返膶W習會開拓學生的音樂視野,使學生從內心深處真正感受音樂的內涵,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的同時,能夠跨越時間與地域的限制,使民族文化不斷地滲入學生的內心,從根本上發(fā)揮民族音樂的價值,并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民族精神和民族氣節(jié)是貫穿在中華民族發(fā)展中的,而充滿民族精神的民族音樂更是在五千年的歷史中凝結而成的,體現(xiàn)的是每個時期民族文化的深刻內涵,反映了我國五十六個民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我國的民族音樂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化和多層次的統(tǒng)一。通過對于民族音樂的學習,使得學生能夠在精神層面超越地域限制和時間限制,感受到來自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風俗與人情,從余音裊裊中感受著每一段故事。民族音樂不僅是藝術作品,更是精神的凝結和升華,在課堂中加入民族元素,能使學生加深民族的認同感,從內心中真正萌發(fā)出強烈的民族氣節(jié)。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形成的民族精神不僅是在戰(zhàn)爭表現(xiàn)出的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也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形成的勞動人民的勤奮與艱辛。在中職的民族音樂課堂中引入民族元素,能在潛移默化中激起學生強烈的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對于學生發(fā)揚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著深遠的意義。
民族音樂的教學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品質。民族音樂是精神和情感的不斷升華。在中職音樂課堂中滲入民族音樂元素能夠激發(fā)學生更深層次的情感,并更進一步健全學生的人格。民族音樂是不同地區(qū)凝結出的藝術作品,蘊含著不同民族與地區(qū)的性格與特點。在學生時代開設民族音樂的相關課堂,能夠使學生了解到不同地區(qū)的風俗人情,對中職學生養(yǎng)成積極正能量的性格。在德智體美勞的教育背景下,有序開展音樂課堂,使得學生在發(fā)現(xiàn)和感受美的同時不斷提高藝術素養(yǎng)。
在以往的中職音樂課堂中,教師的教學觀念相對保守和傳統(tǒng),教學方式也相對落后,在課堂中,學生積極性容易受到打擊和限制,易產生消極的學習情緒,學習效果也沒有效率。在教學方式上,音樂教學不能是傳統(tǒng)的教師唱一句學生跟一句的模式,而是通過教師示范音樂片段,學生進行模仿和聯(lián)系,對于有特殊場景的音樂,可以采取音樂劇等方式進行教學。通過教授民族音樂的內涵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當然,在學習民族音樂時,首先要掌握民族音樂的特點,提高學生對于不同民族文化的接受程度以及對文化進行融會貫通的基本能力。在新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興趣愛好才是判斷課堂有效與否的最佳衡量標準,只有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公,中職的音樂教學課堂才是有效的。對于中職的學生來說,學校的教學設施仍有不足,只有通過生動的模擬場景才能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在科學技術不斷發(fā)展以及新課改的社會背景下,教學過程中對于多媒體以及視頻等教具的使用明顯增多。中職課堂中對于多媒體的積極使用,能夠節(jié)約在現(xiàn)實生活中創(chuàng)設情景的時間成本,使虛擬的場景在短時間內被創(chuàng)設出來。而對于多媒體的有效使用,能夠使空間和時間不再受到限制,場景在短時間內便能被模擬出來,以這種方式進行的課堂將更加有吸引力,課堂的整個氛圍也是更加活潑且高效率的。音樂不僅是聲帶的波動,而是聽力、視覺、傳聲以及大腦四個方面的共同作用。因此,教師的課堂中不能只是靠唱,而是應該結合相應的樂器等對教學環(huán)境進行升華。通過感情的升華,才能使學生真正的喜歡民族音樂。例如在學習《瀏陽河》以及《二泉映月》等經典作品時,《瀏陽河》的演唱要有瀏陽河的水面波光粼粼,也要有瀏陽河的九曲十八彎。在《二泉映月》的歌聲中,則必須有悠揚的二胡之聲久久不絕。在課堂上的教學中,也要結合相應的圖片以及當?shù)氐娘L情。使學生更好地走進音樂情景之中,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學習經典作品,能使學生更加真切地了解到作品中蘊含的情感,不僅能鍛煉學生自身,更能從精神層面陶冶學生情操,培養(yǎng)學生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
民族樂器是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民族音樂的傳承與學習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在如今的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很多的民族樂器已經淡出大眾的視線,如同編鐘、笙等歷史久遠的樂器,在如今的演奏中以及銷聲匿跡,相反只有二胡和琵琶等在歷史長河中仍然流傳下來。而在談到樂器時,學生的腦海中首先是鋼琴演奏的圓舞曲,再是西方樂隊大小提琴的合奏以及薩克斯的悠揚,鮮有人還記得當年昭君一曲琵琶離故鄉(xiāng),思鄉(xiāng)的大雁都為其傾倒的絕麗之資。筆者曾經觀賞過一部名叫《閃光少女》的影視作品,其主要劇情便是在民族音樂日漸沒落的背景之下,校園也預期關閉民樂的相關招生工作,西洋樂器的學員在校園中囂張跋扈,將民樂貶低的一無是處,而民樂班級自發(fā)組織在校園里與其切磋,并取得了去大廳公開演奏的機會。在大廳的帷幕拉開時,一片混沌與黑暗。但是編鐘的脆響仿佛一下子把觀眾拖到了商周時期,揚琴的裊裊之音、琵琶的悠揚長音都在大廳中開展,一下子勾起了所有觀眾關于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追憶。嗩吶一起,不是大喜就是大喪,這是民族樂器的普遍認知。在時代的教學下,筆者認為教學模式中必須引入樂器的學習,不要讓傳統(tǒng)樂器在歷史長河中失去了其光彩,而應該通過適當?shù)臉菲鹘虒W,使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更好的滲入中職課堂中。
這里的文化素養(yǎng)指的是民族音樂的文化素養(yǎng),在我國現(xiàn)在的各級教學單位中,都開始積極地展開民族音樂的相關教學,教師的專業(yè)性素質也在不斷提高,對于基礎樂理知識掌握程度也較高,而在專業(yè)的樂器領域,大部分的音樂教師只是泛泛的擁有知識,而沒有專業(yè)于某個具體內容,在中職的教學環(huán)境中,教師的專業(yè)技能相較于其他專業(yè)性學校仍存在很大的不足,而且專攻民族音樂的更是少數(shù)。因此,加強教師相關方面的培訓更是十分必要的。在新的教學模式下,教學任務對于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教師要繼續(xù)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和教學能力,使教學的專業(yè)程度不斷地提高,為學生的基礎樂理打好基礎;其次,要從思想的高度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使學生明白民族音樂在民族精神和文化中的重要性;再次,教師的教學理念要與時俱進,不能以傳統(tǒng)的教師形象走進學生的課堂,新型的師生關系是亦師亦友的,教師也應該走近學生,了解學生在音樂學習方面的興趣愛好,學習習慣以及能力等基本情況。在現(xiàn)代社會,受快節(jié)奏社會風氣的影響,流行音樂的受眾越來越廣泛,甚至逐漸走進了學生的課堂。只有教師在相關方面的專業(yè)知識不斷地提高,才能真正意義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綜上所述,在中職音樂的教學過程中融入民族音樂文化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們的文化自強與文化自信,促進學生們音樂素養(yǎng)的不斷發(fā)展。中職音樂教師要繼續(xù)深化教學改革,革新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們音樂學習效率的逐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