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夢玫 常州大學附屬小學
從整體角度看,一年級學生在思維、能力和素質上處于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在固定的體育教學方式和理念下,學生們很難融入到嚴肅的學習和鍛煉氛圍中。鑒于此,教師應結合學生實際,將游戲化教育理念融入課堂教學模式中,讓學生們以課堂游戲的方式參與體育鍛煉,為體育課堂教學注入趣味因素。下面,筆者根據(jù)一年級學生特點,對游戲教學模式在體育課堂中的作用進行分析,并針對性地制定了應用策略,讓學生們自覺地感受體育課堂帶來的樂趣,使更多學生參與到體育教學中,增強其體育鍛煉的效果。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部分教師過于注重運動技能、運動技巧傳授,未能靈活地設計教學活動,極大程度上影響了課堂教學氛圍。再加上學生們具有活潑好動的特點,他們更向往充滿趣味和變化的體育課堂環(huán)境。同時,一年級學生從小在家長的悉心呵護下長大,其身體素質往往很難達到既定的要求。在教師長期組織大家進行簡單的隊列練習時,學生們往往感到十分枯燥、厭煩。而融入游戲教學模式的體育教學,要求教師從學生身心發(fā)展需求出發(fā),圍繞動作思維、觀察和注意力等方面進行體育游戲的設定,這樣學生就能從體育游戲中收獲快樂。比如,在組織大家練習廣播體操時,教師可以設置“男女比拼”游戲,讓男女分別列成兩隊,保持面對面的狀態(tài)。然后,輪流讓男女生進行廣播操的演示,讓面對面的男女生進行相互評價,互相糾正對方的姿勢和動作。最后挑選出“最佳體操男星”和“最佳體操女星”這樣基于游戲對話和競賽的活動,既能促進學生參與度得到提高,更促進其運動能力和身體協(xié)調能力得到增強。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學校和家長紛紛將學生綜合素質提升放在重要位置。其中,身體素質對學生學習、生活和未來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因此,體育教學活動應引入先進教學理念,讓學生們能夠在快樂、愉悅的氛圍中進行游戲,感受體育課堂帶來的魅力。通過將游戲教學模式引入課堂,能夠喚起學生對體育活動的參與熱情,為體育課堂教學增添活力和魅力。例如,在足球教學中,若直接地講述足球運動技巧,往往很難達到理想化的教學效果。這時,教師可以引入貝克漢姆、羅納爾多等足球明星,為學生們創(chuàng)設“我是足球小明星”的情景,讓學生們圍繞成一個圓圈開展搶球游戲。在搶球游戲活動中,教師可以把握技巧講解的時機,向搶不到球的學生們展示腳內側傳球動作,引導大家以團隊分組方式進行搶截球練習。這樣,學生們在激烈的游戲活動中自覺地練習足搶截球技術,感受體育課堂的魅力。
從小學生角度看,新鮮、奇特的事物更容易引起其關注,更會激發(fā)學生對新事物的探索和嘗試熱情。因此,教師應圍繞學生們的需求進行游戲設計,讓學生們暢所欲言,為體育游戲設計獻計獻策,使得體育教學活動更加人性化、個性化。在調查學生們喜愛的游戲主題的基礎上,教師應圍繞場景布置、環(huán)節(jié)設計和活動規(guī)則進行體育游戲的開展?;顫?、愛玩是小孩子們的天性,要想讓學生們對體育游戲抱有積極的參與態(tài)度,教師應確保游戲活動契合學生興趣點。鑒于此,教師應設法調動學生的游戲參與積極性,讓學生們有序地參與游戲。首先,教師應轉變以往的自由活動和練習的方式,通過設置多樣化的游戲活動取代自由活動時間。例如,教師可以在隊形隊列教學時,設置多樣化的游戲活動環(huán)節(jié),增加體育教學趣味,如小青蛙抓害蟲。在具體活動中,教師可以詢問大家“同學們知道青蛙有哪些本領嗎?”以設問方式引出蛙跳的動作姿勢,讓學生們試著模仿青蛙一樣的捉害蟲姿勢,引導大家蹲下雙腿,奮力向前跳躍。同時,針對學生們的個性愛好,教師可以開展跳繩、丟沙包、踢毽子等游戲活動,讓學生們主動去參與鍛煉協(xié)調性、速度等方面的游戲活動,滿足學生們多樣化的游戲需求。
在體育教學實踐中,除了引入先進的游戲活動,教師可以聯(lián)系學生身邊生活,將現(xiàn)實中廣受孩子們喜愛的游戲活動引入體育課堂。當前,仍有諸多傳統(tǒng)游戲受到學生們的喜愛。例如,在生活中常見的跳房子、老鷹捉小雞,都與體育教學存在一定關聯(lián)。因此,教師應在教學中融入與生活相關的體育游戲,圍繞體育教學目標開展游戲化活動。例如,教師圍繞彈跳訓練開展課堂教學,通過組織大家在地上畫房子,吸引全體同學去主動了解游戲規(guī)則。其后,教師應讓學生們自由分成人數(shù)相等的兩只隊伍,讓兩隊分別站在畫好的方格前,由老師計時,最先達到終點的隊伍獲得勝利。以這樣的游戲活動,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彈跳訓練中,激發(fā)學生們的競爭積極性,為體育活動增添趣味。再如,為了訓練學生的敏捷、速度素質,教師對傳統(tǒng)“老鷹捉小雞”游戲進行優(yōu)化,根據(jù)人數(shù)劃分出兩只小雞、一只老鷹,增加體育游戲的難度,讓小雞們密切地協(xié)作,在互相配合中享受躲閃、快速移動帶來的快感,激發(fā)學生的運動潛能,促進學生的反應能力得到提高。
民間游戲是鍛煉學生身體、強健體魄的重要途徑,容易吸引學生們進行體驗和嘗試。因此,教師應注重民間游戲資源的發(fā)掘,依托民間游戲開展體育教學,促進學生團結意識、創(chuàng)造力得到培養(yǎng)。通過開展民間游戲,引導大家互相幫助,學會與其他人友好交往,主動建立起與班級同學的友誼關系。例如,教師可以將傳統(tǒng)的丟手絹游戲引入課堂,注重學生感知能力、反應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這一游戲活動對教學用具、場地的要求不高,便于教師開展和組織。在具體活動規(guī)則上,先挑選出一名或兩名丟手絹的學生,再讓其他學生圍成大大的圓圈,身上藏有手絹的同學圍著大圈跑動,將手絹扔在一名同學的背后。在進行這一活動時,教師可以增加一些“懲罰”措施,讓被丟手絹的學生為大家表演節(jié)目,在活躍體育課堂氛圍的同時,更好地發(fā)掘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同時,教師也可以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引導大家通過參與跳山羊、滾鐵環(huán)等民間游戲放松心情,在開展這些活動時,教師可以示范標準的助跑動作,讓學生從低難度的山羊開始挑戰(zhàn),使其在練習中熟練動作,培養(yǎng)其勇敢、堅強的良好品質。通過引入類似的民間游戲,鍛煉學生的反應力和警覺力,培養(yǎng)其良好的品質。
綜上所述,游戲化教學契合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心理需求和長遠發(fā)展需要,既能為學生提供鍛煉身體、享受趣味游戲的平臺,更能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和心理素質。因此,教師應注重體育教學活動和游戲教學模式的融合,通過關注個性需求、把握生活元素、導入民間游戲等方式,為學生們設置契合其心理需求的游戲教學活動,讓學生樂于參與體育游戲活動,愛上體育鍛煉,為其將來學習和發(fā)展奠定良好的身體發(fā)展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