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仲
摘要:群眾文化建設在國家文化復興道路上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對于國家民族文化復興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綱領,對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制定科學合理的計劃,是目前工作中的一大難題。本文主要敘述基層群眾文化的建設狀況、探尋未來群眾文化的建設方法和發(fā)展方向。
關鍵詞: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發(fā)展
在當今社會中,基層群眾文化的建設工作變得更加需要引起人民群眾的重視。因為在人民群眾物質財富不斷提升的同時,對娛樂活動、精神追求也有了不一樣的要求。而目前的基層群眾文化建設過程中的確存在內容形式簡單、活動舉辦不活躍、活動水平檔次較低、對人民群眾的吸引力不夠等等問題。群眾文化建設需要從多個方面考量,因地制宜地建立科學的發(fā)展制度,切實有效的推動群眾文化的建設。
一、深入基層——認識基層群眾文化的建設狀況
在如今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實際工作中,第一,應該對人民群眾的生活有切身體會。第二,在此基礎上明確基層群眾文化的建設目標,再逐步制定符合實際的政策方案。第三,對傳統(tǒng)群眾文化在新時代的實際意義要有深刻了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最后,對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現狀的考察一定要實事求是,確保信息來源真實可靠。具體制定方案時,也不可劍走偏鋒,要接受新時代群眾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也要為傳統(tǒng)文化理念留下生存之道。
以基層群眾文化的具體建設為例,要體現目前群眾文化建設的關鍵因素。第一,因為國家經濟的高速發(fā)展,我國的核心文化內涵所占比例呈現下降趨勢。群眾文化的建設,離不開政府文化站的鼎力支持,又因為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導致文化站的發(fā)展水平也顯得參差不齊。我國的核心文化發(fā)展受限。與此同時,群眾文化建設的參與者人數也越來越少,這有可能是社會制度的原因。第二,群眾文化的自身發(fā)展與社會群眾的思想需求嚴重脫軌,群眾文化發(fā)展緩慢,人民群眾精神需求激增。社會發(fā)展進程中,傳統(tǒng)的群眾文化,形式單一,娛樂性不足,無法與現代生活完美結合。第三,群眾文化建設者可能存在思維僵化,墨守成規(guī)的現象,過多的束縛于當地傳統(tǒng)文化理念,對文化創(chuàng)新缺乏熱情。這些都是當前群眾文化建設中實實在在的現狀,也是需要攻克的難關。
二、博采眾長——探尋基層文化的具體建設內容
在對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狀況進行深入考察了解以后,從最易著手改變的方面入手,即對群眾文化建設內容的改善,從根源上處理眼下群眾文化建設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各項問題。隨著國家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基層群眾文化的活動方式、活動內容還是有所進步的,也在逐漸與世界接軌。只是總體上的發(fā)展還不夠平衡,有地域性隔閡,那么具體怎樣制定能夠滿足基層群眾文化需求的建設內容方案就成為當前群眾文化建設的工作核心。
以農村集體群眾為例,部分上級相關部門多次開展“送文化下鄉(xiāng)”這類彌補經濟不平衡發(fā)展的文藝活動。這或許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基層群眾對文化的需求。但僅僅靠這樣并不算頻繁與新穎的活動,很難解決上文列舉的各項問題。本身這種“送文化下鄉(xiāng)”的活動對于群眾文化建設來說,也是治標不治本的,是不能滿足群眾真實的文化需求的。要想基層群眾文化能得到長足的進步與發(fā)展,必須要讓文化在群眾中生根發(fā)芽,獲得群眾認同感,從本質上對活動形式、活動方案、活動內涵進行改變。如,可以引導群眾進行與當地生活習慣相結合的文化活動形式。比如組織群眾開展農村器樂演奏、秧歌表演、山歌對唱、電影放映等等。把這些貼近人民群眾生活又形式豐富的娛樂文化活動帶到基層群眾中,才是基層人民群眾愿意參與其中的。
三、按圖索驥——科學合理的尋求建設發(fā)展方向
想要群眾文化建設工作取得可持續(xù)性的發(fā)展,那么對這項工作的發(fā)展方向就要有深入的研究探討,尋找一條切實可行的發(fā)展道路。那么對群眾文化發(fā)展制度的完善,為群眾文化的繁榮昌盛投石問路,就是當前工作的首要任務。
例如,在群眾文化的具體發(fā)展過程中??梢园讶罕娢幕c書法文化、音樂文化、舞蹈文化、表演文化、建筑文化、園林文化互相結合。以此促進傳統(tǒng)文化與群眾文化的共同進步,讓群眾文化生機勃勃,帶動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這樣在發(fā)展經濟的情況下,實現對群眾文化市場化的發(fā)展。為了滿足群眾對于文化的真實需求,又希望能在此基礎之上,傳承和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只有深入了解群眾文化,才能找到正確可行的方法,促使傳統(tǒng)文化扎根其中,才能夠切實有效的提升群眾文化建設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
我國的經濟發(fā)展擁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群眾對于精神世界、娛樂方式的追求有著各種各樣的改變。所以,像文化館這樣負責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的單位,要依據當地民風民情,建立符合群眾生活的,具有群眾特色的文化。相關部門要積極培養(yǎng)群眾的文化意識,提高群眾的文化素養(yǎng),樹立具有群眾特色的文化品牌,為我國的文藝復興事業(yè)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王筱虹.從“云水之路”看基層群眾文化團隊的建設思路[J].大眾文藝,2020(03):14-15.
[2]?? 謝輝.如何開展好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工作[J].智庫時代,2020(04):25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