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文娟,李佳,高春燕,賀金娥,李莉,王延峰,姬婷婷
作者單位:延安大學附屬醫(yī)院,a兒科,b檢驗科,c新生兒科,陜西 延安716000
EB 病毒(EBV)感染是導致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IM)的重要因素[1]。資料顯示,EBV相關性IM(EBV-IM)多發(fā)于幼兒,若無法獲得及時有效的治療,常易引發(fā)心肌炎、爆發(fā)性肝炎及噬血細胞綜合征等并發(fā)癥,部分病兒可導致惡性病變,威脅病兒生命[2]。研究證明,EBV-IM病兒免疫功能多呈異常表現,其T 細胞亞群及NK 細胞功能多過度增強,致使機體發(fā)生免疫性損傷,推動疾病進展[3]。對于EBV-IM 病兒的治療臨床多選擇抗病毒藥物,但其療效并不確切[4]。本研究觀察阿糖腺苷治療EBVIM的療效及對T細胞亞群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至2018年6月入住延安大學附屬醫(yī)院的EBV-IM 病兒96 例,其中男51 例(53.13%),女45 例(46.88%),年齡(7.95±0.85)歲,年齡范圍為4.5~12歲;病程(4.05±0.57)d,病程范圍為2~10 d;臨床表現:發(fā)熱96 例(100%),咽峽炎94例(97.92%),頸淋巴結腫大92例(95.83%),肝臟腫大73例(76.04%),脾臟腫大47例(48.96%),皮疹4例(4.17%)。診斷標準:EBV-DNA陽性;EA-IgG及VCA-IgM 等EBV 特異性抗體陽性;咽峽炎、頸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發(fā)熱等癥狀中的任意3 項;異型淋巴細胞(AL)≥10%[5]。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監(jiān)護人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4 d內使用本研究藥物、免疫抑制劑;本研究藥物過敏;心肌炎、血小板減少、溶血性貧血及重癥基礎性疾??;自身免疫性疾病;依從性差;惡性腫瘤。將所有病兒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阿糖腺苷組(n=48)及對照組(n=48),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符合《世界醫(yī)學協(xié)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退熱、護肝、抗感染等常規(guī)治療。阿糖腺苷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給予阿糖腺苷治療。阿糖腺苷(湖北潛龍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號H20058641,生產批號1702114)10 mg/kg,1次/天,靜脈滴注,14 d為1療程。對照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給予更昔洛韋治療。更昔洛韋(湖北科益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號H10980188,批號170202)10 mg/kg,2 次/天,靜脈滴注,7 d 后改為 5 mg/kg,1次/天,14 d為1療程。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體溫、咽峽炎好轉、肝脾恢復正常、AL≤10%、頸淋巴結長徑<0.5 cm 等臨床癥狀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治療后7、10 d EBVDNA、EA-IgG 及 VCA-IgM 陰轉情況;治療前后CD3+、CD3+CD4+、CD3+CD8+、CD4+/CD8+、CD4-/CD8-等T細胞亞群水平及治療期內不良反應。以熒光定量PCR 法檢測 EBV-DNA;以ELISA 法檢測VCA-IgG 及VCA-IgM;以流式細胞儀檢測T 細胞亞群。上述檢測均嚴格依據操作說明書進行。
1.4 療效評價標準 療效評價標準依據《諸福棠實用兒科學》[5]EBV-IM相關內容制定。顯效:治療3 d后,病兒肝脾、頸部淋巴結腫大及感染情況均顯著好轉,體溫恢復正常;有效:治療5 d 后,病兒肝脾、頸部淋巴結腫大及感染情況均緩解,體溫恢復正常;無效:治療5 d后,病兒肝脾、頸部淋巴結腫大及感染情況均未見緩解或加重,體溫未降低或增加??傆行В斤@效+有效。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xˉ±s表示,組內比較行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百分比表示,組內、組間比較用χ2檢驗。若總例數不小于40且最小的理論頻數不小于1,但最小的理論頻數<5,行“校正法”。檢驗水準α均設定為0.05。
2.1 兩組臨床癥狀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阿糖腺苷組臨床癥狀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均小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2 兩組EBV-DNA、EA-IgG 及 VCA-IgM 陰轉情況比較 治療后7 d、10 d,阿糖腺苷組EBV-DNA、EA-IgG 及 VCA-IgM 陰轉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1 EB病毒相關性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96例阿糖腺苷組與對照組一般資料比較
表2 EB病毒相關性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96例阿糖腺苷組與對照組臨床癥狀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d,xˉ±s)
表3 EB病毒相關性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96例阿糖腺苷組與對照組EBV-DNA、EA-IgG及VCA-IgM陰轉情況比較/例(%)
2.3 兩組T 細胞亞群比較 治療前,兩組T 細胞亞群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CD3+、CD3+CD4+、CD4-/CD8-水平均降低,CD3+CD8+、CD4+/CD8+均升高(P<0.05)。治療后,阿糖腺苷組CD3+、CD3+CD4+、CD4-/CD8-水平均低于對照組,CD3+CD8+、CD4+/CD8+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EB病毒相關性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96例阿糖腺苷組與對照組T細胞亞群比較/(%,)
表4 EB病毒相關性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96例阿糖腺苷組與對照組T細胞亞群比較/(%,)
阿糖腺苷組(n=48)對照組(n=48)t值P值0.553 4.073 0.581 0.000 85.94±8.78 69.87±7.04 9.893 0.000 84.95±8.75 75.93±7.53 5.413 0.000 0.114 14.296 0.910 0.000 16.86±1.71 33.85±3.51 30.148 0.000 16.90±1.73 24.75±2.67 17.095 0.000 0.091 9.654 0.927 0.000 36.05±3.76 24.67±2.57 17.311 0.000 35.98±3.74 30.52±3.32 7.564 0.000 1.774 11.255 0.079 0.000 0.47±0.05 1.56±0.21 34.983 0.000 0.49±0.06 1.15±0.14 30.021 0.000 0.035 49.420 0.972 0.000指標CD3+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CD3+CD4+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CD3+CD8+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CD4+/CD8+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CD4-/CD8-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54.82±5.62 4.84±0.55 61.321 0.000 54.78±5.59 19.98±2.05 40.494 0.000
2.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阿糖腺苷組總有效率95.83%高于對照組75.00%(P<0.05)。見表5。
表5 EB病毒相關性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96例阿糖腺苷組與對照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5 兩組治療期內不良反應比較 治療期內,阿糖腺苷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4.17%低于對照組20.83%(P<0.05)。見表6。
表6 EB病毒相關性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96例阿糖腺苷組與對照組治療期內不良反應比較/例(%)
EBV 為皰疹 γ 亞科病毒,是導致 IM 的重要誘因[6]。因機體 B 細胞內存在EBV 受體,故EBV 多潛伏于機體B 細胞,并經口腔侵入咽部淋巴組織及血管,并引發(fā)IM 等多種疾?。?]。研究證明,除感染B細胞外,EBV還可感染NK細胞及T細胞亞群并引發(fā)其功能損傷,降低機體清除被EBV感染的淋巴細胞的能力,致使淋巴細胞增殖活化釋放大量細胞因子,導致機體免疫功能紊亂[8]。EBV 還具有較強的免疫逃逸能力,其機制主要包括:①在增殖過程中,EBV 可表達多種誘發(fā)強烈殺傷性T細胞(CTL)反應的抗原,導致EBV免疫表位突變,免疫原性丟失,進而逃避免疫殺傷[9];②EBV 可通過生成 EBNA1、LMP2等潛伏蛋白發(fā)生免疫逃逸。EBNA1可誘導生成EBV 特異性CTL,產生特異性免疫反應,協(xié)助EBV 逃避免疫識別,維持其潛伏狀態(tài)及DNA 復制。LMP2 具有CTL 表位,可誘導發(fā)生特異性CTL 效應,調節(jié)機體免疫反應[10]。③EBV 可激活CD8+細胞,產生細胞毒效應,致使感染的B細胞損傷,降低B細胞免疫能力,同時大量消耗CD4+細胞,導致CD4+/CD8+降低或倒置,引發(fā)EBV 免疫逃逸[11]。在本研究中,治療前兩組病兒T 淋巴細胞亞群均呈異常表現,提示病兒EBV 感染處于進展期,病兒機體免疫已受到嚴重影響,免疫能力顯著降低。
在EBV-IM 的治療上,既往多以更昔洛韋治療[12]。更昔洛韋治療EBV-IM 盡管可獲得一定療效,但因其具有細胞毒性,常易導致血小板、粒細胞減少及肝腎功能損傷等多種不良反應,故臨床應用于EBV-IM病兒常存在一定限制[13]。阿糖腺苷為嘌呤核苷類抗病毒藥物,對多種病毒具有較強的殺滅作用[14]。研究證明,阿糖腺苷在機體內可磷酸化為二磷酸及三磷酸化物。其中,三磷酸化物可與EBV DNAP競爭性結合,選擇性降低EBV核苷酸還原酶、去氧核糖核酸聚合酶活性,抑制EBV DNA的正常合成。三磷酸化物還可競爭性結合于EBV DNA 3-OH位末端,中止病毒DNA 的合成[15-16]。阿糖腺苷還可抑制EBV mRNA 的合成,影響EBV 復制,達到殺滅EBV 的目的[17]。本研究顯示,治療后兩組病兒 T 淋巴細胞亞群較治療前明顯改善,且阿糖腺苷組病兒改善程度更為顯著,治療后7d、10d EBV-DNA、EA-IgG及VCA-IgM陰轉率,提示阿糖腺苷治療EBV-IM可有效清除EBV,糾正免疫紊亂。此外,本研究阿糖腺苷組臨床癥狀恢復時間、住院時間、總有效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示阿糖腺苷可有效促進病兒康復,縮短治療時間。在機體內,阿糖腺苷代謝迅速,停藥后血藥濃度即可快速降低,故其毒副作用較低,較易適合EBV-IM 病兒的臨床治療[18]。在本研究中,阿糖腺苷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阿糖腺苷治療EBV-IM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總之,阿糖腺苷應用于EBV-IM 病兒的臨床治療,可有效殺滅EBV,糾正免疫紊亂,改善T 細胞亞群,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療效顯著,安全性高,值得應用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