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秀娟
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qū)青泥鎮(zhèn)中心小學
所謂教學模式,是指按照一定的教育理論、教學原則和教學經(jīng)驗,圍繞一定的教學目標而設計的可以操作、可以控制的結構性流程。問題導學是通過提出問題讓學生有目標地去學習,一定程度上讓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了提高。課堂教學堅持由問題開始,以問題結束,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在問題導學法教學模式下,所有問題的答案不是通過看書找到的,也不是通過教師的講解知道的,而是通過探究得到的。
在現(xiàn)代教學中,課堂氛圍的創(chuàng)造很重要,良好的課堂氛圍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效率,提高老師的教學。課前老師可以提出,課堂問題讓學生進行預習。這樣有利于學生參與課堂。預習思考,自主探究。學生根據(jù)老師提出的預習思考題看書思考,嘗試獨自解決問題。時間不低于15 分鐘。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任務是觀察學生的預習狀態(tài),適時引導。讓學生在自主預習的氛圍中進入課堂,開啟課程的學習。[1]
例如,小學語文課本課文《爬山虎的腳》,在學習此課的時候,老師可以在課前給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了解什么是爬山虎,爬山虎的樣子,特點。爬山虎是怎樣用“腳”來“爬行”。學生第一次接觸爬山虎,會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在課堂上活躍回答,積極動腦筋,但注意要引導學生深入、細致地觀察。這樣在課前老師已經(jīng)營造出了一種讓學生產(chǎn)生好奇心理的氛圍,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在表達方式上,本文采用了擬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動,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讓學生在課前預習有利于學生了解這些修辭手法,也可以自己進行創(chuàng)造,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
課堂提問是課堂學習重要的一步,它可以檢驗出學生對此課的了解和理解。學生緊跟課堂。緊跟老師的思路,積極參與課堂,提高學習效率。在課堂進行中,老師也可以對學生進行問題提問,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到答案,讓學生加強對課文的理解,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表達的機會使學生的表達越來越富有邏輯性,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例如,小學語文課文《竊讀記》,本課的重點是感悟描寫“我”動作和心理的語句,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在課文講述之后,讓學生給句中表示動作的詞加上點,感悟形象:從這一系列的動作中,學生仿佛看到了什么。“我有時還要裝著皺起眉頭,不時望著街心,好像說:‘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鋵崳业男睦飬s高興地喊著:‘大些!再大些!’”讀了這句話,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一般人物的神態(tài)和內(nèi)心是一致的,從神態(tài)描寫可以看出心理活動,可這句話中,神態(tài)和內(nèi)心是不一致的)。老師進行這些問題的提問,讓學生在學習課文中更仔細的了解作者的寫作方法和當時的心情。進行這樣的課堂提問導學,有利于學生緊跟老師思路,進行有目的的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小組學習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為每個成員創(chuàng)造了平等參與的機會,每人都有小組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大家都團結一致,共同出謀劃策,為小組目標的達成作出努力。老師可以在講完課后,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最后進行提問,檢驗課堂內(nèi)容,進行課堂小結,總結出學生的重難點,針對學生的難點再進行補充說明,更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2]
例如,小學語文五年級第一單元《語文園地一》中的口語交際要求通過講述讀書故事、交流讀書體會、介紹采訪心得、開展辯論等活動,增強學生表達、傾聽和與他人交往溝通等能力,促進學生養(yǎng)成多讀書讀好書的良好習慣。選擇一個角度進行習作,學習運用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練習修改自己的習作。這是在一單元學習完了之后學生的自我總結,學生在組內(nèi)交流。教師巡視檢查、督促,要求人人發(fā)言。對個別表達、交流有困難的學生,可采用個別輔導或同學互助的方法,鼓勵他們積極發(fā)言。讓學生互聽互評,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語交際水平。老師可以通過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回答,小組成員可集體出主意、想辦法,使發(fā)言的內(nèi)容更全面、更精彩,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小組成員之間的凝聚力。讓課堂的內(nèi)容更加豐富多彩,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堂。
語文的學習非常重要,語文學習關系著學生的各科學習,有利于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不管學文學理,都要學好語文。因為語文是各科學習的基礎。不會說話,不會寫文章,這樣不利于學生的交流和發(fā)展。問題導學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對學生的現(xiàn)在和未來都有很好地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