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律師制度自恢復以來,在政府的組織下,律師在刑事、民事、行政訴訟代理業(yè)務中提供了全流程、重點覆蓋的法律援助服務,這對律師化解社會糾紛,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利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提高法律援助質量和效率,核心在于政府統(tǒng)籌協(xié)調,關鍵在建立健全管理機制,根源在于提高律師的社會責任意識。本文正是針對目前律師參與法律援助管理制度落后的現(xiàn)狀,梳理通過分析找出存在的主要問題,最后從政府、社會組織、律師等多個角度提出了一些建構性的思考和建議。
關鍵詞 律師 社會責任 法律援助
作者簡介:辛江坤,河南英泰律師事務所。
中圖分類號:D926.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11.157
一、律師社會責任的分類
剖析以上法律、法規(guī)、黨的政策及行業(yè)自律規(guī)范對律師社會責任的明確表述,結合規(guī)范條文內容及學理解釋,我們可以對律師社會責任做以下分類:
(一)運用專業(yè)技能和經(jīng)驗,在法律框架范圍內承擔法律援助職責
1.律師在民事、行政訴訟代理業(yè)務中提供法律援助。國務院于2003年7月21日發(fā)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援助條例》(以下簡稱《法律援助條例》),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共計6章31條?!斗稍鷹l例》對律師在刑事、民事、行政訴訟代理業(yè)務中提供法律援助服務做出了具體規(guī)定,對律師化解社會糾紛,積極參與法律援助發(fā)揮的重要作用。特別是2014年《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要“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擴大援助范圍,健全司法救助體系,保證人民群眾在遇到法律問題或者權利受到侵害時獲得及時有效法律幫助”,黨和政府對律師法律援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律師的法治思維和程序思維也深刻影響著政府各個方面。律師依法參與疑難、復雜矛盾化解,提高了政府依法行政、運用法治思維處理社會矛盾的能力。[1]
2.積極履行《刑事訴訟法》賦予的職責,提升司法人權保障。律師在辦理刑事案件時,積極履行《刑事訴訟法》第三十四條強制提供法律援助義務,對符合法定條件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律師通過指定法律援助的方式積極參加刑事訴訟程序,保障了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體現(xiàn)了我國司法保障人權的思想。
3.積極參與各類涉訴信訪處理,維護社會穩(wěn)定。律師積極參與各級政府和部門涉法涉訴信訪值班,聽取信訪人訴求,運用法律專業(yè)知識及技能為信訪人排憂解難,促進案件得到依法公正處理,實現(xiàn)息訴息訪,為維護社會穩(wěn)定做出重要貢獻。
(二)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
律師不屬于國家公務人員,其天生是維護私權的代表,其對于克服公權的濫用具有平衡的作用。同時,律師作為社會法律工作者的角色,積極參政議政,為政府立法工作提供建議。積極參與各類社會組織、經(jīng)濟組織自治活動,確保其各類活動遵紀守法。律師在各個領域中都扮演著實現(xiàn)正義和校正正義的角色,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力量。[2]
(三)進行普法教育,提高法治意識
律師具有專業(yè)的法律知識,豐富的實務經(jīng)驗。律師的執(zhí)業(yè)活動就是及時解答法律咨詢,對廣大社會群體進行法律宣傳,增加他們的法律常識。特別是一些經(jīng)驗豐富,具有一定業(yè)界知名度的律師,通過各種媒介,以視頻采訪、文章、講座等形式向社會傳播法律知識,并以真實或虛擬的案例來展示具體的法律條文,對提高群眾法治意識有良好的推進作用。
二、法律援助制度及律師參與法律援助制度的現(xiàn)狀
(一)我國法律援助制度現(xiàn)狀
我國法律援助制度20世紀90年代開始試點,政府頒布的《法律援助條例》于2003年9月1日正式實施,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法律援助模式。有中國特色的現(xiàn)行法律援助模式是以政府為主導,并在財政、機構設置、管理上進行全權管理,具體法律援助業(yè)務強制由律師來承擔(《法律援助條例》第3條)。律師需履行法律援助的法定義務,拒絕履行法律援助義務或提供法律援助不達標的律師和律所將受到一定的處罰(《法律援助條例》第6條、第42條)。同時,國家也鼓勵各類社會組織、單位對法律援助提供資金、人員等幫助,調動社會力量為保護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做出貢獻。
(二)律師參與法律援助制度的現(xiàn)狀
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法律援助機構基本上做到了省市縣鄉(xiāng)的全覆蓋。同時,由于近年來律師執(zhí)業(yè)人員的飛速增長,更多的律師也意味著律師提供法律援助的人數(shù)和數(shù)量也在幾何式增長。政府加大了對律師提供法律援助案件的監(jiān)督和考核,律師提供法律援助案件的質量也大大提升,大體上滿足了社會對法律援助的需求。但是由于法律援助機構多數(shù)為行政單位,如果是法律援助機構的公職人員提供法律援助,其更多是履行工作職責,按部就班地提供程序的幫助,很難保證有高質量的服務。而大多數(shù)法律援助律師,則因為主要精力都在處理律師事務所的案件,經(jīng)濟效益較高,而法律援助案件收益低且耗時耗力,因此對于法律援助機構指派的法律援助案件普遍積極性不高。再加上相當一部分律師社會責任感不強,奉獻意識不強,對于法律援助案件消極對應,抱著完成政府攤派任務的心態(tài),法律援助案件質量也很難提高。
三、法律援助律師承擔社會責任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
每一起法律援助案件,對于律師來說是一個案件,但對于當事人來說就是他的人生。因此,作為一名律師,特別是承擔法律援助角色的律師,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要把扶危救困,幫扶弱勢群體,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的追求放在首位。律師作為對抗公權力的重要力量,其本職工作就是利用專業(yè)知識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律師天然的就應該承擔維護社會正義的社會責任,律師只有切實履行社會責任,才能保障公平正義的社會秩序,才能實現(xiàn)律師社會價值,這也是律師職業(yè)正當性的基礎。
(二)未能提供高質量的法律援助
1.專職法律援助律師屬于政府機關工作人員,其參與法律援助案件是履行職務行為,服務意識較差。現(xiàn)在法律援助機構普遍人員編制緊缺,而大量的法律援助案件均積壓在專職法律援助律師身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很難保證每個案件的質量。另外,作為政府公益性機構,專職法律援助律師的收入未參考市場設置,其服務質量的好壞與收入沒有關系,制度設置缺乏激勵性。
2.兼職法律援助律師因為有個人業(yè)務要處理,且個人時間成本較高,從經(jīng)濟效益上考慮不會將精力過多地投入到法律援助案件上。另外,先行政府要求律所、律師強制完成一定數(shù)額的法律援助案件,也導致法律援助律師為了應付,法律援助的服務質量難以保障。[3]
(三)辦案的積極性不高
絕大多數(shù)法律援助律師社會責任感不強,對待法律援助案件積極性不高。對待案件應付,對待當事人敷衍。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法律援助市場化不足,補貼太低。兼職法律援助律師的時間不是在開庭,就是在開拓案源,工作壓力非常大。法律援助補貼微薄,很難調動律師全身心去投入。
第二,兼職法律援助律師的辦理法律援助案件是強制非自愿的,這樣律師在辦理案件時可能會存在負面情緒,不能正確的對待及處理案件。
第三,法律援助機構的專職法律援助律師,辦理法律援助案件是其工作職責,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的數(shù)量和質量不影響其收入,再加上某些地方法律援助案件數(shù)量嚴重超出了援助機構的處理能力,這樣就很難保障其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的質量。
法律援助作為一種制度化的公益事業(yè),是律師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xiàn)。律師作為法律的踐行者和傳播者,理應秉承法律的正義觀為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做爭取。但是在現(xiàn)有模式下,法律援助制度卻不能完全發(fā)揮作用,律師接受法律援助案件往往僅限于交差,投入時間和精力有限。
四、對律師更好參與法律援助的思考和建議
(一)提高法律援助律師社會責任意識
要想讓法律援助律師更好的完成法律援助義務,核心是提高其社會責任感。這需要政府、律師協(xié)會思想指導以及社會輿論烘托,才能讓法律援助律師意識到社會責任承擔的重要性,從而積極參與法律援助事業(yè),扎扎實實的為社會公平正義貢獻力量。法律援助律師也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追求,將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作為自己崇高的人生理想,并為此而不懈奮斗。律協(xié)也要注重對律師的思想教育,宣傳為人民群眾服務光榮,無私奉獻高尚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
(二)完善律師參與法律援助的管理機制
1.通過政府統(tǒng)籌協(xié)調,實現(xiàn)區(qū)域法律援助均衡發(fā)展。我國地區(qū)間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不平衡,造成地區(qū)間法律服務資源差異較大。政府應通過政策和資源的傾斜,引導律師跨區(qū)域提供法律援助,保障欠發(fā)達地區(qū)的法律援助需求。對那些律師資源嚴重匱乏,經(jīng)濟落后的地區(qū),可以考慮以專職法律援助律師為主,納入國家公務員序列,給予其穩(wěn)定的收入,合理的考核機制,保障當?shù)胤稍枨蟛粩鄼n。
2.完善法律援助的監(jiān)督考核機制。提高法律援助質量,要注重過程監(jiān)督,事后監(jiān)督,要建立科學的法律援助監(jiān)督考核機制,保證律師能夠高質量的完成法律援助服務。具體案件考核標準,應當聽取法律援助對象意向,做到合情合理。對于高標準完成的律師,給予其獎勵,對于達不到標準,則進行處罰,嚴重的給予其延緩律師職業(yè)資格年審。
(三)加大對法律援助律師的合理補貼
各級政府應把法律援助納入政府采購項目,改變過去律師必須完成一定數(shù)量的法律援助案件強制履行方式,當然法律援助的案件范圍和費用標準要在合理范圍,不能完成采用市場競爭的方式。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借鑒訴訟保險制度,由政府出面與保險機構建立合理的保障機制,爭取將大部分群體納入保險保障范圍,做到既節(jié)約行政成本,也給予法律援助律師合理回報從而提高效率。
(四)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探索建立律師參與法律援助的多種機制
法律援助工作不能僅靠政府,更要充分調動社會組織廣泛參與。一些有實力,管理規(guī)范的公益組織、公益基金會,可以成為法律援助經(jīng)費的新渠道。當然,這些民間法律援助機構也要納入政府行政監(jiān)管范圍,鼓勵、引導其逐漸專業(yè)化和規(guī)?;?,為律師參與法律援助提供多種渠道和機制。
五、結語
提高法律援助質量和效率,核心在于政府統(tǒng)籌協(xié)調,關鍵在建立健全管理機制,根源在于提高律師的社會責任意識。法律援助是公益事業(yè),是律師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xiàn),律師作為法律的踐行者和傳播者,理應秉承法律的正義觀為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做爭取。相信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下,通過政府統(tǒng)籌協(xié)調,完善法律援助的管理機制,加大對法律援助律師的合理補貼,充分調動社會各種資源,一定能夠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法律援助機制。最終實現(xiàn)區(qū)域法律援助均衡發(fā)展,社會實現(xiàn)公平正義,為中華民族百年復興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 李乾寶.法定下的律師社會責任及認同[J].寧德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19).
[2] 顧水忠.論律師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的社會責任[J].河南社會科學,2008(1),第95頁.
[3] [日]谷口安平著.程序的正義與訴訟[M].王亞新,劉榮軍,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7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