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聽到過一種言論,說是人老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因為你想吃的就是你身體里缺少的。顯然,這種說法有助于增加老人的飲食偏好,是不利于養(yǎng)生的。
人生在世,飲食須臾不可缺少。但積年累月養(yǎng)成的飲食習慣,也會造成程度不同的飲食偏好。輕微的飲食偏好,比如遇到喜歡的食物多吃一些,遇到不喜歡的食物也能下咽,并不是一味地嗜食某種食物,便無可厚非。但若是偏嗜某種食物,到了每日甚至每餐必食,一餐不吃便覺得飲食難以下咽的地步,那就是問題了。
國人都知道“藥食同源”,但許多人注意的是有些藥物可以入饌,經常食用有利于改變體質的偏頗,防治疾病,卻往往忽略了“食猶藥也”。從古到今,很多事例證明,嚴重的飲食偏嗜也會導致或加重體質的偏頗,進而導致疾病。古人筆記類著作中不乏“食有定數”的記載,意思是人一生中吃某種食物的數量是先天限定的。若偏嗜某種食物,早早地把自己的定數吃完,人的生命就結束了。這種言論雖然是無稽之談,卻也指出了嚴重的飲食偏嗜會危害健康和生命。所以,蒲處貫說,喜歡吃的食物要適可而止,否則會生疾病;不喜歡吃的食物也不能一概拒食,否則會使臟腑的氣機不均衡;當然,臟腑的氣機不均衡也會致病?!疤煊形逍?,人有五臟,食有五味”;人們應順應天時,以五味養(yǎng)五臟,飲食不可過于偏頗。
其實,從“食猶藥也”這個角度來看,藥有溫熱寒涼之性,有辛苦酸甘咸之味,食物也是同樣。比如說大米性平味甘,小麥面性涼味甘。不同的是,藥的性味比較強烈,只要君臣搭配適當,可以在用藥后比較短的時間內改變人的體質偏頗,使疾病康復,人體健康。而食物的性味比較弱,且具有一定的營養(yǎng)成分,而且果蔬谷肉葷素混雜進食,食物的性味相互中和,人們長期食用也不會造成體質偏頗,并且能提供人體所需要的營養(yǎng)和熱量。但若是長期偏嗜某種食物,且不注意各種不同性味食物的君臣搭配,日久必生疾病。晉代文人嵇康在《論養(yǎng)生中》中列舉了一些食物對人的影響后,說“凡所食之氣,蒸性染身莫不相應”。認為人吃進去的食物,都會“蒸性染身”,影響和改變著人的體質?,F代醫(yī)學也證明,長期嗜咸會導致高血壓,長期嗜甜會導致糖尿病,長期嗜酸菜有可能引發(fā)癌癥,等等。由此可見,飲食偏好雖然難免,但不可過于偏頗。養(yǎng)生諸君當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