贠嘉威
天水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甘肅 天水741000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種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癥,臨床表現(xiàn)為膿血便、腹痛、腹瀉等[1]。發(fā)病率高達6~15/100 000,且常反復發(fā)作,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2]。研究顯示,腸道微生態(tài)失衡可能在UC 的發(fā)病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3]。腸道菌群可促進新陳代謝、免疫調節(jié)等,腸道菌群紊亂可導致腸道內致病菌增多,破壞生物屏障,分泌大量炎癥因子,引發(fā)相關疾病。免疫抑制劑、糖皮質激素、微生態(tài)制劑等為UC 的主要治療藥物,但其停藥后易復發(fā),存在不良反應[4]。低能量Er:YAG 激光是目前能逐層剝脫表皮細胞的激光,已廣泛用于炎癥性疾病[5],可抑制致病菌增殖與炎癥因子的表達[6]。本文探討了低能量Er:YAG 激光對UC 患者微生態(tài)的影響,以明確該方法的應用效果與機制。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7 年12 月到2019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UC 患者78 例,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激光組與對照組,各39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UC 診斷標準;年齡20~70 歲;入院前,近1 個內未服用過導瀉藥物、止瀉藥物、促動力等藥物;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對本研究所用藥物無過敏;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患有其他腸道疾病者、意識障礙、無法溝通者;妊娠與哺乳期婦女及治療依從性低者。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藥物治療,口服柳氮磺吡啶,1.0g/次,3 次/d;口服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膠囊,0.5g/次,3 次/d。激光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低能量Er:YAG 激光治療,激光參數(shù):波長532nm,頻率5~10Hz,光斑直徑為2~3mm,功率800mV。在治療過程中將纖維結腸鏡插入病灶部位,導入低能量Er:YAG 激光,光纖末端距病變部位0.5cm 左右,分段照射,15min/次,1次/周。兩組均治療4 周。
1.3 觀察指標 ①療效評價[7]:治療后臨床癥狀消失,腸鏡檢查腸黏膜無異常為顯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腸鏡檢查腸黏膜輕度炎性反應及部分假性息肉形成為有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甚或惡化為無效;②治療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2mL,以3000rpm/min速度離心10min,取上層血清,采用酶聯(lián)免疫法測定ET、DAO 含量;③治療前后采集患者無菌干燥且新鮮的大便0.2g 左右,密封培養(yǎng)后,計數(shù)大腸埃希菌與雙歧桿菌數(shù)量;④治療后采用生活質量指數(shù)(QL-Index)問卷進行生活質量評定[8],包括日常生活、活動、總體精神、支持、健康等維度,分數(shù)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選擇SPSS20.00 軟件分析,經過正態(tài)性檢驗后,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總有效率對比 治療后激光組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2。
2.2 兩組腸黏膜屏障功能指標變化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血清ET 與DAO 值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ET 與DAO 值均低于治療前,且激光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3 兩組微生態(tài)指標變化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雙歧桿菌與大腸埃希菌含量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雙歧桿菌含量高于治療前,大腸埃希菌低于治療前,且組間對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4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治療后,激光組的日常生活、活動、總體精神、支持、健康等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2 兩組總有效率對比(例)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腸黏膜屏障功能指標變化對比(±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腸黏膜屏障功能指標變化對比(±s)
組別 n ET(Eu/mL) DAO(U/L)治療前 治療后 t P 治療前 治療后 t P激光組 39 0.24±0.05 0.13±0.03 34.347 <0.001 7.93±0.72 5.44±0.49 67.609 <0.001對照組 39 0.25±0.06 0.19±0.04 18.735 <0.001 7.96±0.56 6.60±0.62 135.308 <0.001 t-0.800 -7.494 -0.205 -9.167 P 0.426 <0.001 0.838 <0.001
表4 兩組治療前后微生態(tài)指標變化對比(lgCFU/g,±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微生態(tài)指標變化對比(lgCFU/g,±s)
組別 n 雙歧桿菌 大腸埃希菌治療前 治療后 t P 治療前 治療后 t P激光組 39 6.26±0.71 8.29±0.91 63.387 <0.001 8.78±0.79 6.48±0.52 53.198 <0.001對照組 39 6.27±0.85 7.37±0.89 171.737 <0.001 8.81±0.64 7.28±0.68 238.871 <0.001 t-0.056 4.514 -0.184 -5.836 P 0.955 <0.001 0.854 <0.001
表5 兩組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s)
表5 兩組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s)
組別 n 日常生活 活動 總體精神 支持 健康激光組 39 1.92±0.12 1.87±0.08 1.89±0.10 1.77±0.14 1.86±0.11對照組 39 1.56±0.15 1.60±0.14 1.63±0.13 1.44±0.15 1.60±0.12 t 11.704 10.457 10.637 10.044 9.974 P<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UC 在老年人中有比較高的發(fā)病率,男性略高于女性。其病變多從直腸開始,呈連續(xù)性、彌漫性分布,病情可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UC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便秘、體重減輕、血性腹瀉、嘔吐、便秘等,發(fā)病與遺傳、精神心理、腸黏膜屏障功能障礙、感染、免疫、飲食、環(huán)境、精神心理等多種因素有關[9]。以往多采用藥物治療,而長期用藥療效持續(xù)性不強,且停藥后容易復發(fā)。低能量Er:YAG 激光對人體組織具有很好的穿透型,可以抵達結腸區(qū)域,對結腸的神經、微觀粒子、血管等都有一定的調節(jié)作用[10]。
本研究表明,治療后激光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兩組的血清ET 與DAO 值均低于治療前,且激光組低于對照組;ET、DAO 水平可反映腸道黏膜屏障功能障礙情況,也能介導炎癥細胞的局部浸潤及組織損傷過程,表明低能量Er:YAG 激光與藥物的聯(lián)合使用具有協(xié)同作用,可減輕患者的消化道炎性反應,從而減少血清ET、DAO 含量,提高治療效果。
隨著微生態(tài)學的發(fā)展,已有研究證實腸道菌群的紊亂會導致多種疾病的發(fā)生。主要在于其能破壞腸黏膜生物屏障,誘導腸道炎癥的物質,使腸黏膜對腸道內物質耐受性降低,這可能是UC 發(fā)病的重要環(huán)節(jié)[11]。柳氮磺胺砒啶雖然可改善患者病情,減少炎癥反應,但很難改善腸道內菌群失調情況。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屬于益生菌一種消炎藥物,但是只可短暫重建腸道微生態(tài)[12]。本研究顯示,兩組治療后的雙歧桿菌含量高于治療前,大腸埃希菌低于治療前,治療后組間對比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赡苁怯捎诘湍芰考す饽芴岣邫C體腸道細菌的豐度及多樣性,調節(jié)機體內微生態(tài)失衡,降低致病菌的定植能力,有利于改善腸道益生菌的定植能力,對腸道細菌多樣性有良性保護作用,從而可抑制致病菌增殖,緩解臨床癥狀[13-14]。本研究也顯示,治療后激光組的日常生活、活動、總體精神、支持、健康等生活質量評分都高于對照組,表明激光與藥物的聯(lián)合使用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特別是當前低能量激光的應用可使機體產生免疫應答,激活局部免疫系統(tǒng),從而改善機體的免疫狀態(tài),從而可持續(xù)改善結腸炎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15]。不過本研究沒有進行隨訪復發(fā)率的調查,且納入樣本數(shù)量較少,需要下一步進行深入探討。
綜上所述,低能量Er:YAG 激光輔助治療UC 患者能改善微生態(tài)狀態(tài)與腸黏膜屏障功能,從而提高治療效果與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