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宇楠
/大慶市圖書館
近幾年,國外很多發(fā)達國家在智慧圖書館的研究與實踐上已經逐漸從技術走向社區(qū)、服務和管理的一體化建設,相對而言,我國在智慧圖書館研究與實踐上的起步較晚,但也取得了一些探索和實踐成果,如移動客戶端服務、書目檢索和預約、24小時自助圖書館等,上述實踐成果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智慧圖書館服務用戶的綜合質量,同時也進一步完善了城市公共文化信息服務體系。
“智慧圖書館”這一概念最早是由歐美圖書館界提出來的,作為一種新型的圖書館模式,其主要將圖書館的資源作為基本依托,為用戶提供一站式服務、移動服務以及基于RFID技術的自助服務等。隨著智慧城市技術、物聯網技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智慧圖書館的研究和實踐也更加注重圖書館和云計算、物聯網等多種新技術之間的聯系,強調從信息技術層面出發(fā)構建綜合型的圖書館體系,從而不斷拓展其服務的范圍以及深度。對于智慧圖書館的定義,當前還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我國圖書館界的著名學者嚴棟認為智慧圖書館就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網絡技術、數字技術等來提高圖書館運行效率,并增強用戶與圖書館系統(tǒng)之間的信息交互性,實現智慧化管理與服務目標的一種圖書館模式。董曉霞等學者則認為智慧圖書館是數字圖書服務智慧化和用戶體驗智慧化的統(tǒng)一體。
綜合上述分析,可將智慧圖書館簡單概括如下:借助現代信息技術來優(yōu)化圖書館系統(tǒng)、服務設施以及信息交互方式,提升圖書館系統(tǒng)的整體響應速度及其功能的靈活性,進而在不需要人工輔助的條件下,順利實現智慧化管理與服務的目標。智慧圖書館的誕生開啟了物理基礎設施與數字技術架構有機融合的新篇章,使人們開始站在人本主義視角來重新審視圖書館的建設。
1、更加廣泛的互聯互通
智慧圖書館利用物聯網、互聯網等網絡技術把各類不同的數據采集終端有效聯系起來,同時還能將收集的數據信息借助網絡平臺傳達到數據中心,通過這一互聯互通的體系,服務、管理和感知對象,使不同的客體之間可順利實現信息交互和溝通。
2、全面而深刻的感知
近些年,各種全新的終端技術、存儲技術以及IT設備等的出現,為智慧圖書館的建設與發(fā)展奠定了更加堅實的技術基礎,這些新技術往往具備更加強大的通信能力、存儲能力和計算分析能力,可進一步完善智慧圖書館的服務功能,與此同時,紅外感應器、激光掃描器、射頻識別裝置等感知技術的應用可幫助智慧圖書館更加深刻而全面地感知多種資源。
3、以人為本的管理和服務
智慧圖書館在建設的過程中不僅僅注重各種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應用,同時也更加具備人文情懷,這種人文情懷主要表現在智慧圖書館可實現人物相連、人人相連和主動感知,從而隨時隨地為用戶提供針對性、個性化的智慧服務,同時還能實現經濟化、全面化的智慧管理。
站在讀者的角度來看,通過將各種現代科學技術引入到智慧圖書館的建設中,可讓讀者享受到更加高效化、便捷化和個性化的服務,使其認識到自己是讀書館的主人,并自覺遵守圖書館的各種規(guī)章制度,和圖書館建立起協調互動的關系。同時,RFID智能化管理技術的應用,可進一步強化圖書館的自助服務功能,在無需人工配合的條件下幫助讀者順利完成圖書的檢索、借閱與歸還等工作,這樣一來不但能有效規(guī)避人工操作失誤問題,同時還能確保讀者隱私的安全性,有效滿足當代讀者的心理需求。
站在圖書館管理的角度來看,智能化管理技術的應用完全改變了圖書館傳統(tǒng)的管理觀念,可為圖書館提供一個更加安全可靠的閱讀環(huán)境,實現與廣大讀者群體的無縫交流。與此同時,智能化管理技術還能有效突破專業(yè)的局限性,使圖書館在第一時間滿足讀者提出的多樣化要求,如此一來,圖書館信息資源的利用率可得到大幅提升,讀者也能享受到更加高效化、高質量的服務,提高讀者對服務的滿意度,進而幫助圖書館樹立良好的社會口碑,進一步增強其社會影響力。
網絡課程教育憑借其交互性強、使用方便、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等優(yōu)勢,在學校教育中備受歡迎,并逐漸成為終身教育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2012年,MOOC逐漸在全國范圍內迅速崛起,這就象征著在線教育時代的到來。當前,諸多高校都加入到了網絡教育隊伍中來,國家政府以及相關管理部門也提高了對網絡教育的重視度。公共圖書館在服務不同用戶、平臺與資源建設等方面都積累了諸多寶貴的實踐經驗,是網絡教育得到順利有效落實的基礎。將智慧圖書館的智慧網絡作為基本載體,與教育部門建立合作關系,可順利將這部分資源傳遞給各家各戶,讓廣大城市居民可在家通過屏幕終端接
受MOOC教育。在進行智慧學習模塊構建的時候,應立足于學習型社會全民終身學習的基本要求,將提高全民學習的全面性、便捷性與持續(xù)性作為重中之重,利用數字模擬、動畫、音視頻、文本資源等建立一個完善的數字圖書館學習資源庫,從而最大限度滿足各類學習群體對學習形式的需求,為廣大公眾提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學習資源,使各種有價值的文化資源實現互通共享,進而促進學習型社會建設目標的實現。
作為當代智慧經濟、智慧城市建設與發(fā)展的基礎和保障,智慧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平臺憑借其智慧信息分析系統(tǒng),可對大量不同類型的網絡數據進行深入分析和挖掘,進而為相關情報行業(yè)提供簡訊推送、信息跟進、全方位監(jiān)測等情報管理服務。智慧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具備海量的專利保護數據,同時也有負責專利申請的專門工作人員,應當將這一前沿陣地融入到高新區(qū),從而幫助其更好地進行知識產權的檢索、申請與保護,這樣一來就能有效避免國內企業(yè)在開展境外商業(yè)活動的時候由于國際專利環(huán)境的不同而遭到損失,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產權保護鏈,這是當今知識經濟、智慧經濟時代不容忽視的一大重要環(huán)節(jié)。
1、24小時自助圖書館服務
智慧社區(qū)24小時自助公共文化體驗區(qū)主要由運營展示功能區(qū)、互動學習功能區(qū)、人文休閑功能區(qū)、數字體驗功能區(qū)等組成,整個體驗區(qū)采取的是模塊化設計形式,可按照用戶所處物理環(huán)境的不同進行高速拼裝與實施。
2、智慧移動互聯媒體陣地
該系統(tǒng)主要將移動客戶端作為基本服務手段,將大屏作為服務載體,將后臺系統(tǒng)作為各種資源和服務的發(fā)布平臺。借助此平臺,圖書館可把現階段擁有的資源和服務傳輸到讀者流量較大的區(qū)域,并實現圖文信息的個性化推送。讀者可通過移動終端,快速而方便地獲取智慧圖書館中的相關資源與服務。
總之,智慧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平臺的建設是當今時代發(fā)展的必然選擇,其建設內容主要涉及到公共文化信息資源數據庫的搭建、資源加工平臺的建設等,在實際建設的過程中,相關人員應根據智慧學習模塊、智慧經濟模塊和智慧社區(qū)模塊各自的特點和功能需求,選擇適當的建設方式,這樣才能實現預期的建設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