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晶晶
學好語文,是學好其他各學科乃至以后長足發(fā)展的基礎。學好語文沒有一蹴而就的“易”,也絕非高山仰止的“難”。
要把語文學會、學好,必須端正學習態(tài)度。如果你之前熟練掌握了必要的語文基礎知識,包括拼音、漢字、詞語、句子、標點、篇章、修辭、語法等,并且鍛煉了一定的文字表達與鑒賞能力,那么恭喜你邁開了語文學習的第一步,繼續(xù)保持就能實現大幅度的飛躍。
反之,如果你之前學得“一知半解”,現在起要徹底轉變語文學習觀念,積極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從“聽、說、讀、寫”各個層面入手,注意知識的歸類以及語感的養(yǎng)成,如此方能彌補落下的知識。
課堂學習舉足輕重。要抓好語文課堂的四十五分鐘,首先要做足預習的功課。盡量從整個單元結構入手,對課文與注釋、思考與練習、單元知識與訓練等各部分心中有數,從而不慌不忙地應對新一輪的學習。
要學會聽課,跟隨老師的授課思路理清課文的重難點。很多語文老師在講課時往往情不自禁地“言于表形于色”,類似語調、表情上的變化對于我們理解課文的主題思想也很有幫助。
老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課堂筆記對語文成績的提高功不可沒,課堂上隨時圈畫精彩的詞句,及時捕捉老師補充的知識點或考點。
語文課堂本是活潑的課堂,同學們要勤于動腦,敢于參與,勇于表達,在設問思考、小組討論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大膽發(fā)言。別怕出錯,別怕被取笑,當你能足夠熟練地與課堂互動時,你會驚喜地發(fā)現自己愛上了語文。
部分同學難免有這樣的疑問:明明識記了課本知識,為什么做題還是暈暈乎乎,考試成績不如人意?這其實是對語文知識的拓展度不夠。換言之,是沒有深入語文的大課堂。
語文學習需要最豐厚的文化底蘊,大閱讀不可或缺。中外文學佳作數不勝數,語文課本不過收錄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篇幅。建議大家讀讀與語文課本匹配度較高的“課標類”讀本,既能補充課堂知識,也能豐富課外視野。
除此,古今中外各類名著仍是值得推崇的范本。像我國的四大名著,英國莎士比亞、法國雨果、俄國托爾斯泰的作品,以及其他一些文學大獎作品等,都值得反復閱讀。
再有,國學經典是另一份很好的精神食糧,譬如《詩經》《論語》、唐詩宋詞等。晨讀時間讀來朗朗上口,一定能為新一天的語文學習開個好頭。
略顯緊張的學習節(jié)奏里,孩子們要合理安排閱讀時間,巧用“泛讀”與“精讀”:有些大部頭的書可以泛讀,甚至讀前言,讀引語,讀目錄,輕松瀏覽故事梗概,迅速了解背景意義即可。而精讀則能實現質的提升,對自己感興趣的書籍或文章細嚼慢咽,做好批注,從中選取有用的知識,觸發(fā)深度的共鳴。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除卻閱讀,同學們不妨利用課余時間多親近大自然,多參加一些親社會的實踐活動等。現在的“研學旅行”益處多多,無疑也是語文學習的好幫手。
作為最能體現漢字之美的一門學科,語文學習要求我們把字寫得既規(guī)范又美觀。建議大家不妨準備一本鋼筆字帖,摹與寫相結合,日子久了自見成果。有空閑時寫寫毛筆字也不錯,這對氣定神閑的語文修養(yǎng)頗具好處。如果實在沒時間練字,也要提醒自己,不求字寫得多漂亮,但一定要橫平豎直、干干凈凈。
作文也是語文學習的重頭戲。孩子們不能僅僅滿足于湊夠字數就行,而應該寫好每一次習作。寫好作文,要善于觀察和思索,從景到事到人,從書里到書外,從學校到社會。不斷豐富寫作素材,最好記錄下來防止遺忘。另外,累積的素材也要學以致用,將各方知識巧妙拈來,既要避免枯燥乏味的程式化引入,又要將好詞、好句、好結構用得恰如其分,用得妙筆生花。
在校的學習時光是人生的黃金時段,語文學習也應樂在其中。孩子們,學習語文不必刻意,但要虔誠;不必焦急,但請腳踏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