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雪/吉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與德育教育可以很好的融合。德育教育的目標在于提升學生素質,而目前大學生屢屢出現(xiàn)道德缺失、素質低下的情況,說明德育教育還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德育教育工作的展開首先需要引起學校的注意,重視德育教育,再從德育教育的開展形式中做出創(chuàng)新與改變。
立德樹人的基本原則要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即“立德”與“樹人”。教育中立德的意思是通過開展思想品德教育與行為修養(yǎng)教育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品性,幫助學生意識到具有良好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個人品德的重要性,幫助學生辨別并學習各種良好的品德,指導學生培養(yǎng)獨立思考模式,在復雜的環(huán)境中保持思考與辨別的能力。培養(yǎng)起學生樂于助人,樂善好施的良好習慣。而樹人需要以立德為基礎,幫助學生具體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在教育中學校會根據(jù)每個學生不同的特點,堅持因材施教與結合實際的原則,積極采用知行合一、思辨結合的實踐教育方法。幫助學生成為有理想、有抱負、有擔當、有作為的成功人才。立德樹人的教育原則其實就是回答了“培養(yǎng)什么樣的學生”、“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立德樹人的教育原則也表明了德育教育工作在整體的教育事業(yè)中的重要性,立德樹人的原則不是德育教育課程的專屬,而是所有教育課程都應該遵循的原則,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也得到思想教育,成為一個全面型的人才。立德樹人的教育原則深刻詮釋了教育的本質規(guī)定與根本屬性。大學開展德育教育工作,并以立德樹人為原則,可以更好的提升德育教育的質量,培養(yǎng)大學生的良好品德性格,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幫助大學生全面發(fā)展。
大學生是促進社會發(fā)展的中心力量,是幫助建成和諧社會的關鍵,是未來社會財富的締造者。大學生的德育水平非常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大學生德育水平直接代表了整個社會的德育水平。如果在大學時期沒有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德育教育,當學生離開校園過后其較低的德育水平往往會影響整個社會,出現(xiàn)種種不良現(xiàn)象與作風。大學是大部分學生教育中的最后一站,馬上就要面臨社會這個更為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在這個新的社會環(huán)境中保持思考與辨別的能力非常重要,德育教育幫助學生成為品行良好的人并不斷學習優(yōu)良的品行,這樣才能更好的面對社會中的機遇與挑戰(zhàn)。而擁有良好德育水平的大學生也非常有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發(fā)展,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并能夠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帶給周圍的人積極影響。
大學生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觀非常重要。正確的價值觀可以讓學生在離開校園過后更加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在發(fā)展的過程當中堅持自己的原則,了解自身的價值,做出正確積極的選擇與決定。大學生同樣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大學生的整體素質往往決定未來社會的整體素質。因此,在德育教育的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往往對社會發(fā)展也能帶來積極作用。大學生處于一個已經初步形成自己價值觀的狀態(tài),教育需要因材施教,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基本狀況,提出需要改進的地方,引導需要學習的內容,可以幫助大學生擁有更健全正確的價值觀。不能千篇一律的宣傳良好的價值觀,機械性的促進學生進行學習,而要確保學生了解正確的價值觀可以帶來的積極影響與基本內涵,才能更好的讓學生進行學習與理解。
德育教育工作并不僅僅集中于課堂,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更有利于學生認識豐富的社會環(huán)境,了解各種優(yōu)秀的品德,感受積極的情感,從中得到感悟并進行學習。社會實踐活動非常適合大學生,其一是因為大學生即將離開學校,踏入一個新的社會環(huán)境,社會實踐活動可以讓大學生提前了解各種各樣的社會環(huán)境,為大學生以后的發(fā)展做好鋪墊。另一原因是大學生課余時間豐富,在實踐活動中更有機會去體驗實踐活動的種種環(huán)境并引發(fā)感悟,大學生的學習能力也較強,實踐活動比單純的聽課式教學往往能帶來更多積極影響。實踐活動的形式可以是參觀革命根據(jù)地或革命博物館,通過了解革命故事,了解革命過程中的人物事跡,結合種種物品對先烈進行懷念感恩,學習他們身上的優(yōu)秀品質,通過這樣的方式開展德育教育工作。這樣的社會實踐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與習慣參與當中并進行學習,在實踐活動結束后,老師可以布置論文作業(yè)來檢測學生對于實踐活動的感悟,了解每一個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收獲,并為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整體表現(xiàn)作出評價。
思政教育也是當今大學生教育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而思政與德育教育相結合,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德育教育的質量,也能提升學生思政能力,從而幫助學生成為一個全面性的人才。思政教育重視精神價值與文化內容,而德育教育恰好也要求學生學習優(yōu)秀的精神,了解優(yōu)秀的文化背景。思政與德育的結合是不沖突的,兩者相輔相成,與思政教育相結合,更有利于大學生了解當今的國際形勢與社會形勢,為大學生以后步入社會做好一定的科普與基礎,幫助學生在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依舊堅守優(yōu)秀正確的價值觀,面對機遇與挑戰(zhàn)做出正確的選擇。將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與個人素質相結合,可以更加完善對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yǎng),思政與德育的教育重點都在于思想與內涵當中,將二者良好結合,為學生帶來更好的教育質量,幫助學生成為更符合社會發(fā)展需要的人才。
開展德育教育相關的講座活動,首先是學校重視德育教育的表現(xiàn)。德育教育雖然是教育中一項重點內容,但獨立出來的德育課程課時較少、沒有形成完整的教育方針、課堂質量較低等都是較為常見的問題。講座的形式可以豐富德育課程的上課方式,增加德育課程的學習時間,讓學生對德育教育有更豐富的認識。講座的優(yōu)勢在于可以交給更專業(yè)、更有經驗的講師來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教育的質量可以得到提升,學生在講座的環(huán)境當中更容易引起共鳴,產生自己的思考與想法,在講座過后老師可以組織學生暢所欲言,分享自己的感悟與想法,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從而再進行教學工作。
德育教育一直存在于各個階段的教學工作當中,學生從小就開始接受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重要的,但目前學生的整體素質依然參差不齊,德育教育的質量是偏低的。老師作為德育教育工作最主要的傳播者,創(chuàng)新上課理念與內容是非常重要的。上課理念的創(chuàng)新在于更加重視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意識到大學生即將步入社會的情況,根據(jù)這樣的背景有針對性的展開德育教育工作,結合立德樹人的教育原則,帶給學生更好的教育質量。上課的形式也可以多種多樣,不一定單一的集中于書本或教案,甚至不將老師作為唯一主體,更多的關注學生的發(fā)展與成長,結合實際制定教育方針與計劃。在教育的內容方面,更加結合實時進行分析與學習,讓學生更了解目前的社會狀況與教育要求。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從豐富教學形式開始改變,例如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讓學生分享自己認為優(yōu)秀的品德與性格,分享自己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也有助于老師了解學生,因材施教,提升教育質量,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德育教育,成為更好的人。
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面對即將步入社會的大學生,他們更需要有辨別是非、做出正確選擇的能力。德育教育就是為學生以后發(fā)展做出良好基礎,為學生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做出良好指導的教育。學校方面還需要引起更多的重視,結合已有的事例與經驗,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質量,為學生帶來更好的德育教育做出積極貢獻,也是為社會主義發(fā)展做出了積極影響,與大學生一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