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禹錫
【摘要】古人云:“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要讓學生喜愛哲學課,教師就應該發(fā)揮自己的課堂智慧。在課堂導入上,引趣激思;在學生有疑惑時,妙于點撥;在新課教授時,旁征博引;在課堂小結時,鞏固運用。本文將從課堂導入、課堂講授、課題小結等環(huán)節(jié),談談筆者的精彩教學體會。
【關鍵詞】課堂? ?教學? ?賞析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31-063-01
在新課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哲學課的課堂教學效果對每位政治教師來說是一個智慧的問題。學生都以為哲學很抽象、很難理解,如果教師還是從理論到理論,學生必然會感覺哲學課堂很無味。要讓學生喜愛哲學課,教師就應該發(fā)揮自己的課堂智慧,千方百計地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生動,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智慧駕馭課堂,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生活事例,或隨機應變或借題發(fā)揮,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智在設疑,引趣激思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導入新課中,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恰當?shù)剡\用生動直觀的導入手法,能很快地創(chuàng)設有益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使學生迅速地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比如:在講第五課第二框《意識的作用》時,問:“路上有塊石頭,是先有石頭,還是先有人們對于石頭的認識?”學生聽到老師問這么簡單的問題,便異口同聲地回答:“先有石頭,然后才有關于石頭的種種認識。”筆者再問:“但是,如果把石頭換成電腦,再想想是先有電腦,還是先有人們關于電腦的設計?”這時,學生一時無法作答便紛紛交流,筆者見狀便引導:“石頭和電腦是兩種不同的物質(zhì)存在,石頭是自然界中固有的,在人類出現(xiàn)之前就已經(jīng)存在了;而自然界本來沒有電腦,它是人制造出來的。大自然可以演化出秀美的廬山、龍虎山、三清山,但是即使再過幾億年自然界也不可能演化出一臺電腦?!睂W生若有所悟,筆者我順勢導入:“要準確地回答這一問題,就必須認真地學習意識的作用?!比绱?,學生學習新的內(nèi)容,探究新問題的動機、興趣油然而生。
二、妙于點撥,拋磚引玉
課堂上,教師設疑提問后,常遇到學生思路阻塞,回答停頓的情況。這時教師可以打開智慧之門可用多種方法點撥導答。其中,利用課堂現(xiàn)成的實物進行演示點撥,往往可以起到迅速而有效的啟發(fā)作用。在引導學生理解王夫之的“靜者靜動,非不動也。靜即含動,動不舍靜?!边@句話時,一位同學站起來后,一時語塞,難以說明,筆者便指著開動的電扇說:“你看到電扇了嗎? “它是轉動的吧?!睂W生回答是。然后,我指著掛在教室里的55英寸的液晶大彩電 “它是靜止的嗎?” 有些同學答是靜止的,但有些同學則馬上反應過來說不是靜止的。筆者再問學生:“大家坐過火車嗎?”學生饒有興趣,回答說“坐過”。“同學們再想想車內(nèi)的旅客——火車—人三者是處于絕對運動與絕對靜止的關系嗎?”學生在遐思。筆者再引用名句“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進行點撥。如此,學生對運動與靜止關系理解便自然形成。
三、旁征博引,趣味盎然
生動活潑,新鮮有趣的事例、情景,往往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節(jié)課堂氣氛,使學生深悟哲理。在學習第八課第二框《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第二目“做好量變的準備 促進事物的質(zhì)變”時,通過引用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中兩個有趣論證——“谷堆論證”、“禿頭論證”進行講解,許多學生對“事物在數(shù)量上的增減引起質(zhì)變”理解比較容易,但對由于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發(fā)生變化引起質(zhì)變”比較困難。為了闡明道理,筆者利用學生學習過的杜牧的一首詩《清明》,對此詩稍加藝術處理,使其變成多種文體。如將每句刪去一個字,此詩就成為一首三言詩:“清明節(jié),雨紛紛。路上人,欲斷魂。問酒家,何處有?牧童指,杏花村。”(數(shù)量增減引起質(zhì)變)如將此詩重新標點,此詩就可變成一首意境凄涼的小令:“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如將此詩適當重排,又可變成一幕短劇: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
[路上]
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如此一改,學生恍然大悟,自然為領悟了事物在數(shù)量上的增減引起質(zhì)變,事物數(shù)量不變,但構成事物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發(fā)生變化了會引起質(zhì)變的哲學道理。
四、課堂小結,鞏固運用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好的課堂小結,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為了加深印象,鞏固課堂效果,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認識、理解、解決現(xiàn)實問題能力。課堂小結時,不妨采取有趣味性的方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體驗知識與生活相結合的快樂。如學完《掌握系統(tǒng)優(yōu)化的方法》一目后小結時,筆者請兩位個學生在前面表演情景劇。甲同學扮演木桶,乙同學扮演木桶上的一塊短板。木桶說:“我是整體,若沒有我,你們木板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你們必須服從我的要求。”短板說:“不對吧,應該說沒有我們木板,就沒有你們木桶,憑什么要我服從你呢?”木桶說:“人類創(chuàng)造我們的目的是盛水,只有木桶才能盛水。為了多盛水,你要再長一些,與伙伴保持一致,可不能鬧分裂??!”短板說:“你能盛多少水,還得由我短板說了算?!蹦就芭c短板吵個不停。最后短板生氣了,一跳而起掙脫木桶說“我離開了你,照樣存在。我要……”學生興趣盎然,氣氛熱烈。筆者趁機問:“根據(jù)木桶和短板的爭論,請你說體現(xiàn)了我們今天學習的整體與部分的關系?”“舉出生化中的實例,說明構成事物的內(nèi)部要素的不可或缺性?”
世事洞察皆學問,生活處處即文章。以上擷取的是筆者教學的幾個典型事例。作為思想政治課教師,要想讓課堂生機盎然,就必須用智慧的眼光、創(chuàng)新的思維認真研究每一堂課。雖然創(chuàng)新的過程會有艱辛,可艱辛中孕育著新的發(fā)展。事實上,只要做有心人,善用生活中的事例,你就能體會課堂的樂趣及“生活與哲學”的美。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張華.課程與教學論[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用‘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指導教學設計”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 2006年第7期。
[3]雷劍鳴,鄧加航.《談政治課的導入藝術》.北師大《思想政治課教學》雜志社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