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如罕
◆摘? 要:語言與思維的問題由來已久。這一問題跨越了語言學、心理學、人類學等等諸多學科,學科間對此問題的探討在相通的同時亦不盡相同。語言與符號,思維與認知,概念間的內(nèi)涵有著很大的差異。探討語言與思維的問題需要對各自的所指進行明確的界定。本文從心理學視野對二者關系的相關研究進行了整理及分析。
◆關鍵詞:語言與認知;語言普遍論;語言相對論
語言與思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早期的研究焦點主要集中在二者是否分離。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是語言同一論,認為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思維是語言的內(nèi)核,它們是同一事物的兩面。另一種觀點是語言分離論,認為二者是分離的完全不同的兩個事物。目前普遍接受后者,并以此為前提來討論二者的關系。在分離論的前提下,又形成了兩種觀點:一種是語言普遍論(Linguistic universalism),認為思維是普遍的,是獨立于語言的,因此語言(或文化)的差異不會影響人們之間的相互交流,思維先于語言產(chǎn)生,語言只是思維輸出/輸入的工具。另一種是語言決定論,認為語言先于思維,是思維的塑造者。它實際上延伸了語言同一論,但這種強式的觀點很難被證實,形成了相對弱式的語言相對論(Linguistic relativism):認為文化會通過語言這一載體影響人們的思維,不同的語言會導致不同的思維方式。
然而,它們的提出者們索緒爾、洪堡特、薩丕爾、沃爾夫、喬姆斯基等人討論的出發(fā)點是為了解決,語言學這一門學科的研究對象——語言,究竟是什么?應當如何去研究?等元科學問題。因此由語言學或人類學等相關學科中的系統(tǒng)性闡釋得出心理學解釋是缺乏嚴謹性的,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從心理學的視角,從新審視和分析他們的研究中所得到的成果。因此,本文主張通過語言實現(xiàn)的功能、認知加工的水平及研究對象來考察鄰學科先行研究中對語言、思維的定義操作及兩者關系的先后本質(zhì)。
索緒爾認為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tǒng),符號(sign)是概念與音響形象的結(jié)合,符號與符號所指的事物之間是一種指稱關系,并以“所指”與“能指”分別代替概念和音響形象。因此,索緒爾認為語言是一個具有能指功能和所指功能的雙重性概念。他還將語言學研究分為內(nèi)部語言與外部語言兩個范疇。內(nèi)部語言研究語言的結(jié)構系統(tǒng),深刻的影響了隨后的喬姆斯基等人,開創(chuàng)了形成語言普遍論的結(jié)構主義先河。喬姆斯基認為人們普遍擁有先天的深層的語法結(jié)構和詞匯庫,語言是由這種深層語法結(jié)構轉(zhuǎn)化生成的。可以看出喬姆斯基已與索緒爾不同,將這種內(nèi)部的邏輯結(jié)構與概念看作是語言的本質(zhì)與核心,他繼承了索緒爾語言概念的序列性。而認為語言決定我們對世界的觀察和思維的方式的“薩丕爾—沃爾夫假說”及隨后的“新沃爾夫派”則屬于索緒爾提出外部語言范疇,討論的是語言與文化、歷史等的關系。主要繼承的是索緒爾的語言理論中的任意性、規(guī)約性及持續(xù)可變性。以上這兩個研究范疇在索緒爾的語言理論中都屬于語言的范疇??梢哉f,語言與思維的關系問題等同于語言的本質(zhì)問題,語言普遍論與語言相對論的在語言學中的本質(zhì)矛盾則是語言學研究的對象及語言學研究范疇的矛盾。在對顏色詞的研究中,人類學家柏林與凱等人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基本的顏色詞和顏色概念及其發(fā)展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這在保留了語言相對論的持續(xù)性和可變性的同時,也說明了普遍概念,即形成圖式的原型是受客觀(自然)規(guī)律制約的。但顯然語言學與人類學研究中的思維(thought)或?qū)φJ知的劃分是模糊的,特別是對感覺、知覺與思維(thinking)的區(qū)分是模糊的。
維果茨基認為從發(fā)生學的角度來看,語言與思維是相互獨立,并且產(chǎn)生時期不同,根源也不同。思維是起源于低級心理機能(感知覺、情緒等),是歷史發(fā)展的產(chǎn)物。但同時從個體(人)發(fā)展的角度,語言和思維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制約的關系。后思維(由語言表征支撐的高級認知加工過程)的發(fā)展受制于語言,是社會、文化的產(chǎn)物。事實上皮亞杰的觀點也與此相當接近。皮亞杰承認語言對思維有一定作用,但他更強調(diào)經(jīng)驗對認知的影響。從兒童的發(fā)展研究中發(fā)現(xiàn),兒童思維的發(fā)生早于語言的發(fā)生,即思維不必靠語言,兒童的邏輯是由運動產(chǎn)生的?;陬愃朴^點萊文森認為,語言在我們信息處理過程中承擔了“打包壓縮”的工作,使我們擺脫了短期記憶限制的瓶頸,讓我們在更高水平上的信息處理的以實現(xiàn)。語言特定的組塊在我們的思考中發(fā)揮了核心作用??梢钥闯鲂睦韺W研究中對于感知覺及思維的劃分是有著更精細的要求的,而對語言、符號、表征的界定并不十分關注。維果茨基與皮亞杰的語言概念更偏向索緒爾語言理論中能指的概念,即作為一種被感知客體的表征。并且目前語言與思維關系研究領域中對語言的界定也普遍以公共語言或自然語言為標準。
語言與思維關系的先后本質(zhì)主要有三種不同的邏輯關系:發(fā)生上的先后關系;發(fā)展上的先后關系;以及作用的先后關系。從研究關注的對象來看,沃爾夫、柏林和凱等人研究使用共同的語言的某一文化圈內(nèi)的群體,屬于發(fā)生的先后關系。而與之相對的喬姆斯基考查了兒童的先天的語言能力,皮亞杰則用實驗證明兒童的感知運動促進了兒童的思維邏輯,討論的皆是發(fā)展上的先后關系。維果茨基既關注個體也關注群體,分別從發(fā)生、發(fā)展、作用的角度給出了解釋。因此簡單的認為語言相對論與語言普遍論是相對立的,它討論語言與思維孰先孰后的問題是一種過于淺顯的理解。
以往研究皆以跨文及語言屏蔽的方式來研究語言對思維方式的影響。但很顯然,盡管思維被認為是最高級的認知過程,思維方式并不能代表思維能力,也并不能完全等同于認知。同時公共語言或自然語言相對其他的符號或表征,在認知及思維過程中也并沒有表現(xiàn)出超越組織構成之上的作用。語言與思維研究從心理與認知科學出發(fā),語言概念向符號、表征概念延伸或?qū)⒊蔀楸厝悔厔荨?/p>
參考文獻
[1][蘇]維果茨基,李紅譯.維果茨基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6:4.
[2][美]丹尼爾·韋斯科魯夫,張建新譯.心理學哲學導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237-252.
[3]盧植.認知與語言:認知語言學引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60.
[4][美]諾姆-喬姆斯基,熊仲儒,張孝榮譯.語言與心智[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5]Berlin B,Kay P. Basic color terms : their universality and evolu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merican Linguistics,1971,6(Volume 37,Number 4):151.
[6][蘇]維果茨基,李維譯.思維與語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7]皮亞杰,傅統(tǒng)先譯.兒童的語言與思維[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
[8]Levinson S C. Studying Spatial Conceptualization across Cultures: Anthrop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J].Ethos.1998,26(01):7-24.
[9]Franklin N,Tversky B,Coon V. Switching points of view in spatial mental models[J].1992,20(05):507-518.
本研究得到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基金資助項目(CXJJS18002)和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研究生教育創(chuàng)新計劃資助項目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