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睿哲/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
教師曾經(jīng)被認為是知識的唯一來源,有人會認為作文只能由教師進行批改[1]。然而,參與到批改過程中其實能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F(xiàn)在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建議,批改作文的工作可以由教師和學生共同承擔[2]。在英語寫作教學中,針對不同的教學目的,可以將不同的作文批改方式結(jié)合。
自我批改指的是教師不直接給學生進行修改,而是讓學生根據(jù)教師的批改符號或被教師畫了橫線的句子,自己尋找錯誤的原因并進行修改[3]。自我批改有助于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進行總結(jié)的意識,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認清自身對所學知識掌握情況。在Mahmod和Oraby2015年的實驗中,學生在六個月內(nèi)完成了五次寫作任務(wù),教師在批改后,讓學生自己把錯誤進行分類。結(jié)果表明,讓學生參與到修改作文的過程中,能有效減少學生在后期寫作中犯同樣的錯誤的概率,并且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總結(jié)能力[4]。在寫作中糾正錯誤的最終目標,應該是培養(yǎng)學生能夠自己發(fā)現(xiàn)錯誤的能力,學生應該逐漸意識到他們自己才是應該為他們所寫內(nèi)容負責的人,而不是完全依賴于教師來進行后期糾正和修改。
為了引導學生形成自我批改的習慣,教師在修改作文時,可在文中標出錯誤出現(xiàn)的位置,提示學生此處有問題,但是不給出正確表達。比如,如果學生想寫一個過去時的句子,但是用了一個動詞原形,教師可以在旁邊寫上“T”,以指代Tense(時態(tài))?;蛘邔W生出現(xiàn)了單詞語序錯誤,教師可以寫“WO”提示學生語序(Word Order)存在問題。用此種方式提醒學生自己去進行修改,而不是直接幫學生寫出正確的形式。
此外,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進行自我錯誤總結(jié)。學生可以列一個表格,來展現(xiàn)出現(xiàn)各類錯誤的頻率和錯誤原因,比如可以有拼寫錯誤(Spelling)、論述累贅(Unnecessary Words)、詞性不恰當(Part of Speech)、冠詞用錯(Articles)等類別。當所有的錯誤被收集在一起時,就可以看出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是否有所提升。在了解自身的強項和弱項后,學生在寫作中會變得更加自信,并且能夠有針對性地進行練習[5]。
同學互批指的是在上交作文之前,同學之間先交換作文進行互相批改。對學生來說,收到同學反饋所受的壓力,小于收到來自教師反饋的壓力,所以同學互批首先是一個降低學生壓力的方式。同時,它鼓勵學生互相學習。正如在2016年 Itmeizeh的研究中,相對于教師批改,60%的學生更喜歡同學互批的氛圍,70%的學生愿意把自己的作文讓同學進行批改,75%的同學認為同學互批使他們更加清楚了自身寫作存在的問題,95%的學生認為他們從彼此身上學到了新內(nèi)容,90%的學生認為他們在進行作文互批后,和同學的關(guān)系更加融洽了。在實驗中,學生意識到同學可以找出他們自己無法發(fā)現(xiàn)的問題。甚至一些在實驗前對同學互批沒有什么信心的學生,在實驗后改變了他們對同學互批的態(tài)度,并表示同學幫他們在多方面提升了寫作能力[6]。
此外,同學互批能夠增加學生對語言本身的理解,幫助學生掌握語言學習的本質(zhì)。學生有機會能夠看到其他同學可能也會跟他們犯同樣的錯誤。由此他們可以意識到其實在語言學習中,犯錯并不意味著失敗,而是每個人都會經(jīng)歷的過程。
教師需要給出明確指令,要關(guān)注哪些類型的錯誤。比如在組織學生進行互批之前,明確本次批改,重點關(guān)注同學的冠詞是否用的正確。如果在批改前沒有明確要糾正的錯誤類型,就可能出現(xiàn)有的學生糾正了時態(tài),有的糾正了單復數(shù),有的糾正了拼寫,這樣一方面可能會超出某些同學的語言能力水平,另一方面不利于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整理。在批改方法上,可以統(tǒng)一批改符號,如用AGR表示主謂一致,用VF表示動詞形式,便于同學進行互相討論。在給出指令后,可以先進行一個試煉,把出現(xiàn)的問題解決,然后再進行正式的互批活動。
盡管學生自我批改和同學互批都有利于學生寫作的提升,但這并不代表教師是不重要的。教師需要時刻監(jiān)測學生的批改過程,并且在學生之間產(chǎn)生不同意見時,及時進行引導和正確表達的講解。此外,教師還需要檢查在同學互批后,學生是否有進行修改。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上交幾個版本的作文,以檢查是否有按照同學指出的問題進行修改,并且是否避免了再次出現(xiàn)同樣的錯誤[7]。對于那些沒有按照同學指出的問題進行修改,甚至沒有閱讀同學提出的建議的同學,教師的檢測作用能夠有效推動他們認真對待自己的作文。此外,教師可以糾正學生沒有能力糾正的錯誤,如一些比較難且復雜的語法結(jié)構(gòu)。因此,教師在寫作批改的過程中,其作用不容忽視。
在傳統(tǒng)中國的教學中,教師批改普遍作為批改作文的唯一途徑,這不僅需要大量時間精力,也把學生放在了一個被動學習的位置,并不符合當前教學改革和教學探索的方向。學生把寫作當成是任務(wù),完成后有些學生會產(chǎn)生此任務(wù)后續(xù)和他們再無關(guān)系,剩下的都是教師的事情的想法。學生應該參與到寫作批改的過程中,這樣他們的積極性和對所寫內(nèi)容的責任感才能被激發(fā)。所以,把教師批改、學生自我批改和同學互批相結(jié)合對學生寫作水平的提升和學習習慣培養(yǎng)是很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