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爾濱師范大學
上世紀海外殖民活動和擴張行為出現,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變成了英語,英語熱迅速風靡世界各地,歐洲、非洲等地都開始用英語進行交流,那時起開始重視英語。進入二十世紀,漢語才慢慢進入我們的視野。迄今為止,全球范圍內學習漢語和把漢語作為外語來學習的人數都逐漸在增多,漢語慢慢地成為了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這一學科早起唐代國力強盛時。到了近代,許多西方傳教士也來華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進入十八世紀,不僅有外國人來華學習,更有國外設置機構來學習漢語。但是這一學科正式成為科學上有意義的名稱,啟始于1950年,歷經三個階段,恢復,發(fā)展、繁榮階段。當年中國,清華大學接收了第一批留學生,并創(chuàng)建了東歐交換生中國語文專修班,以此為起點正式打開了國門,開啟了國內的教學。1952年,語言學家朱德熙先生一行人第一次遠赴保加利亞教授漢語。此后,有關部門和我國政府共同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為了發(fā)展對外漢語教學這項事業(yè)。1978年改革開放,這項事業(yè)才進入了下一個新蓬勃發(fā)展的階段。我國開設對外漢語這一學科也充分反映了政府對此項事業(yè)的重視,我國政府保證對外漢語教師團隊的基本素質,頒布了一系列的制度,對外漢語事業(yè)發(fā)展邁上了新臺階,對外漢語中的教學法也在慢慢衍生。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的語法體系還停留在五十年代的《漢語教科書》,它是我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史上第一部正式出版的教材,也是年代悠久的一部教材。在發(fā)展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最突出的就是在初、中、高級主要進行語法教學的階段,此階段學生對語法教學缺乏系統(tǒng)性和計劃性的學習,單純把出現的詞語和句子作為語法教學的基本單位,不重視語素和詞組的學習,語段教學方面更是一片空白;分析以形式結構分析為主要,不重視語義結構的分析過程和方法,對語法現象的解釋缺乏科學性和實用性,教學效果差強人意。在肯定前人在對外漢語教學方面獲得的成就時,也要對先前教育過程出現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并汲取長期以來發(fā)展成就,為今后的研究創(chuàng)立基點。隨之衍生出了一系列的教學流派,每一個流派的形成,都有它的獨特之處,當然也存在不足,這些流派都不同程度的為教學事業(yè)發(fā)展做出了貢獻。語法翻譯法在教學過程中具有先導的地位,因此可以把它們看成教學流派的代表法。在現代課堂教學中揚長避短,吸收借鑒,綜合各種教學法。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fā),研究語言認知的基本規(guī)律,找出適合學習者學習的教學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語法翻譯法”是語言教學過程中最古老的一種方法,它采用母語進行教學,在教學中主張運用語法規(guī)則,做翻譯練習的方法來掌握第二語言。簡而言之,就是通過兩種語言的對比和對譯來學習外語。該教學方法在十九世紀時得到了理論和實踐的闡述。它的代表人物是奧倫多夫,德國語言學家。他認為閱讀和翻譯外語原文的基礎是掌握并理解語法規(guī)則,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采用該方法來練習和掌握外語。語法翻譯法的理論基礎是機械語言學,語言學基礎是歷史比較語言學,心理學基礎是官能心理學。正因為語言是外語教學的基礎,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語法翻譯法都圍繞著語言這一個基礎來進行,語法翻譯法的教學原則一般來說分為四點。第一,以語法教學為中心強調系統(tǒng)語法的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先去展示語言規(guī)則,再以例句來印證觀點,即用演繹的方式來講授語法規(guī)則,強調對詞法和句法的講解。把教學中展示的例句用翻譯母語的句子來鞏固語法規(guī)則從而熟悉語法規(guī)則,便于更好的運用。例如:要學習“我愛你”這句話會先告知學習者語法結構為主謂賓,再讓學生對應句子,講清語言規(guī)則,讓學生翻譯出句子。第二,語言材料的內容以能否突出某種語法形式為準。對與教材的選擇,不管多晦澀難懂的文章,或者缺乏某種內在聯系,只要承載著語法形式,符合語法的規(guī)范性語言材料的內容都可選擇為教材。在學習過程中不僅僅學習既定的教材,對于學習者來說,明確語法規(guī)則,材料突出重點就可以作為教材。可以學習《漢語教程》也可以學習三毛的作品,雖然文章相對難懂,但是卻有固定的語法形式,而且文字語言符合標準,可以在高級教學期間使用。第三,在學習過程中以閱讀和書面翻譯為主,對口語表達和語音的練習則不太關注,對聽說方面也無其他要求,重視進行書面的讀、譯。學習過程有一定的側重,對于傳統(tǒng)的學習可能是更注重基礎的認讀和書寫,學習教材更基礎系統(tǒng)。而語法翻譯法則更注重認讀,為了使學生快速掌握并應用該語言??梢远嘟淌谝恍┏S谜Z,反復輸入固定語法的語句,學生掌握后快速應用,不耗費大量基礎時間。第四,在課堂教學中多使用學習者的母語進行教學。主張在學習中將課文逐句、逐詞翻譯成母語來進行,尤其是對課文的講解和語法的講解過程大多采用此法。對于母語是英語的國家,教師一般采用英語教學,把漢語課本中的句子和段落翻譯成英語,學生通過理解母語來理解目的語,如“我以前不想學習漢語,但是現在想學習”譯成英語為“I didn’t want study chinese,but I want learn now”句子中前后兩句有時態(tài)的轉化,學習一詞也有不同的單詞代表,學生會加深理解母語與目的語之間的轉化,學生也能更清晰的掌握語句的用法。對于課文來說,應用型漢語教材不會出現晦澀難懂的修辭,初級的語法翻譯法完全可以進行教學。它為后來的教學方法起到了重要的啟發(fā)作用,開辟了教學法流派的一個先河,也是漢語教學能夠系統(tǒng)的發(fā)展下去的一個重要源頭。
“語法翻譯法”作為眾多教學法中的一種,是教學中運用歷史最長的一種傳統(tǒng)教法,它的出現在教學法歷史發(fā)展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回顧這古老的教學法它有一些優(yōu)點同時也有一些缺點。它的形成可以說是教學法流派發(fā)展過程中的必然產物,是基礎的教學法。重視語法,重視方法,一定程度可以激發(fā)學習者學習的能力。充分利用母語翻譯的特點,培養(yǎng)閱讀能力,提高學生文學素養(yǎng)。但是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大量依賴母語,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了目的語的表達,禁錮了目的語的學習能力,過度重視語法的作用忽視口語能力,影響學習者的交際能力。強調語法能力為主要,把學習純粹的看成了是學語法,對于其他能力的重視程度不高,不利于學生全方位發(fā)展,仍是一個需要完善的教學方法。語法翻譯法在當時應用廣泛現在某些課堂中還有使用,教師以鞏固語言知識為目的,加深對語言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翻譯能力,對知識的獲取方式和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以中國人的獨特視角去進行教學,是其他本土教師無法達到的教學水平。至今為止,這一領域的教學仍有許多困難等待我們克服。在漢語課堂里使用語法翻譯法的比重不大,教師也應該在少量的有目的的把母語和目的語進行對比。將母語和目的語相似難區(qū)分之處進行比較,防止出現偏誤和母語負遷移的情況影響新語言的學習,例如:“我學漢語。”在這個句子中按英語語序可譯為I study Chinese.。而韓語的語序則是“我漢語學”。此時需要用用學習者的母語進行對比,將兩種語言的語法進行比較,給學生清晰的區(qū)別,學生會更敏感的關注到問題,從而減少錯誤。
教法眾多各有優(yōu)點,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選擇最適合的教學方法,并應用到實際中,發(fā)揮出每一個教學法的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