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荀子·成相》篇名新探

        2020-11-18 06:12:22鄒朝斌
        關(guān)鍵詞:含義

        鄒朝斌

        《成相》是《荀子》中頗具特色又有爭議的一篇雜言韻文,其篇名“成相”的含義正是歷來學(xué)者爭論的焦點(diǎn)之一,至今尚未取得統(tǒng)一的認(rèn)識。對此,筆者通過文本細(xì)讀,從文體流變與文化交融等新的角度對《成相》(如無特別指出,本文《成相》均指《荀子·成相》)的篇名含義進(jìn)行全方位的探析,以求教于方家。

        一、 《成相》的分合與“成相”的多義性

        《荀子》在成書與流傳的過程中有過兩次較大變動,一是西漢劉向等人編校而成《荀卿新書》(即《荀子》)三十二篇,二是唐代楊倞注《荀子》,將原本的篇目順序重新編排,但是篇數(shù)與篇名均與劉向所校之本保持一致。所以《成相》篇名最遲在西漢劉向時已寫定,其《敘錄》云“成相篇第八”(王先謙654)。

        我們還要明確一個基本事實(shí): 今本《荀子》的《成相》與《賦篇》一樣,明顯是由相對獨(dú)立的數(shù)篇組成的。①筆者認(rèn)為較為穩(wěn)妥的看法是由三篇組成: 第一篇從第一章“請成相”至第二十二章“成相竭”,第二篇從第二十三章“請成相”至第四十四章“觀往事”,第三篇從第四十五章“請成相”至第五十六章“臣謹(jǐn)修”。首先從內(nèi)容上看,第一篇開篇先言“世之殃”,述說世間的各種災(zāi)禍,同時指出其原因在于君主遠(yuǎn)賢親佞,接著自然地提及治國之“法方”。第二篇開篇即言古時圣王的治國之道,且主張要以此為榜樣,接著以“愿陳辭”為轉(zhuǎn)折,敘述季世之衰而形成對比,用以自戒。第三篇主要談及治國之“五約”,主張要以此來治理天下。三篇內(nèi)容各自獨(dú)立卻有一定的相似性,思想邏輯密切相關(guān)。其次,從前兩篇的結(jié)束語可以看出《成相》原為三篇獨(dú)立的文章。第二十二章云:“成相竭,辭不蹶,君子道之順以達(dá)。宗其賢良,辨其殃孽?!雹跅顐娮⒃疲骸敖?,盡也。論成相之事,雖終篇,無顛蹶之辭?!?王先謙545—46)意即此篇就此終結(jié),故此當(dāng)是第一篇的末章。第四十四章云:“觀往事,以自戒,治亂是非亦可識,托于成相以喻意?!?553—54)杜國庠早已指出此章的“托于成相以喻意”,“分明是詩篇的結(jié)束語,聲明作詩的意指,好像《詩》《崧高》篇‘吉甫作誦[……]以贈申伯’之類的結(jié)法”(162)。此說確是,正如《詩·小雅·節(jié)南山》末章“家父作誦,以究王讻。式訛爾心,以畜萬邦”(阮元???41)也是這種結(jié)篇方式,可見“托于成相以喻意”無疑是第二篇的結(jié)束語。

        《成相》在荀子初創(chuàng)時期原為三篇相對獨(dú)立的文章,而篇名“成相”可能在荀子創(chuàng)作這三篇文章時即已命名,亦可能是后人所加。不論是哪種情況,由于《荀子》原文及其他現(xiàn)存的同時代文獻(xiàn)中沒有明確記載《成相》的篇名含義,導(dǎo)致后世對其注解眾說紛紜。

        關(guān)于《成相》的篇名含義,自唐代楊倞注《荀子》以來就一直存在爭議。學(xué)界大致形成了如下三類代表性看法: 一類是認(rèn)為成相與治國或引導(dǎo)扶持君王相關(guān)聯(lián)。楊倞注《成相》:“雜論君臣治亂之事,以自見其意,故下云‘托于成相以喻意’。[……]或曰: 成功在相,故作《成相》三章?!?王先謙538)雖未作進(jìn)一步說明,但觀其文意,“成功在相”之“相”不可能指樂器或樂曲名,當(dāng)釋為輔佐君王的大臣,“成相”即成功之道在于君主之大臣。王引之曰:“竊謂相者,治也。[……]成相者,成此治也。成相者,請言成治之方也”(539)。今人李炳海云:“所謂成相,指的是成為像扶持、引導(dǎo)盲人那樣的角色,即成為相者。[……]而荀子所要扶持和引導(dǎo)的對象,不是盲人樂師,而是當(dāng)時的君王”(90)。第二類認(rèn)為成相與樂器或樂曲相關(guān)聯(lián)。盧文弨云:“相乃樂器,所謂舂牘。又古者瞽必有相。[……]首句‘請成相’,言請奏此曲也。”(王先謙538)盧氏認(rèn)為“成相”含義為奏舂牘所成之曲。姚小鷗在對“成相雜辭”這一“文藝樣式”的流變分析后認(rèn)定:“‘成相’為矇瞽所演唱,演唱時所使用的標(biāo)志性樂器是被稱為‘拊’或‘節(jié)’的‘相’。”(91)郗文倩云:“‘相’是由古人舂米等活動衍生的一種節(jié)奏樂歌,后又指稱樂器[……]后來‘相’就成為以米糠作芯、類似手鼓的打擊樂器,亦稱‘拊’。[……]故‘成相’猶言‘打相’,如擊鼓、彈琴之類。”(43)宋健則認(rèn)為相即樂器拊,“‘成相’是以演奏動詞與樂器名稱連文的形式組成,既可以表示‘奏相’之義,也指由‘相’演奏的樂曲,還代表一種樂詩體式”(90)。第三類認(rèn)為成相與民間歌謠相關(guān)聯(lián)。蘇軾《仇池筆記》云:“成相,古謳謠之名也。疑所謂‘鄰有喪,舂不相’者?!?219)俞樾認(rèn)為“相”乃樂曲而非樂器,相“即‘舂不相’之相。《禮記·曲禮篇》‘鄰有喪,舂不相’,鄭注曰:‘相,謂送杵聲?!w古人于勞役之事,必為歌謳以相勸勉,亦舉大木者呼邪許之比,其樂曲即謂之相。請成相者,請成此曲也”(王先謙539)。俞樾在蘇軾的說法上進(jìn)一步發(fā)展,認(rèn)為“成相”含義乃奏名為“相”之曲。杜國庠則在俞樾之說的基礎(chǔ)上,觀點(diǎn)稍異,認(rèn)為成相是由送杵聲發(fā)展起來的一種勞動歌,是一種民間歌謳,“成相”或“成相辭”是這類勞動歌的通稱,“這類民歌,原先必以杵聲為節(jié),發(fā)展之后,就成為人們所愛唱的徒歌,故不能稱為‘樂曲’”(159—60)。此外,亦有學(xué)者認(rèn)識到《成相》篇名的多義性,如翟新明認(rèn)為《成相》篇名“一方面契合了本篇成就治業(yè)的主題,另一方面也表明或確立了‘成相體’的文體形式”(208)。

        由以上關(guān)于“成相”含義的三類代表性看法可知,歷代學(xué)者已從多個角度對“成相”含義進(jìn)行了解讀。他們或著眼于《成相》中君臣治亂的思想內(nèi)容,或從古人所用樂器之“相”入手,或求證于文獻(xiàn)記載中的民間歌謠。這些說法都具備文獻(xiàn)根據(jù),從某一特定的角度來看都有一定道理,為我們探析“成相”的確切含義提供了多重視角。但是前賢并未綜合上述多重視角以求論證之圓融嚴(yán)密,從而使《成相》篇名含義的解釋莫衷一是。事實(shí)上,我們應(yīng)當(dāng)從文本、文體、文化等多個層面來通盤考慮此問題: 既要細(xì)讀文本,從細(xì)處正確理解篇中各“成相”之含義,又要認(rèn)識到《成相》乃“成相”文體諸多篇章中的一個代表,而且成相文體是兩種文化交融的結(jié)果,從文體學(xué)與文化交融的角度解析“成相”之含義。

        二、 《成相》文本中的“相”與“成相”

        “成相”一詞作為固定詞組在《成相》中出現(xiàn)6次,其含義大體上是一致的。另外,“相”在《成相》中單獨(dú)出現(xiàn)3次,分別為“如瞽無相何倀倀”(王先謙540),“精神相反,一而不貳為圣人”(545),“莫得相使一民力”(554)。后兩句中“相”之含義很明顯,均可作副詞“相互”解。而要解釋“成相”與“如瞽無相何倀倀”的含義,關(guān)鍵就在于“相”如何解釋。

        “相”字的甲骨文在結(jié)構(gòu)上與今字相同,左邊是“木”,右邊是“目”,其字義是用眼觀樹木?!墩f文解字》曰:“相,省視也,從目木?!?段玉裁133)可見相的本義即用眼看木,是“察看”的意思。從“看”這一義項首先引申出“占視”義,即察看人或物來預(yù)言吉兇禍福,幫助人趨利避害。如《尚書·召誥》載:“成王在豐,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阮元校刻211)從“占視”這個動作又進(jìn)一步引申出占視的目的——“輔助、扶助”(梁梅79)。而《成相》中“相”字的含義,大都與引申義“輔助、扶助”相關(guān)聯(lián)。

        首先,相之“扶助”義項引申為名詞則指扶助者,可以特指扶助盲人的人,即扶工,《成相》中“如瞽無相何倀倀”之“相”指的就是扶工,而諸多學(xué)者對此卻有誤解。如盧文弨曰:“《禮記》‘治亂以相’,相乃樂器,所謂舂牘。又古者瞽必有相。審此篇音節(jié),即后世彈詞之祖。篇首即稱‘如瞽無相何倀倀’,義已明矣?!?王先謙538)盧氏認(rèn)為“瞽無相”之“相”乃瞽所用之樂器。今人宋健在一定程度上承認(rèn)此處之“相”釋為扶工的合理性,但其又云:“鄭玄《周禮注》云‘擊拊,瞽乃歌也’,證明瞽矇必待擊拊而后歌,拊(相)對瞽矇的重要性不言自明。那么,此‘相’字釋為樂器,也未嘗不可?!?91)以上均將“如瞽無相何倀倀”之“相”釋為瞽所用之樂器,但是細(xì)讀文本可知,這種說法是似是而非的,此處的“相”應(yīng)作扶工解。

        《儀禮·鄉(xiāng)飲酒禮》云:“工四人,二瑟,瑟先。相者二人,皆左何瑟,后首??嬖?,內(nèi)弦,右手相?!编嵭ⅲ骸跋?,扶工也。[……]凡工,瞽矇也,故有扶之者?!?阮元???85)又《周禮·眡瞭》云:“凡樂事相瞽?!编嵭ⅲ骸跋嘀^扶工?!辟Z公彥疏:“相者,以眡瞭有目,瞽人無目,須人扶持故也?!?阮元校刻797)上古樂師多為盲人,瞽即是其中一種,他們在登臺演奏時往往需要另一個視力正常之人扶持引導(dǎo),這個扶持引導(dǎo)者稱為相,也叫扶工?!叭珙瓱o相何倀倀”之“相”即指扶工??鬃右渤洚?dāng)過扶工的角色,《論語·衛(wèi)靈公》云:“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跋釉唬骸?。’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瘞熋岢?,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敝祆渥⒃唬骸皫煟瑯穾?,瞽者。冕,名。[……]古者瞽必有相,其道如此?!?朱熹,《四書章句集注》170)瞽必有相則是古來之傳統(tǒng),正如方觀旭《論語偶記·某在斯》條云:“道瞽即是相師。子曰‘相師之道’,《少儀》(《禮記·少儀》)云‘道瞽亦然’,知此是古禮矣?!?阮元,《清經(jīng)解》547)更重要的是,“如瞽無相何倀倀”之“相”當(dāng)指扶工在《成相》中有著堅實(shí)的內(nèi)證。此句位于篇首第一章:“請成相,世之殃,愚暗愚暗墮賢良。人主無賢,如瞽無相何倀倀!”楊倞注“倀倀”云:“無所往貌。”(王先謙540)又《荀子·修身》有“人無法,則倀倀然”,楊倞注曰:“倀倀,無所適貌。言不知所措履?!雹邸盁o所往貌”即“無所適貌”,意思是不知道要去哪里的樣子。顯然,瞽只有在沒有扶工的時候才會手足無措,不知道要往哪里走,而瞽在沒有樂器之時不至于如此。如果“相”釋為樂器,瞽則不至于“倀倀”,文意也就不通。

        《禮記·仲尼燕居》有一段非常相似的文獻(xiàn):

        子曰:“禮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國而無禮,譬猶瞽之無相與!倀倀乎其何之?”(阮元???613)

        鄭玄注曰:“倀,無見貌?!笨追f達(dá)疏曰:“瞽,謂無目,相,謂扶相,言治國無禮,譬猶瞽者無人扶相,倀倀乎何所之適?!?阮元???613—14)不管“倀倀”如楊倞注曰“無所適貌”,或如鄭玄注曰“無見貌”,都是說如果瞽無相,瞽就會手足無措,不知道往哪里走,因而這個相不可能是指樂器,所以《成相》中“如瞽無相何倀倀”之“相”指扶工毫無疑義。需要指出的是,“瞽無相”之“相”,與《成相》篇題之“相”卻非同義,前者指扶工,而后者指民間歌謠,下文將詳釋之。

        其次,相之“輔助”義項引申為具有輔助作用的樂器,指代樂器“拊”與“舂牘”?!抖Y記·樂記》載子夏論“古樂”時云:“今夫古樂,進(jìn)旅退旅,和正以廣。弦匏笙簧,會守拊鼓。始奏以文,復(fù)亂以武。治亂以相,訊疾以雅?!边@里論述了諸多樂器,“相”即其中一種,鄭玄注曰:“相,即拊也,亦以節(jié)樂。拊者,以韋為表,裝之以穅。穅,一名‘相’,因以名焉,今齊人或謂‘穅’為‘相’?!?阮元???538)可知相即樂器“拊”。④將拊稱為相,除了齊人稱拊中之糠為相之外,也是因為拊具有輔助與調(diào)節(jié)音樂節(jié)奏的作用,與相之輔助義項契合。正義引《周禮》曰:“《大師職》云:‘大祭祀,師瞽登歌?!^大師領(lǐng)人登堂而唱歌也。云‘合奏擊拊’者,謂大師合奏樂之時,則先擊拊而合奏之也?!?阮元???538)可知周代大師領(lǐng)人登堂唱歌時,先擊拊然后合奏,所以相(拊)與周代宮廷禮樂文化密切相關(guān)。此外,相還可指另外一種樂器——舂牘。盧文弨云:“相乃樂器,所謂舂牘?!北R說似來自《舊唐書·音樂志》:“舂牘,虛中如筒,無底,舉以頓地如舂杵,亦謂之頓相。相,助也,以節(jié)樂也。”(劉昫等1075)可見舂牘在唐代亦為輔助與調(diào)節(jié)音樂節(jié)奏的樂器。再往上溯源,《周禮》中亦有關(guān)于舂牘的記載,《春官宗伯》曰:“笙師掌教龡竽、笙、塤、籥、簫、篪、、管,舂牘、應(yīng)、雅,以教祴樂?!编嵭⒃唬?/p>

        教,教視瞭也。鄭司農(nóng)云:“[……]舂牘,以竹大五六寸,長七尺,短者一二尺,其端有兩空,畫,以兩手筑地。”[……]祴樂,《祴夏》之樂。牘、應(yīng)、雅教其舂者,謂以筑地。笙師教之,則三器在庭可知矣。賓醉而出,奏《祴夏》,以此三器筑地,為之行節(jié),明不失禮。(阮元校刻801)

        可知周代舂牘在樣式與作用上雖與后來唐代的舂牘不同,但是卻同樣具有輔助的作用。周代舂牘是在宴飲結(jié)束之后,奏《祴夏》之樂時,樂師用來擊打地面以輔助與調(diào)節(jié)節(jié)奏,目的是規(guī)范醉酒的賓客讓他們不失禮。由此可知,相在周代可指兩種具有輔助作用的樂器: 拊與舂牘。而這兩種樂器都有著周代宮廷禮樂制度的淵源。

        再次,相之“輔助”義項引申為具有輔助作用的民間歌謠,指代“舂歌”等勞動歌謠?!抖Y記·曲禮》曰:“鄰有喪,舂不相。里有殯,不巷歌?!编嵶⒃唬骸爸б?。相,謂送杵聲?!?阮元???249)《禮記·檀弓》同樣錄此文,鄭注曰:“相,謂以音聲相勸?!?阮元校刻1275)故鄭玄認(rèn)為此處之“相”乃舂谷物送杵之時,勞動者發(fā)出的聲音,用以相勸。⑤前引俞樾之說則認(rèn)為“相”乃古人勞動時相互勸勉的歌謳,就像舉木頭時喊“邪許”以助力一般。杜國庠則發(fā)揮俞樾之說:“相是送杵的聲音,像舉大木者呼邪許一樣,發(fā)展起來就成為一種歌謳,即舂者的勞動歌。”(159)不管相指代用聲音相勸的行為還是以此發(fā)展而來的勞動歌,都具有輔助勞動者的作用。這些說法大同小異,都將“相”與民間歌謠聯(lián)系起來。

        我們再來看“成相”作為固定詞組的具體含義。首先可以肯定,將“成相”與治國或引導(dǎo)扶持君王聯(lián)系起來,釋為“成功在相”“成治”“成為相者”是失之偏頗的,因為如此解釋,《成相》中“成相竭,辭不蹶”和“托于成相以喻意”等句意就不通。而通過以上對“相”之含義的分析可知,“成相”之“相”主要有兩種較為合理的解釋: 其一是與宮廷禮樂文化聯(lián)系起來,認(rèn)為“相”為樂器拊或舂牘,那么“成相”就可以解釋為擊打樂器,“成”的含義為擊打。其二是與民間歌謠文化聯(lián)系起來,認(rèn)為“相”為勞動歌謠,那么“成相”就可以解釋為唱勞動歌謠,“成”的含義為唱。⑥這兩說都有一定道理,但都為一隅之見。要準(zhǔn)確理解“相”“成相”以及《成相》篇名含義,就不能孤立地看待《成相》一篇,而是要把《成相》納入文體學(xué)的視野中去考察。

        三、 《成相》篇名的文體與文化意義

        現(xiàn)存以“成相”為篇名者有三: 一是《荀子·成相》,篇名與內(nèi)容皆完備。二是《漢書·藝文志·詩賦略》所載“雜賦”之“《成相雜辭》十一篇”(班固1753),僅存篇名與篇目數(shù)量,內(nèi)容已佚。三是《藝文類聚》卷八十九引《成相篇》曰:“莊子貴支離,悲木槿。”注云:“《成相》,淮南王所作也?!?歐陽詢1544)僅存篇名與殘句。由此可知兩點(diǎn),《漢志》所載《成相雜辭》的著作年代雖已不可考,但是依其歸于“雜賦”一類可知,這十一篇的作者很有可能不是同一人,《成相雜辭》十一篇當(dāng)是先秦至東漢時期不同作家以“成相”名篇的作品,此其一。另外,西漢淮南王亦作《成相》,可能在《漢志》所載“《成相雜辭》十一篇”之中,也可能單獨(dú)流傳,亦可能唐人所見《淮南子》本有《成相》篇。但不管哪種情況,劉安所作《成相》之內(nèi)容已久佚,此其二。故以“成相”名篇的作品并非僅存在于《荀子》一書中,在東漢班固之前至少有十多篇以“成相”名篇的作品存在。⑦

        此外,《荀子·成相》屬雜言押韻文體,其體式固定,以三四七言為主要句式,全篇共56章,絕大部分章節(jié)的結(jié)構(gòu)為三三七四七,如首章“請成相,世之殃,愚暗愚暗墮賢良。人主無賢,如瞽無相何倀倀”(王先謙540)。從形式上看,這是一篇精心組織的作品。而與荀子《成相》的結(jié)構(gòu)體式極其相似的還有1975年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簡《為吏之道》中篇章:

        凡戾人,表以身,民將望表以戾真。表若不正,民心將移乃難親。

        操邦柄,慎度量,來者有稽莫敢忘。賢鄙溉辥,祿立(位)有續(xù)孰上?

        《為吏之道》簡文的抄寫時間上限為魏安釐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52年),下限應(yīng)為秦始皇統(tǒng)一之前(《睡虎地秦墓竹簡》167)。秦簡抄寫年代大致與荀子生活年代重合。上引《為吏之道》篇章的基本體式也是三三七四七,與荀子《成相》的體式高度一致。正是因為在體式上兩篇作品存在著高度一致的現(xiàn)象,且在東漢班固前亦有至少十多篇以“成相”名篇的作品存在。故從文體學(xué)的角度看,《荀子·成相》非為孤篇存在,成相是一種有著相對穩(wěn)定的結(jié)構(gòu)體式的文體,它以三四七言為主體結(jié)構(gòu),且押韻,從先秦至東漢一直存在或者流行著?!盾髯印こ上唷氛沁@種文體的代表作,上述《漢志》所載《成相雜辭》十一篇與淮南王《成相》應(yīng)當(dāng)都屬于成相這種文體。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關(guān)于成相這一文體的界定,本文采取較為穩(wěn)妥的看法,以《荀子·成相》這一確定無疑是成相體的文本為參照,除篇名為“成相”者納入成相文體考察之外,上述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篇章在結(jié)構(gòu)體式上與《荀子·成相》高度一致,無疑也屬于成相文體。雖有學(xué)者認(rèn)為《逸周書·周祝》中“故天為蓋、地為軫,善用道者終無盡。地為軫、天為蓋,善用道者終無害”(黃懷信 張懋镕 田旭東1065)此類篇章為《成相》之祖,陳逢衡云《周?!贰巴ㄆ轫嵳Z,似銘、似箴,蓋直開老氏《道德》之先,匪特作荀子《成相》之祖”(黃懷信 張懋镕 田旭東1048),但是作為文體的成相當(dāng)有其相對穩(wěn)定之體式,即三三七四七句式,而《周祝》三三七之句式還是與成相體有一定差別的,創(chuàng)作于春秋中期(黃懷信126)的《周祝》也僅可視為成相這一文體之“祖”,故不納入成相體考察。而郗文倩《成相: 文體界定、文本輯錄與文學(xué)分析》一文則有將成相文體范圍無限擴(kuò)大的傾向,認(rèn)為“早期還有很多含有‘兮’‘乎’等語助字的韻文,去掉這些助詞,全文也具有成相體特征”(37)。這種看法是有待商榷的,宋健在《〈荀子·成相〉文化淵源考辨》中已駁郗文此說(88—97),在此不贅。

        同為成相體的《荀子·成相》與《為吏之道》篇章的創(chuàng)作年代大致相同,因而具有對比研究的價值。從內(nèi)容上看,《為吏之道》的篇名乃出土后文獻(xiàn)整理者所加,概括了此篇的主要內(nèi)容,即為官之道與為政之術(shù)。作為培訓(xùn)官員的教材,其中諸多主張可見明顯的勸諫意識,如“操邦柄,慎度量”“上毋間阹”等等?!盾髯印こ上唷穬?nèi)容更是如此,楊倞曰“雜論君臣治亂之事”是也,文中詳述治亂興衰之道理,主張辨賢愚、明政令等,最后還提出“君論有五約以明”(王先謙554),即五條為君之道。關(guān)于《成相》的寫作意圖,郝懿行云:“(荀子)本圖依托春申,行其所學(xué)。迨春申亡而蘭陵歸,知道不行,發(fā)憤著書,其旨?xì)w意趣,盡在《成相》一篇,而托之瞽矇之詞以避患也?!?王先謙21)郝說“托之瞽矇之詞”看出了《成相》的勸諫意圖。

        《荀子·成相》與《為吏之道》篇章均表現(xiàn)出明顯的勸諫意識,再聯(lián)系上文所述“相”為拊或舂牘,且都與瞽矇等樂師的音樂活動息息相關(guān),可知成相文體明顯具有周代宮廷禮樂文化的淵源。西周瞽矇等樂師地位特殊且重要,不僅參與國家各種禮儀活動,進(jìn)行音樂演奏,傳承音樂文化,還可與百官共同參與“天子聽政”,《國語·周語》曰:

        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xiàn)詩,瞽獻(xiàn)曲,史獻(xiàn)書,師箴,瞍賦,矇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guī),親戚補(bǔ)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徐元誥11—12)

        又《左傳·襄公十四年》載師曠侍于晉侯時語:

        史為書,瞽為詩,工誦箴諫,大夫規(guī)誨,士傳言,庶人謗,商旅于市,百工獻(xiàn)藝。故《夏書》曰:“遒人以木鐸徇于路,官師相規(guī),工執(zhí)藝事以諫。”正月孟春,于是乎有之,諫失常也。(阮元???958)

        杜注曰:“瞽,盲者,為詩以風(fēng)刺。”孔疏云:“《周禮》樂官、大師之屬,有瞽曚之職。鄭玄云:‘凡樂之歌,必使瞽朦為焉。命其賢知者以為大師、小師?!倍抛⒂衷唬骸肮?,樂人也,誦箴諫之辭。”孔疏云:“《儀禮》通謂樂人為工,工亦瞽也。”(阮元???958)可知瞽矇等樂師諷誦吟唱“詩”“曲”,在傳承音樂的同時,規(guī)諫君王、補(bǔ)察政事是他們非常重要的政治職能。此外,《荀子·成相》與秦簡《為吏之道》篇章的用韻都和《詩經(jīng)》相一致,因為它們都使用當(dāng)時雅言創(chuàng)作,而周代瞽矇還負(fù)責(zé)聲韻的校正,故“成相辭”與瞽史傳統(tǒng)淵源極深(姚小鷗88—99)。無疑,成相文體有著周代宮廷禮樂文化的淵源。

        從《荀子·成相》與《為吏之道》篇章二者的語言形式來看,成相文體又有著民間歌謠文化的傳統(tǒng)。雖然在先秦很難找到與成相文體三三七四七言相同句式結(jié)構(gòu)的文體,但是從文體生成的角度來看,成相這種新的語言體式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然與舊的文體形式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正如趙逵夫所言:“新生的文體,也非完全是新的,大多是吸收了舊有文體的部分特征,其因革流變的關(guān)系十分復(fù)雜。”(52)民歌中古老形式的三三七言正可視為成相體句式的淵源?!对娊?jīng)》國風(fēng)中就有此句式,如《周南·螽斯》:“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阮元???79)此處可將“兮”字看作一個音節(jié)?!墩倌稀坑忻贰罚骸皳坑忻罚鋵?shí)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291)此處可將“兮”字去掉?!多{風(fēng)·墻有茨》:“墻有茨,不可掃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313)此處可將“也”字去掉。如此理解,那么以上各句均可看作三三七言的民歌形式,故成相體有著民歌的淵源。而且這種三三七言句式在后世的民間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中也始終有一席之地,如漢樂府《戰(zhàn)城南》“戰(zhàn)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郭茂倩329),《君馬黃》“君馬黃,臣馬蒼,二馬同逐臣馬良”(331),以及唐宋民間歌曲、講唱作品,明清民間俗曲等。⑧聯(lián)系上文“相”字亦有勞動者助力歌謠的含義,可知成相體的民間歌謠文化傳統(tǒng)也是很明顯的。

        綜上可知,“相”(樂器或歌謠)與“成相”(文體)均有著周代宮廷禮樂文化和民間歌謠文化的雙重文化淵源。其實(shí),朱熹早已察覺到這種雙重文化淵源的表象,其《楚辭后語》云:“相者,助也。舉重勸力之歌,《史》所謂‘五羖大夫死,而舂者不相杵’是也?!?朱熹267)而其《楚辭辯證》又云:“《成相》之篇,本擬工誦箴諫之辭?!?258)可見朱熹既認(rèn)為“相”為民間勞動者勸力之歌,又認(rèn)為《成相》乃擬宮廷瞽史箴諫之詞,可惜其未繼續(xù)深入論述。其實(shí),成相文體正是民間歌謠文化和周代宮廷禮樂文化相融合的產(chǎn)物,我們以上面的論述為基礎(chǔ),對這個交融的實(shí)際過程試作探析。

        大體而言,作為勞動歌謠的“相”從西周以來一直在民間流傳著。郭英德《中國古代文體學(xué)論稿》在論及中國古代文體分類的生成方式之“作為行為方式的文體分類”時,有過精當(dāng)?shù)姆治觯?/p>

        中國古代文體的生成大都基于特定場合相關(guān)的“言說”這種行為方式,這一點(diǎn)從早期文體名稱的確定多為動詞性詞語便不難看出。人們在特定的交際場合中,為了達(dá)到某種社會功能而采取了特定的言說行為,這種特定的言說行為派生出相應(yīng)的言辭樣式,于是人們就用這種言說行為(動詞)指稱相應(yīng)的言辭樣式(名詞),久而久之,便約定俗成地生成了特定的文體。(郭英德29)

        在“成相”文體形成之前,吟唱“相”這種民間歌謠可視為一種言說行為,“成相”一詞則指唱“相”這種歌謠的行為。后來“成相”二字連用而成發(fā)展為一個名詞,取代“相”成為這種歌謠的名稱。但是很顯然,此時流行于民間的成相歌謠僅為口頭創(chuàng)作與傳播,內(nèi)容較為單一,其相對應(yīng)的言辭樣式還不足以形成具有特定文體形態(tài)特征的文本方式,故達(dá)不到形成一種特定文體的條件。根據(jù)《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孔子詩論》中記載孔子在論《邦風(fēng)》時特別提到“大斂材”(廣泛采集土風(fēng)歌謠),可知周代宮廷采集民間歌謠的采風(fēng)制度確實(shí)存在(廖群75)。采風(fēng)的重要目的是讓天子觀風(fēng)俗、補(bǔ)王政,采風(fēng)的官員和宮廷樂師在這個過程中就會對民間的風(fēng)土歌謠進(jìn)行選擇、加工與再創(chuàng)作,“采某歌之曲,并不一定同時采其詞,而是可以只用其曲而重填其詞。原詞也采錄的,采錄后也可以依據(jù)實(shí)際使用需要而修改”(胡寧91)。那么一直在民間流行的成相歌謠很有可能通過采風(fēng)制度進(jìn)入宮廷,而采風(fēng)的官員和宮廷樂師也必然會對內(nèi)容單一的成相歌謠進(jìn)行加工與再創(chuàng)作。首先在內(nèi)容上,勞動時相對簡單的互相勸勉之語必然會被替換成其他內(nèi)容(亦有可能在采風(fēng)之時就已經(jīng)舍其詞而只取其曲),而且很有可能是替換成諷諫君王的內(nèi)容,用以適應(yīng)瞽矇等樂師獻(xiàn)曲傳唱的目的,這從前文所引《國語》《左傳》中“瞽獻(xiàn)曲”“瞽為詩”“師箴”“工誦箴諫”所表明的樂師諷諫制度就可見一斑。另外,諷諫內(nèi)容應(yīng)當(dāng)是用雅言進(jìn)行創(chuàng)作的,押韻上用的也應(yīng)當(dāng)是作為雅言組成部分的“雅音”。其次,在曲調(diào)上,成相歌謠的曲調(diào)風(fēng)格經(jīng)過宮廷樂師的加工會有所雅化,但是其歌謠的節(jié)奏應(yīng)當(dāng)不會有大的變化,故其原來的結(jié)構(gòu)體式基本上還會被保留下來。這就是來自民間的成相歌謠與宮廷中瞽獻(xiàn)曲的關(guān)聯(lián)方式,故“相”既指代具有輔助作用的民間勞動歌謠,又指代具有輔助作用的宮廷樂器拊與舂牘。因為經(jīng)瞽矇加工的成相歌謠并非其唯一的諷誦方式,所以瞽所獻(xiàn)之曲不一定稱為“相”。

        禮崩樂壞未完成的西周春秋時期,在成相歌謠通過采風(fēng)制度進(jìn)入宮廷,瞽矇等樂師對其進(jìn)行加工再創(chuàng)作用以諷誦的過程中,民間歌謠成相變成了宮廷歌謠成相。傳唱這種宮廷歌謠成相成為一種新的言說行為,既而派生出一種新的言辭樣式與具備文體形態(tài)特征的文本方式,即以民間成相歌謠的傳統(tǒng)句式為文體基礎(chǔ),融入瞽矇等樂師以雅言韻語創(chuàng)作諷諫內(nèi)容的傳統(tǒng),從而發(fā)展出“成相”這種雜體歌謠形式的文本方式,這便是“成相”文體的生成過程,也是宮廷禮樂文化與民間歌謠文化相交融的結(jié)果。因為成相文體的基礎(chǔ)為民間流傳的成相歌謠,故其文體名——“成相”的含義會延續(xù)“成相”作為名詞指稱歌謠的意義,即成相歌謠。以上從文體生成與文化交融的層面解析前述“相”的諸多含義及其與“成相”之“相”的關(guān)系,應(yīng)當(dāng)為較為通達(dá)的解釋。

        《荀子·成相》與《為吏之道》篇章是成相體的代表作,但是《成相》中還有“請成相”這種民歌開場的套語,而《為吏之道》篇章卻沒有出現(xiàn)“成相”二字,這說明在戰(zhàn)國時期,成相文體還沒有嚴(yán)格統(tǒng)一的形態(tài)。但是這兩者的結(jié)構(gòu)體式、諷諫傳統(tǒng)、雅言與用韻無疑都表明它們是成相體。至于西漢劉安所作《成相篇》曰“莊子貴支離,悲木槿”,其殘句與戰(zhàn)國時成相體的句式不同,說明百余年間成相文體的句式或有所發(fā)展變化。而《漢志》所錄“《成相雜辭》十一篇”則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班固對成相作為文體的體認(rèn)。

        從文體學(xué)的角度再來看《荀子·成相》篇名及文中“成相”之含義。由于成相文體的結(jié)構(gòu)體式深受民間傳統(tǒng)歌謠影響,所以民間歌謠開場及其中的套語在成相體中留存下來是很自然的。《荀子·成相》中的“請成相”“凡成相”就屬于這一現(xiàn)象,而這種套語的含義與文章內(nèi)容是沒有什么關(guān)聯(lián)的,它依舊保留了原來民歌中的含義,因此這里的“成相”可以釋為動詞“唱歌謠”。至于后來“成相”二字連用而成發(fā)展為一個名詞,取代“相”成為這種歌謠的名稱,在成相歌謠進(jìn)入宮廷、成相文體生成后又指代“成相”這種文體,這就是以言說行為(動詞)指稱相應(yīng)的言辭樣式(名詞)的文體生成過程,也是《成相》中的“成相竭,辭不蹶”與“托于成相以喻意”的用法,這里的“成相”就要解釋為名詞“成相歌謠”了。關(guān)于《荀子·成相》的篇名,楊倞注《成相》曰“以初發(fā)語名篇”,雖然《成相》開篇是“請成相”,但是楊倞這種說法是流于表面的。因為在將《成相》這三篇相對獨(dú)立的文章名篇為“成相”之時,實(shí)際上包含了一定的文體認(rèn)同意識,是一種以文體名命篇的行為。⑨所以這里的篇名“成相”指的是名詞“成相體”,其含義即成相這種歌謠。到了漢代,隨著文體意識增強(qiáng),用“成相”表示一種文體的含義就更加明確了,即《漢志》所錄《成相雜辭》。

        綜上所述,《荀子·成相》在荀子初創(chuàng)時期原為三篇相對獨(dú)立的文章,以“成相”名篇的行為并非簡單地用篇首數(shù)字名篇,而是一種以文體名命篇的方式,帶有一定的文體認(rèn)同意識。成相文體是周代宮廷禮樂文化與民間歌謠文化相交融的產(chǎn)物,禮樂文化主要影響成相文體的勸諫內(nèi)容與用韻,而成相文體的結(jié)構(gòu)體式,如《荀子·成相》的篇名與其中套語,則體現(xiàn)出成相文體的民間歌謠傳統(tǒng),故其篇名指的是名詞“成相體”,含義當(dāng)為“成相這種歌謠”。

        注釋[Notes]

        ① 關(guān)于《成相》分篇問題,有分三篇者: 楊倞注云:“或曰: 成功在相,故作《成相》三章?!贝苏f雖未提及分篇,但已經(jīng)看到《成相》內(nèi)容由相對獨(dú)立三部分組成的事實(shí)。見王先謙: 《荀子集解》(北京: 中華書局,2013年)第538頁。朱熹《楚辭后語·成相第一》云:“此篇在《漢志》號《成相雜辭》,凡三章。”認(rèn)為荀子《成相》是《漢志》“雜賦”之屬“《成相雜辭》十一篇”中的三篇(朱熹此處“章”即“篇”),明確認(rèn)定《成相》乃三篇合成。見朱熹: 《楚辭集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黃靈庚點(diǎn)校,第267頁。此后杜國庠、李炳海也贊成三分,分別見杜國庠: 《杜國庠文集》(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62—64頁。李炳海:“《荀子·成相》的篇題、結(jié)構(gòu)及其理念考辨”,《江漢論壇》9(2010): 89—93。有分四篇者: 王先謙《荀子集解》雖未明言,但據(jù)其將《成相》分為四段可知。姜書閣、姚小鷗亦主張四分,分別見姜書閣: 《先秦辭賦原論》(濟(jì)南: 齊魯書社,1983年)第172頁。姚小鷗:“‘成相’雜辭考”,《文藝研究》1(2000): 88—99。有分五篇者: 胡元儀《荀卿別傳考異》主此說,見王先謙: 《荀子集解》(北京: 中華書局,2013年)第55頁。鄭良樹也主張分為五篇,見鄭良樹:“論荀賦”,《文獻(xiàn)》3(2005): 99—113。但是不管幾分,《成相》由數(shù)篇組成已是學(xué)界共識。

        ② 此章王先謙《荀子集解》斷句為:“成相竭辭不蹶,君子道之順以達(dá)。”據(jù)《成相》三三七四七之章句體例,此處斷句為:“成相竭,辭不蹶,君子道之順以達(dá)”更為妥當(dāng)。

        ③ 見王先謙: 《荀子集解》(北京: 中華書局,2013年)第39頁。此處“人無法,則倀倀然”中的“法”即“禮”,見第38頁王先謙之按語?!墩撜Z》中也談及人無禮則會手足無措,《論語·子路》云:“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笨追f達(dá)正義云:“禮樂不行,則有淫刑濫罰,故不中也。刑罰枉濫,民則蹐地局天,動罹刑網(wǎng),故無所錯其手足也?!币娙钤?蹋?《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 中華書局,1980年)第2506頁。

        ④ 應(yīng)劭《風(fēng)俗通義》亦云:“相,拊也,所以輔相于樂。奏樂之時,先擊相?!庇謩⑽酢夺屆め寴菲鳌罚骸安?。以韋盛穅,形如鼓,以手拊拍之也。”此可補(bǔ)充鄭玄釋“拊”之說。分別見王利器: 《風(fēng)俗通義校注》(北京: 中華書局,1981年)第485頁。畢沅: 《釋名疏證》(北京: 中華書局,1985年)第208頁。

        ⑤ 關(guān)于“舂不相”的解釋,姚小鷗發(fā)展了俞樾的觀點(diǎn),認(rèn)為“從語法學(xué)的角度來說,在該句式中它是動詞,意即在舂杵時吟唱‘邪許’之聲為之助節(jié)”。見姚小鷗:“‘成相’雜辭考”,《文藝研究》1(2000): 91。但是宋健在《〈荀子·成相〉文化淵源考辨》中認(rèn)為“助節(jié)所用并非‘邪許’的人聲,而是杵(舂牘)頓地時發(fā)出的樂器之聲”。見宋?。骸啊盾髯印こ上唷肺幕瘻Y源考辨”,《孔子研究》4(2017): 90。考察《禮記·檀弓》鄭玄之注云“以音聲相勸”,此云“相勸”,則“音聲”當(dāng)為人聲,而非頓地之聲,宋文未引鄭玄《禮記·檀弓》之注,非是,當(dāng)以俞樾、姚氏之說為是。

        ⑥ 關(guān)于這兩種說法中“成”的釋義,前人均有論述。其一,“成”解釋為擊打,劉師培《荀子補(bǔ)釋》中引章太炎之說云:“章絳曰:‘成即打字,今俗謂猶言打連相,此其證。’其說是也。古成字從丁,丁訓(xùn)為‘當(dāng)’。今淮南猶以打人為‘丁人’,則成字即打字明矣。”見劉師培: 《劉申叔遺書》(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978頁。其二,“成”解釋為唱,杜國庠《論荀子的〈成相篇〉》云:“大抵自‘相’由動詞轉(zhuǎn)成名詞(即由邪許之聲發(fā)展為歌謳)之后,歌唱時,便加‘成’這樣一個動詞來指歌之事,謂之‘成相’?!伞q奏也(鄭注《禮記》語),故也取得‘唱’義?!币姸艊裕?《杜國庠文集》(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60頁。

        ⑦ 楊倞認(rèn)為《荀子·成相》即“《漢書·藝文志》謂之《成相雜辭》”,朱熹《楚辭后語》也說荀子《成相》“在《漢志》號《成相雜辭》”。但是在文獻(xiàn)不足征的情況下,還不能斷言《漢志》所言“《成相雜辭》十一篇”是否包括《荀子·成相》與淮南王所作《成相》。本文也不糾纏此問題,故云在東漢班固前以“成相”名篇的作品至少有“十多篇”,而這足以證明成相這一文體在當(dāng)時的存在和流行。

        ⑧ 參見姜書閣: 《先秦辭賦原論》(濟(jì)南: 齊魯書社,1983年)第176—77頁。支菊生:“荀子《成相》與詩歌的‘三三七言’”,《河北大學(xué)學(xué)報》3(1983): 131—44。

        ⑨ 以文體名命篇即以文體名字來命名篇題,這種名篇方式在先秦時期就有諸多例證,如先秦文獻(xiàn)所引《尚書》類文獻(xiàn)中,一些具有文體性質(zhì)的詞在篇題中重復(fù)出現(xiàn):“誓”,如《湯誓》《太誓》《禹誓》?!罢a”,如《盤庚之誥》《康誥》《唐誥》《仲虺之誥》《尹誥》?!坝?xùn)”,如《伊訓(xùn)》《夏訓(xùn)》。除了《尚書》類文獻(xiàn),又如諸多文獻(xiàn)中出現(xiàn)的“箴”,《左傳·襄公四年》引有“《虞人之箴》”,又作“《虞箴》”,《逸周書·文傳》“《夏箴》曰[……]”《呂氏春秋·應(yīng)同》引“《商箴》云[……]”等等。參見吳承學(xué)、李冠蘭:“命篇與命體——兼論中國古代文體觀念的發(fā)生”,《中國社會科學(xué)》1(2015): 161—82。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班固: 《漢書》。北京: 中華書局,1962年。

        [Ban, Gu.ChroniclesoftheHanDynasty.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62.]

        杜國庠: 《杜國庠文集》。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2年。

        [Du, Guoxiang.CollectedEssaysofDuGuoxiang.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62.]

        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Duan, Yucai.NotestoExplanations of Characters Simple and Complex.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1981.]

        郭茂倩編: 《樂府詩集》。北京: 中華書局,2017年。

        [Guo, Maoqian, ed.CollectionofYuefuPoetry.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17.]

        郭英德: 《中國古代文體學(xué)論稿》。北京: 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5年。

        [Guo, Yingde.CollectedEssaysonAncientChineseLiteraryStyles.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胡寧:“從新出史料看先秦‘采詩觀風(fēng)’制度”,《上海大學(xué)學(xué)報》6(2017): 79—93。

        [Hu, Ning. “Revisiting the System of ‘Collecting Folk Songs to Gather Opinions of the Public’ in the Pre-Qin Period with Newly Unearthed Historical Materials.”JournalofShanghaiUniversity6(2017): 79-93.]

        黃懷信 張懋镕 田旭東: 《逸周書匯校集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Huang, Huaixin, Zhang Maorong, and Tian Xudong.TheVariorumEditionofLost Books during the Zhou Dynasty.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07.]

        黃懷信: 《〈逸周書〉源流考辨》。西安: 西北大學(xué)出版社,1992年。

        [Huang, Huaixin.TextualResearchontheOriginofLost Books during the Zhou Dynasty. Xi’an: Northwest University Press, 1992.]

        李炳海:“《荀子·成相》的篇題、結(jié)構(gòu)及其理念考辨”,《江漢論壇》9(2010): 89—93。

        [Li, Binghai. “Research on the Subject, Structure and Ideas of ‘Cheng Xiang’ inXunzi.”JianghanTribune9(2010): 89-93.]

        梁梅:“淺談古漢語中‘相’的演化過程”,《廣西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4(1994): 79—81。

        [Liang, Mei. “On the Evolution of ‘Xiang’ in Ancient Chinese.”JournalofGuangxiTeachersEducationUniversity4(1994): 79-81.]

        廖群:“周代‘采風(fēng)’說的文物新證”,《民俗研究》4(2002): 70—76。

        [Liao, Qun. “New Evidence of Cultural Relics for ‘Collecting Folk Songs’ in the Zhou Dynasty.”FolkloreStudies4(2002): 70-76.]

        劉昫等: 《舊唐書》。北京: 中華書局,1975年。

        [Liu, Xu, et al.TheOldBooksofTang.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75.]

        歐陽詢: 《藝文類聚》。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Ouyang, Xun.TheClassifiedCompendiumofArtsandLetters.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1999.]

        阮元: 《清經(jīng)解》第七冊。上海: 上海書店,1988年。

        [Ruan, Yuan.ExplanationofClassicsoftheQingDynasty. Vol.7. Shanghai: Shanghai Bookstore Publishing House, 1988.]

        阮元??蹋?《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 中華書局,1980年。

        [Ruan, Yuan, ed.ThirteenClassicswithExegesis.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80.]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 《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 文物出版社,1990年。

        [Sorting Group of Bamboo Slips of Qin Tomb in Shuihudi.BambooSlipsofQinTombinShuihudi. Beijing: Cultural Relics Press, 1990.]

        宋健:“《荀子·成相》文化淵源考辨”,《孔子研究》4(2017): 88—97。

        [Song, Jian. “Textual Research on Cultural Origin of ‘Cheng Xiang’ inXunzi.”ConfuciusStudies4(2017): 88-97.]

        蘇軾: 《東坡志林 仇池筆記》。華東師范大學(xué)古籍研究所點(diǎn)校注釋。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83年。

        [Su, Shi.SuDongpo’sForestofAnecdotes:NotesfromChouchi. Ed. Institute of Ancient Books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1983.]

        王先謙: 《荀子集解》。北京: 中華書局,2013年。

        [Wang, Xianqian.CollectedAnnotationstoXunzi.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13.]

        郗文倩:“成相: 文體界定、文本輯錄與文學(xué)分析”,《文學(xué)遺產(chǎn)》2(2015): 34—45。

        [Xi, Wenqian. “‘Cheng Xiang’: Definition of Literary Styles, Text Collection and Literary Analysis.”LiteraryHeritage2(2015): 34-45.]

        徐元誥: 《國語集解》。北京: 中華書局,2002年。

        [Xu, Yuangao.TheVariorumEditionofDiscourses of the States.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02.]

        姚小鷗:“‘成相’雜辭考”,《文藝研究》1(2000): 88—99。

        [Yao, Xiao’ou. “Textual Criticism of ‘Cheng Xiang’.”Literature&ArtStudies1(2000): 88-99.]

        翟新明:“《荀子·成相》篇名考釋”,《諸子學(xué)刊》2(2017): 199—209。

        [Zhai, Xinming. “A Study of the Title of ‘Cheng Xiang’ in Xunzi.”JournalofChineseThought2(2017): 199-209.]

        趙逵夫:“《中國文章分類學(xué)研究》序”,《西北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1(2000): 49—56。

        [Zhao, Kuifu. “Preface to ‘Classification Research of Chinese Writings’.”JournalofNorthwestMinzuUniversity1(2000): 49-56.]

        朱熹: 《楚辭集注》,黃靈庚點(diǎn)校。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Zhu, Xi.CollectedAnnotationstoThe Songs of Chu. Ed. Huang Linggeng.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15.]

        ——: 《四書章句集注》。北京: 中華書局,2012年。

        [- - -.TheVariorumEditionoftheFourBooks.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12.]

        猜你喜歡
        含義
        Union Jack的含義和由來
        英語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1:46
        友誼的真正含義
        這10 句英文,切莫望文生義
        《立法法》第72條第2款中“等”的含義解釋
        法律方法(2018年2期)2018-07-13 03:22:22
        你知道不銹鋼中“304”的含義嗎
        把握實(shí)數(shù)的多重含義
        玩轉(zhuǎn)高考英語卷中熟詞的偏僻含義
        每個袋子里總有壞土豆
        知識窗(2017年4期)2017-04-12 22:26:05
        虛榮的真正含義
        關(guān)于“獲得感”之含義
        日本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一品区二品区三品区 | 国产精品美女主播在线|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视频| 狠狠躁夜夜躁人人爽天天古典| 日韩欧美亚洲综合久久影院d3| 亚洲AV无码乱码精品国产草莓| 亚洲啪啪色婷婷一区二区| 92午夜少妇极品福利无码电影| 人妻少妇被猛烈进入中文字幕 | 亚洲人成绝费网站色www| 在线av野外国语对白|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 国产av剧情精品麻豆|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下载| 国产色综合天天综合网| 国产在线看不卡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菠萝蜜| 国产露脸精品产三级国产av| 久久久久久AV无码成人|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器 | 亚洲黄片久久| 日本午夜剧场日本东京热|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亚洲色图+国产精品|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乱码| 少妇高潮精品正在线播放| 二区三区日本高清视频| 美女脱了内裤张开腿让男人桶网站| 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 日本一区二区视频免费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毛片完整版视频| 人与嘼交av免费| 亚洲第一区二区快射影院| 三级日本理论在线观看|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毛片| 免费毛片在线视频| 一区二区国产视频在线| 日韩一区在线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