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財 江紅 劉成森
(山東省青州第三中學,山東青州 262500)
在進行高三后期的歷史教學中,需要對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自我實現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積極質疑,解疑、存疑的教育的引導,提高學生自我思考的能力,提升其歷史學科的綜合能力,幫助其在歷史方面進行深度思考,得到更好的教學成果。
在進行高三學生后期的歷史教育中,需要教師進行情景激發(fā),讓學生在對歷史知識感興趣的同時,也能夠發(fā)現其中隱藏的問題,再進行交流討論。興趣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前提,讓學生在思考其歷史知識時,提出自己的問題,進行定向的研究探討,得出結論,促進其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提高。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歷史學科教學時,把握住教學實際,結合其教材的特點進行講解,講述能夠引起疑問的歷史材料,引導學生積極地進行思考。例如在進行教學《鴉片戰(zhàn)爭》一課時,教師需要先吸引學生的興趣,提出疑問,激發(fā)其探討愿望。首先,可以先引導學生思考鴉片戰(zhàn)爭發(fā)生的原因,然后進行鴉片戰(zhàn)爭過程的講解,最后再讓學生進行探討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通過對這一課的講解來激發(fā)起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達到激疑的目的[1]。
在進行歷史教學時,教師還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找尋適當的歷史材料來進行學生知識的補充,培養(yǎng)學生進行歷史分析、比較、概括等多種綜合應用能力,讓其可以根據歷史材料來進行準確的邏輯推理和判斷,形成有序的思維邏輯,從歷史材料的本質看到其整體,減少和避免學生看待問題的片面性,從特殊到一般的進行歷史問題的認識。例如在進行《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一課的教學時,可以讓學生進行意見發(fā)表或者共同進行討論再選一個代表來進行講述,這樣的方法就可以幫助學生進行程序化、條理化思維過程的培養(yǎng)。
在高三后期歷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存疑品質的培養(yǎng)是促進其創(chuàng)造性思維進步的重要手段。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只單純地講述歷史材料,忽略了對學生存疑品質的培養(yǎng)。學生只有不斷的進入新的知識境地,才會不斷地產生新的想法,對歷史保持更加濃厚的興趣。
在進行高三后期的歷史教學時,需要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尋找社會熱點和歷史學科之間的結合點。進行高考文綜試題的命題時,其是以問題為中心,但卻更加注重實踐能力的考查,所以大部分的文綜卷命題都是圍繞著社會熱點和現實生活進行取材編寫,其主要是為了反映人與社會、自然的協調發(fā)展。所以在進行這些問題分析時,需要進行對產生的社會現象、歷史背景、具體影響等進行分析探討。在對熱點問題進行分析時,不應該淺顯地了解表面,還要對其進行橫、縱向的比較,與其相關歷史內容進行結合,進行更加綜合的考查。其文綜試卷的相關考試材料會根據社會熱點材料的不同,進行不同的呈現,所以這就需要學生捕捉到社會熱點與歷史學科知識的結合點,進行合理的切入,這樣才能夠從現象到本質的看問題。教師在進行高三后期的歷史教學中,需要選擇典型的教材作為背景來進行從熱點和現實生活中的回歸教材的設問,這樣可以充分地鍛煉學生對這一題型的熟練程度,增加得分率[2]。
在進行高三后期歷史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充分體現其主導性,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重視師生之間的互動環(huán)節(jié)。在后期歷史教學期間,不能只重視教師對知識的講解過程,還要留一些時間讓學生進行思考,給學生充足的思索空間和時間,提高其獨立思考的能力,增加其歷史學科的知識。
在高三的后期歷史教學中,需要教師重視好中等生的教育,提高學生做好中等題水平。所以在進行歷史教學時,教師需要轉變其教育觀念,給學生更多關注。在進行后期教學時,需要將學生劃分成不同的等級,根據學生等級水平的不同來進行適當的輔導,這樣可以有針對性對學生進行后期輔導。
在重視學生知識學習的同時,也需要對其心理進行輔導。在進行高考的過程中,學生心理素質的好壞也是決定著其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隨著高考時間的不斷縮短,學習任務的不斷加重,有可能對學生的思想和心理造成影響。所以教師需要在生活中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幫助學生在高考過程中不會因為過度緊張導致身體上的問題。
從目前的高考情況來看,文科學生的綜合能力測試與進行單學科考試的測試其目標有相同的地方,它們都較為重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文科綜合試卷上的試題都是以各個學科上的知識為載體,提供一段新的材料讓學生利用其所學知識進行分析,解決問題。其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加強文科各學科的綜合聯系,從歷史材料中能夠發(fā)現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其注重的是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認識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的考查,但現階段的高考文科測試都是以各自學科的知識進行綜合考查,并沒有加強其學科之間的綜合性[3]。所以在進行歷史學科教學時,需要掌握更多的學科知識,進行學科內部的綜合能力培養(yǎng),這樣才能夠進行知識轉移。
在進行高考時,很多學生都會因為審題不準,而錯失分數。所以在進行高三后期歷史教學時,需要注重學生的審題能力、解題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文綜試卷上的試題其背景的材料有許多形式,例如圖表、文字、數據等,有的材料較為具體,但有的材料卻較為寬泛。所以在進行復習時,教師需要通過一些例子來對學生進行審題訓練,讓學生對分析背景材料擁有一個熟練的能力,能夠準確從材料、文字或圖片當中提取最有效的信息,分析最合適的思想內容。之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審設問,就是幫助學生明白解決什么問題,回答的什么問題,并在審題當中,審清每一個問題知識的范圍。在進行審題時,還要注重其分值,其分值的大小可以當做答題要點的參考。例如分值小,答題的要點就少。分值高,答題的要點就多。但這只是一般的答題規(guī)律,其并不能決定答案的多少。
除了審題之外,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能力。這需要學生在進行審題時,就在腦海中組織題目的答案。對于歷史學科而言,學生在進行答題時就需要舉出正確的史實進行作答,以史論進行結尾。在進行高三后期的歷史教學時,需要教師對典型例題的講解、分析,幫助學生建立一個基本的思路。之后再選擇類似的題目,讓學生自己審題、解題,利用答題思路將答案清晰地寫出,然后進行交流,教師最后進行相對應的輔導[4]。
在進行歷史學科的學習當中,歷史性思維能力是學習歷史學科的重要基礎,是幫助學生在歷史材料中認識和分析歷史人物、事件、過程的基本能力。其不僅可以用于學習歷史當中,還可以運用在實際生活中,幫助學生觀察現實,認識社會。所以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時,應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選擇學生感興趣的熱點問題,從不同的層次來進行分析解決問題,使學生能夠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與現實生活相接軌。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教育行業(yè)的不斷改革,對高考學生的能力、知識水平考查又有了新的要求。在進行高三后期歷史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建構更加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訓練其答題技巧,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培養(yǎng)其創(chuàng)造性思維,讓學生在高考的過程中能夠更加順利地進行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