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愛香
【關鍵詞】麻風病;防治效果;分析
【中圖分類號】R7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10-0084-01
麻風病又叫“癩子”或“大麻風”,是有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接觸傳染性皮膚病,若不及時治療,容易導致畸殘,如:“獅面”“兔眼”足底潰瘍等,嚴重的損害患者的身心健康。我縣50年代建立了麻風病村,90年代建立寧陽縣皮膚病防治站以來,通過各種手段防治麻風病,取得了極大的進展,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我縣1955年-2012年皮膚站麻風病數據庫資料,總結防治現(xiàn)狀和防治效果,提出整改措施,為徹底消滅麻風病提供依據。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縣1955年-2012年皮膚病防治站數據庫資料,選自我縣1955年-2012年寧陽縣分析并確診麻風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累計發(fā)現(xiàn)患者810例符合研究標準,除外遷和死亡205例,治愈了605例。其中:現(xiàn)癥病人2例?,F(xiàn)治愈存活病人113例,住村病人3例.
1.2研究分析方法
通過搜集患者的原始資料,將患者的原始資料整理和統(tǒng)計分析我縣不同年代麻風病的患病率、新發(fā)率、疫村個數、畸殘率,通過上述指標的變化評價防治效果。
從寧陽縣建立麻風病村以來,共發(fā)現(xiàn)麻風病患者810例,當前治愈存活的麻風病患者尚有113例,住村麻風病患者有3例,其余各患者分布于寧陽縣的各個鄉(xiāng)鎮(zhèn),麻風病流行趨勢得到了有效控制,治愈率不斷提高。
2.1患病率比較
1955年患病數為367例,2012年已減少至1例,下降了99.72%:1960年患?。?65例/47.4萬)率最高,達9.8/萬;2012年已減少至0.012/萬,下降99.8%。
2.2麻風病疫村的比較
1958年疫村數目最高年,2012年疫村共計1個,較1958年282疫村下降99.64%:
2.3新發(fā)現(xiàn)率和畸殘情況比較
1958年新發(fā)病例最高年51例,新發(fā)病率10.7/10萬,2012年新發(fā)病例1例,新發(fā)病率0.12/10萬,比1958年下降98.8%
2.4畸殘率情況
治愈患者中有82例殘留不同程度眼、手、足畸殘,在2000年-2012年間為6例進行免費康復治療手術,為2例患者進行了免費截肢手術以及安裝假肢,新發(fā)病人延遲期就診在2年左右,且新發(fā)現(xiàn)的患者未發(fā)現(xiàn)二級畸殘。
麻風病是我縣的重大慢性傳染病之一,其防治工作起源于上個世紀50年代末,我縣建立了皮膚病防治站,并積極開展防治工作,深入麻風疫村及其他自然村調查可疑麻風線索,發(fā)現(xiàn)新患者,為患者及家屬進行體檢、送藥、看服,病理取材、涂片鏡檢,聯(lián)合化療積極切斷傳染源等。過去麻風病單靠氨苯砜一種藥,服藥時間長、療效不顯著:1981年后世界衛(wèi)生組織推廣麻風病采用多種藥物的聯(lián)合化療,成人多菌型服用利福平、氨苯砜療程6個月:成人多菌型服用利福平、氯苯吩嗪、氯苯砜療程2年,此療法使病人在10天左右將體內的麻風桿菌殺死,防止了畸殘發(fā)生,大大改善了麻風病的療效,所以麻風病已不是個可怕的疾病。(3)極大保護了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
我縣開展麻風病防治措施主要遵循防治原則:1、將患者隔離治療向社會防治轉變。2、將單純治療為主向治療、康復轉變,3、將單一氨苯砜治療向多藥聯(lián)合化療。4、將專業(yè)隊伍單獨作戰(zhàn)向動員社會力量協(xié)同作戰(zhàn)。通過宣傳、檢查、治療、培訓、康復、管理、研究等綜合防治工作,宣傳普及麻風病防治知識,積極防控麻風病。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長達50年防治工作,我縣麻風病患病率、新發(fā)現(xiàn)率、麻風疫村個數和畸殘率等情況均得到了基本控制。提示我縣多年來麻風病防治工作顯著有效,患病率大幅度下降,防治效果良好。
(1)加大宣傳力度
相關部門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宣傳,畫宣傳冊等多種宣傳手段,最大程度的向寧陽縣人民群眾宣傳麻風病預防和治療的相關知識,積極鼓勵寧陽縣人民群眾上報可疑線索,對可疑線索進行及時排查,多的麻瘋病人的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
(2)實施全民防治,完善社會監(jiān)測系統(tǒng)
積極建立聯(lián)合防治網,鼓勵主動報告病例,加強當前在職員工的復訓工作和業(yè)務培訓,培訓更多的基層醫(yī)護人員,掌握麻風病預防和治療知識,提高對麻風病相似癥狀的診斷能力和警覺性,在基層及時發(fā)現(xiàn)麻風病患者,并制定科學有效的防治措施。
(3)建設完備的數據庫
加強對患者基礎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并對患者的基礎資料進行分析總結,為麻風病的防治工作以及科研等多項工作提供資料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