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嘉欣
摘 要:工布地區(qū)包括現(xiàn)今行政區(qū)的林芝縣、米林縣、工布江達縣一帶,是以藏族為主要族群的多民族集聚地。林芝古稱“工布”,藏語的意為“太陽的寶座”“娘氏家族的寶座”,是太陽每天升起的地方。林芝地區(qū)歷史悠久,早在4000-5000年之前就已有人類生存的痕跡,根據(jù)《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記載:贊普時期在雅礱王系之外,還有十二小邦,工布即十二小邦之一?!肮げ颊苣侵兀越芨敛橥??!盵1]記載了贊普時期工布王的歷史。西藏射箭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遠古時期;工布地區(qū)因林區(qū)生活特點,在民俗射箭的基礎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響箭文化,誕生了具有地區(qū)特點的工布箭歌這一音樂舞蹈形式,除此之外還有“波”、扎年彈唱、米那羌姆等組成了富有林區(qū)特色的歌舞藝術。
關鍵詞:工布藏族;射箭;箭歌
中圖分類號:J6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27-000-03
一、工布響箭文化
西藏射箭活動:
響箭起源于射箭活動,射箭這一民俗活動在西藏流傳已久,最早是作為狩獵工具來使用,后期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逐漸演變成一項民俗運動。
在工布地區(qū),工布響箭是一種獨具地區(qū)色彩的民俗活動形式,“響箭”藏語稱“碧秀”,意為“尖嘯”。工布人對箭有著嚴格的要求,箭頭是鐵鏃,箭尾是鷹的羽毛,做弓的竹子來自墨脫和米林,因此箭具有強勁的韌性。而在民俗比賽中的箭多為響箭,響箭區(qū)別于一般的弓箭,在箭頭的部分做了改造,將原本尖銳的箭頭變?yōu)槟举|圓錐體,在箭頭處鉆4歌個小洞,箭在離弦后,遇到空氣,發(fā)出尖利的嘯聲,因此稱為“響箭”。響箭歷史久遠,在《史記·匈奴列傳》中有關于匈奴人發(fā)明了“鳴鏑”即為“響箭”。響箭在工布作為民俗慶典活動活躍在各大節(jié)慶日中。在2007年,林芝工布響箭被列入西藏自治區(qū)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工布響箭約有1500多年的歷史?!丁肮げ柬懠钡奈幕冞w與傳承保護》中寫道:“工布響箭的起源主要是和工布王阿吉杰布有關,為了紀念工布王。每逢藏歷十月初一過工布年時,人們總是要佩戴響箭,比試射藝,流傳至今成為一種傳統(tǒng)?!盵2]由此可得出工布響箭文化歷史悠久。響箭運動也在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逐漸程序化,成了工布人民節(jié)慶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娛樂項目之一。據(jù)丹增次仁《西藏民間歌舞概說》中寫道“這種射箭比賽也傳入了拉薩的西藏地方政府中,在每年夏季的“孜仲林卡”和“仲吉林卡”時都會舉辦射箭比賽?!?/p>
二、工布箭歌的產生
工布箭歌又稱“達魯”、“達諧”,“達”即箭,諧為“歌舞”“魯”為歌,意為箭歌或箭舞,是工布地區(qū)的獨有的民間歌舞種類。丹增次仁《西藏民間歌舞概說》中記錄達魯創(chuàng)建者是丹巴瑪?shù)巧V?,除“達魯”外他還創(chuàng)建了“波”“米那羌姆”等歌舞,因此,丹巴瑪?shù)巧V樵诹种サ貐^(qū)負有盛名,受到人民世世代代的尊重。由于工布地區(qū)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工布人民喜愛騎馬、射箭這類運動,早期在射箭狩獵時即興哼唱的歌曲,后隨著社會的進步,演變成了在射箭場合為射箭手加油助威的歌曲,因此誕生了工布箭歌這一藝術形式。“達魯”在曲調上繼承和發(fā)展了“波”的風格和藝術特點,是從“波”中派生而來的一種歌舞藝術形式。早期是在射箭比賽中加入了歌與舞,其目的是為了給射手加油助威,每當射手射中靶子時,靶心會自然脫落,這是就會有達魯表演者端著青稞酒為射手獻上哈達,射手飲完酒之后達魯表演者便開始表演。
工布地區(qū)射箭文化悠久,在各種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均有射箭比賽,每年藏歷十月一日的工布節(jié)中,當?shù)厝嗣裨诮涍^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后,開始射箭比賽,在比賽前和比賽中,以婦女為代表的群體會在射箭過程中穿插著工布箭歌的歌舞表演。由于射箭比賽在工布極為常見,所以這種歌舞藝術得以傳承和發(fā)展。[3]
三、工布箭歌的“歌”與“舞”
(一)箭“歌”
“箭歌”顧名思義是射箭時演唱的歌曲。原本是獵人狩獵時即興唱的歌,歌曲曲調優(yōu)美,旋律簡單,具有濃厚的林區(qū)色彩和鄉(xiāng)土氣息,其中大多數(shù)歌曲采用切分節(jié)奏,使歌曲顯得生動活潑。后期隨著生活習慣的更改,箭歌成了一種藝術形式,在工布新年和各種慶典中均會表演。工布箭歌曲調變化相對單一,但歌詞特別豐富,既有舊傳也有新編。在對唱中還可以進行即興發(fā)揮。傳統(tǒng)工布箭歌的曲調和歌詞沒有文字記載,只有口口相傳。
工布箭歌與西藏其他地區(qū)的歌舞音樂相比,具有明顯的地域色彩;在音樂節(jié)奏上采用切分節(jié)奏,使音樂聽起來具有跳動性,配合箭舞中的射箭動作,更加展示出工布林區(qū)射箭狩獵的喜悅感。箭歌的音樂形式大多數(shù)較為簡單,只有幾個音符組成,在音樂的內容表現(xiàn)上,多為歌頌贊美射箭狩獵生活和射手的英勇身姿。
《箭歌》[4](如圖1)這首民歌作為工布地區(qū)的代表歌曲,在旋律上采用八分音符加附點音符的節(jié)奏型,使音樂更加具有樂感和節(jié)奏感,樂曲通過六小節(jié)的引子后進入主題樂段,在音樂組成上采用了同頭不同尾的樂段組合,尾聲與引子的旋律相同,形成了交相呼應之感。《箭歌》使用大量的附點音符突出了音樂的節(jié)奏感,使音樂聽起來具有跳躍、輕松地音響效果。
歌曲《米林箭歌》[5](如圖2),這首箭歌在歌詞內容上僅由三個字“射出箭”表達歌曲的主要含義,歌曲采用的是民族五聲調式,僅用兩個樂句,十個小節(jié)組成,前六個小節(jié)為主要音樂構成,在音的組成上使用了角和徵兩個音階,在四小節(jié)上出現(xiàn)了經過音商音,在歌曲中并無作用。后四小節(jié)為伴舞的呼喊聲,充分表現(xiàn)了箭歌是集歌舞為一體的音樂表現(xiàn)形式。
箭歌的歌詞與射箭息息相關的,箭歌即以歌,唱出了射箭手射箭時的英勇身姿,對射箭百發(fā)百中的期望,有些歌曲中還會描述弓箭的來源、構造和功能,工布地區(qū)對于弓箭的材料和制作有著自己特殊的工藝,以此保證了弓箭的質量,形成獨具特色的響箭文化。箭歌通過歌詞表達出了工布人民對射箭的喜愛,因此形成了工布箭歌這一獨具地區(qū)特色的藝術形式。
(二)箭歌的“舞”
工布箭歌的舞蹈動作是由“恰巴波”中引申出來的,“恰巴波”即“波”,“波”即藏語“卓”的發(fā)音,外地人稱為“阿達霞布卓”(阿達是對工布地區(qū)男子的稱呼)。
箭歌的表演隊形不固定,分為一排式、自由式、站隊式或圓圈形四種類型,人數(shù)不限;在表演的演員選擇上沒有明確標準,只要會唱會跳箭歌的男女均可參加,來去自由。箭歌在表演的過程中沒有樂器伴奏,演員一排或自由站立,面向射手,射手射中靶心時,一人舉酒杯,另一人舉哈達,原地邊唱邊跳或左右移動。圓圈隊形時,舞者以射手為中心圍著射手邊唱邊跳,向順時針方向移動,射手也可以一起唱跳。
舞蹈分為兩個部分,快板和半滿。先跳慢板,慢板以唱為主,舞蹈較少;后跳快板,快板以舞為主,邊唱邊跳,舞蹈富有較強的即興性,隨著音樂歌詞的長短而變動,詞終舞畢。
舞蹈的基本動作有“一步一蹲”“跨腿跺步”?!疤忍健薄皣帧薄袄帧薄半p甩手”等,其中最具有工布特色的舞蹈動作“拉弓手”吸取了射箭時拉弓的動作而產生的。箭歌的舞蹈動作奔放、熱情、具有濃厚的狩獵生活氣息。歌曲曲調優(yōu)美動聽,歌詞內容多為夸贊射箭和射擊動作。
箭歌既是一一種歌舞娛樂活動,又是一種體育健身運動,所以觀眾的參與度極高。他們既是觀眾又是演員,射箭完畢,差不多太陽也快落山了,這時所有人歡聚在一起,表演當?shù)氐拿耖g舞蹈“恰巴波”。人們盡情歌舞,通宵達旦,直到迎來拂曉黎明,最后帶著幸福和滿足邊唱邊舞離去。[6]
四、工布箭歌藝術特點
工布箭歌是林芝工布地區(qū)特有的藝術形式,其曲調和舞蹈動作雖然是“波”中發(fā)展而來的,但因林芝地區(qū)山高水急,林木蒼翠,海拔平均3000米左右。而低處只有152米,低于西藏其他地區(qū)。因為有大面積的森林資源,使得這里自古就有射箭的傳統(tǒng),從而孕育出和自然環(huán)境相匹配的狩獵工具——射箭,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狩獵已經漸漸地淡出了人們的生活,但射箭這一民俗運動卻依然保留至今。人們在射箭的時候加入了歌與舞,形成了具有濃厚林區(qū)色彩的箭歌。箭歌在音樂上多采用附點音符,音樂的演唱方式采用了一種“整固”技巧,“整固”是藏戲和民歌演唱中使用的一種跳音技巧,[7]這種演唱形式使得箭歌的歌與舞之間連接性更為親密,箭舞中的射箭動作和演唱箭歌時的切分節(jié)奏,豐富了箭歌的歌舞藝術形式,對大眾欣賞箭歌表演時更加準確地理解箭歌所傳達出的工布人民抒發(fā)勇敢、夸贊射箭技藝高超的民族情感。
箭歌是隨著工布射箭文化發(fā)展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形式,它不僅具有藝術性、還具有健身性,在射箭運動的同時增加音樂舞蹈,形成了一種獨有的運動,成了工布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文化藝術形式,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成了工布地區(qū)的一種特色。
五、結束語
箭歌,這一與響箭民俗活動相生相伴的藝術表演形式,至今仍然持續(xù)煥發(fā)著活力并被搬上舞臺,隨著林芝地區(qū)旅游業(yè)的推廣,這種歌舞藝術形式也廣為人知,漸漸發(fā)展為林芝特色歌舞表演,成為當?shù)夭刈灏傩蘸透鞯赜慰拖猜剺芬姷奈乃噴蕵坊顒印T跁r代的發(fā)展中,工布箭歌也不斷更新,在創(chuàng)新的同時仍保持著傳統(tǒng)的曲調和舞步,保持著林區(qū)獨有的藝術色彩。如今,無論是響箭還是箭歌都活躍在工布的土地上,散發(fā)著屬于自己的民族魅力。
參考文獻:
[1]王堯,陳踐,譯注.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
[2]谷楓,韋曉康,于浩等.“工布響箭”的文化變遷與傳承保護[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3):89-93.
[3]丹增次仁.西藏民間歌舞概說[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
[4]多吉次仁,丹增達娃,拉巴次仁.藏族傳統(tǒng)民歌精選[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0.
[5]邊多.西藏音樂史話[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6.
[6]丹增次仁.達諧[J],西藏藝術研究,2004(04):10.
[7]常留柱.西藏民歌及其演唱技巧[J].音樂藝術,1988(03):3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