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丹
摘 要 針對近幾年的中考名著閱讀題分析,在近幾年的中考中名著閱讀題“架空分析”現象較多。本文針對“架空分析”的現象進行研究,并提出解決“架空分析”現象的有效策略。解決名著中“架空分析”現象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就是改變出題人的思維方式,應該深入探究考查內容,對名著進行深度考查,讓學生深入名著深處進行閱讀,提升名著對學生的積極影響,希望通過考試升華名著閱讀對學生的作用。
關鍵詞 中考;名著閱讀題;架空分析;現象審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29-0175-02
從新課標實施開始,在中考中也開始存在對名著考查的題型。而且根據近幾年的情況來看,中考中所考查的名著內容一般都是課本中曾經提過的內容或者是課程標準中推薦閱讀的內容,在考查的過程中也越來越重視閱讀實際情況的落實。但是在中考的命題中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考查中“架空分析”題型特別常見,就是要讓學生在宏觀的角度對作品的框架進行分析,并得出一個概括式的結論。這樣的考查方式脫離了名著的具體內容,與新課標的要求不符。
一、產生名著“架空分析”的原因
(一)出題人對教材把控不準確
在近幾年的命題中分析可以看出,很多出題人在出題時只是斷章取義地將名著中的內容轉變成題目,不能深入理解教材編寫的目的,這就導致了“架空分析”現象的出現。在教材中存在的名著導讀只是開始,后面還會有相應的閱讀建議以及片段和思考,教材中名著的閱讀學習是一個完整的過程,但是在出題人的分析中就將教材中的導讀以及思考當成了重點,對于教材要求的名著中精彩片段在考試中體現的卻很少,從而產生“架空分析”的題型。
(二)出題人本身對名著了解不夠
在很多題目中可以發(fā)現,出題人對名著本身的了解并不夠,出題人本身都沒有對名著詳細的閱讀過,所以出題人在談論名著時就會出現對名著的偏見,只是以自己看到的角度進行分析,并沒有針對名著的整體進行分析。如果出題人在出題前沒有對要求的名著進行完整閱讀,當出題時只能給出“架空分析”的題目,根本無法做到題目準確的篩選以及資料的選取。只有出題人自己詳細地閱讀過相應的名著才能設計出高質量的中考題目。所以出題人本身對名著的了解不夠也是導致中考名著題出現“架空分析”的重要原因,追根究底就是很多出題人都將名著的閱讀當成對學生進行文學知識的普及,并沒有意識到名著閱讀對學生的重要性。
(三)“知名學者”對名著了解不足
新課標中要求學生要對名著閱讀,在社會上有很多“知名學者”借由進行宣傳,在新媒體上滲透自己的觀念以及看法。但是他們對名著的了解并不多,這就會導致他們宣傳的內容并不符合新課標發(fā)展的要求,也不夠全面,也會導致很多讀者對于名著的了解都是受這些“知名學者”的影響。所以導致出題人不能準確的對名著進行定義,出現“架空分析”現象,最終表現就是在中考中出題人設計的考題“架空分析”現象嚴重。
二、對“架空分析”現象的審視
(一)延伸式名著考查
出題人在出題時,直接將題目的形式變成“架空分析”的形式,考生在面對這種類型的考題時,只能按照出題人的意圖進行答題,考生并沒有選擇的空間。這種題型的特點就是進行知識點的轉移,出題人以考查為目的進行出題,并不考慮題目的實際性。例如,在淮安中考2014年的名著考查中,考查的內容中有一個問題是“林沖、魯智深等好漢被逼上梁山的原因是什么?”這就是要讓學生站在整個名著的角度去分析揣測,之后才能給出問題的答案。這樣的考查方式學生就需要將《水滸傳》架空分析,之后才能給出問題的答案。這種答案是概括式的,并不是針對名著中的現象有針對性的答案,不是在名著的具體內容基礎上進行作答,不能考查學生對名著的熟讀程度。
(二)直接對整個名著分析
這種題型在考查時,學生要針對名著的整體進行回答,學生在回答時,答案會顯得比較空洞。雖然這類試題是一種開放式的考題,不限制答案的內容,只要說的有道理就可以,但是針對這樣的考題學生如果詳細閱讀過全文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進行表達,但是如果學生沒有針對全文詳細地閱讀,就只能根據自己的印象采取概括式的答題。例如,在淮安市2009年的中考名著閱讀題中,讓考生針對“三打白骨精”以及“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兩個情節(jié),選擇一個談一談自己的感受以及閱讀感悟。這樣的出題方式只是針對兩個名著中的兩個情節(jié),學生自然就可以很好地回答,也能讓學生針對名著進行詳細的分析。如果題目是讓學生寫出閱讀《水滸傳》的感受,可能很多學生并沒有耐心將《水滸傳》這篇名著從頭到尾細細閱讀,只能根據自己曾讀過的片段或者在電視劇中看到的情節(jié),整合腦海里《水滸傳》所有的故事進行綜合性解答以及分析,這樣的回答方式雖然不能針對全書準確回答,但是也能避免回答空泛的問題。
(三)概括名著全書
在中考中,還有一些出題人在出題時總是喜歡給學生出一些需要將名著進行整體性概括的題目。在閱讀一篇文章時,讓學生對文章的大意進行概括濃縮可能學生不會存在太大的問題,但是對于名著來說,《水滸傳》這部名著中里面有很多故事情節(jié),有善有惡,學生在凝縮全文時就會明顯的忽視一些情節(jié),進行并不精準的概括。例如在淮安市2006年的中考中,讓考生針對某個故事情節(jié)進行概括,這樣的出題方式學生回答起來也有針對性,學生回答也不會出現太多與名著實際情況的偏差。但是如果在考題中,讓考生用一句話概括《水滸傳》,學生可能概括的就沒有那么準確。因為在《水滸傳》中,里面有嫉惡如仇,除暴安良的好漢,也有濫殺無辜的人,這樣的題型就是典型的對名著“架空分析”。學生在回答這類問題時,也就是根據頭腦中空泛的概念對問題回答,針對名著本身學生并沒有太多的概念,也沒有太多的真情實感。
三、解決名著“架空分析”現象的途徑
改變中考名著閱讀“架空分析”現象的基礎就是要讓出題人改變自己的思維觀念。出題人應該改變自己的想法,讓名著閱讀落地,對名著進行詳細的閱讀以及分析,對設計的考題進行準確的處理,避免考題中有空泛的題目,避免“架空分析”現象的產生。高質量的中考出題也能對教師以及學生進行引導,讓其對名著進行精細的閱讀,這樣才能避免在中考出題中出現名著閱讀題“架空分析”的現象,這樣才能讓名著的價值充分發(fā)揮出來,將名著對學生的作用在最大程度上升華。
四、總結
隨著新課標的要求,社會各界都加深了對名著的重視,但是也是隨著重視的增加也出現了很多不好的情況,最終導致在中考名著閱讀題中出現“架空分析”現象。出題人在出題時,應該結合名著中的具體內容進行分析,在準確分析后再進行題目設計,保證中考名著閱讀題的質量,同時也能為一線教師以及學生樹立學習的標桿,讓一線教師和學生有學習的方向,促進名著未來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賈厚明.中考名著閱讀之“感悟啟示”[J].初中生世界:九年級,2019(1):41-46.
[2]賈厚明.中考名著閱讀之“內容理解”[J].初中生世界,2018(47).
[3]楊亞平,周晨.價值素養(yǎng)評價——對中考名著閱讀命題的思考[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19(10).
[4]劉玉,李麗杰.2017年河北省中考名著閱讀試題閱卷手記[J].中學生閱讀(初中版),2018(2):24-24.
[5]馮淵.中考語文題緣何創(chuàng)新?怎樣創(chuàng)新?——以2018年部分省市中考試題為例[J].考試研究,2019(2):69-76.
[6]周金良.探尋2018年名著閱讀備考策略——以2017年江蘇省各地市中考名著閱讀題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20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