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弢
我是粉絲的“粉絲”,一位雙重“粉絲”。外婆的拿手菜“螞蟻上樹”是我小時候最歡喜的菜。其中,“螞蟻”是剁碎的肉末,“樹”為粉條。雖然外婆燒的肉末粉條中,“樹”多得像森林,“螞蟻”只有可憐的兩三只,卻可以“騙”我吃下兩碗飯。小時候,過年家家都要吃“全家?!?。這道寓意吉祥的菜是用雞鴨魚肉的邊角料、粉絲和大白菜燉制而成的——有葷、有素,有菜、有湯,花費不多,味道特別好。
出國留學后,我發(fā)現日本的超市也賣粉絲。而且,當地的粉絲有個極富詩意的名字——“春雨”。到日本不久,我受邀參加當地市政府舉辦的中國料理課程,以中國人的身份為學生作品進行點評。我每次會帶一個菜和一道點心給大家品嘗。價廉物美的“春雨”,便被我這個窮學生用來“七十二變”。我做過粉絲煲、蒜蓉粉絲蝦、菠菜蛋皮拌粉絲、辣味粉絲包、粉絲木耳豬肉水餃、雞蛋粉絲韭菜盒子,當然還有我最愛的螞蟻上樹……這些菜肴讓日本主婦們重新認識了“春雨”。
有一次,我準備做菠蘿咕咾肉。但想到做一大盆肉要花費一周的伙食費,我便靈機一動,把一小撮粉絲丟入油鍋。粉絲在熱油的催化下迅速膨脹成一大團,顏色也由透明變?yōu)槟贪?。我試著掰了一根嘗嘗,粉絲酥脆爽口。我以藍色盤子作為盛具,把炸好的粉絲團當作“白云”,在“云朵”上點綴茄紅的肉粒、嫩黃的菠蘿塊。這道份量很足的粉絲菠蘿咕咾肉既色彩濃艷,又美味可口,頃刻便被大家吃光。
去年春天,我跟朋友去他浙江的老家游玩。在村邊的田野里,我看到地里種著很多紅薯,滿地的紅薯葉在陽光的照耀下郁郁蔥蔥,莖蔓茂盛,生機勃勃。在曬場上,一排排粉絲隨風飄揚。藍天白云下,淡褐色的“飄帶”似一幅水墨畫。
因對“粉絲”的喜愛,我拉著朋友來到村里的粉絲加工廠。粉絲好吃,加工著實不易。雖是春天,車間里卻似仲夏,師傅們汗如雨下。有人忙著揉粉、捶粉、遞粉,有人手腳不停地撈粉、過水、掛粉。老板看到我們,好客地大聲說:“馬上好,馬上好。我這最后一步掛粉最關鍵,不能停,你們稍等?!敝灰娝麑倧姆兴飺瞥鰜淼姆劢z,依次在兩個冷水池中不停地擺動,直到粉絲互不粘連。接著,他把粉絲在手臂上松松地饒了幾圈,將一根木棍貼著肘部穿插進去,把胳膊上的粉絲慢慢移送到木棍上,將其攤放均勻后猛地舉起木棍,粉絲就這樣齊刷刷地出鍋了。整個過程一氣呵成,比戲曲中花旦甩水袖還要漂亮。聽張老板介紹,他原本在外打工,后來響應縣政府號召,回家鄉(xiāng)開辦紅薯粉絲加工廠,不僅能解決一部分村民的就業(yè)問題,收益也不錯,同時還能照顧家里的老人孩子,可謂守家創(chuàng)業(yè)一舉三得。
粉絲入菜可干可濕,可長可短,具有無限的可塑性。它不僅能和許多食物搭配,也適用于各種烹飪技法,還能與多種調料融為一體,具有良好的附味性。但不管配上什么味型,吸收了什么食物的味道,人們仍然能清晰地分辨出那是粉絲。吸取別人的精華,又不失自己的個性,這就是粉絲。
我愛粉絲,我是粉絲的“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