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重陽
摘 要:人與人在交往中喜歡互貼標簽,大家對貼標簽這件事已經(jīng)習以為常,不由自主地給別人貼,對于別人給自己貼的標簽,有的欣然接受,有的不愿承認,還有的想抹去,卻怎么也撕不掉。對于身邊的孩子,我們不經(jīng)意間也會給他們貼上一個個標簽:“倔脾氣”“淘氣”“怯懦”“壞心眼”等。如果你認定了孩子淘氣,那他一定會用行動告訴你,他就是很淘氣。因此,我們應該正面引導,與孩子建立友誼平臺,幫助孩子坦然面對自己的感受,鼓勵孩子自立、自信,并讓孩子從標簽角色中釋放出來。
關鍵詞:標簽;角色;釋放
曾經(jīng)看過一個動畫短片,故事內(nèi)容大概是這樣的:在一個小鎮(zhèn)上住著一群木偶人,這里的每個人都擁有兩個盒子,一個裝滿了星星,一個裝滿了灰點,他們每天最開心的事就是互貼標簽。一個叫潘奇諾的男孩渾身貼滿了灰點,在別人眼里他一無是處,漸漸地他也認為自己什么都干不好,逐漸喪失了信心。直到有一天他聽到木匠,也就是制作這些木偶的木匠對他說:“在我眼里你很特別,你應該相信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彼刻於既フ夷窘痴勑模卣一亓诵判?,身上的灰點也一個一個掉了下來。雖然只是一個動畫片,但卻真實地反映了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兩歲多的女兒給家庭中的每個人都固定了餐桌的座位,一旦有人坐錯位置就會哭鬧不止,直到按順序坐好才會停止。奶奶總會嘟囔一句:“你這小孩真犟!”奶奶回老家了,晚上媽媽想要躺在奶奶的躺椅上給女兒講故事,可是她就是不讓媽媽坐,不管媽媽再怎么說累,也無濟于事。在我們成人眼中,早已經(jīng)給孩子貼上了倔強的標簽??墒俏覀兺涍€有秩序敏感期這回事,在孩子心中座位的秩序是不能改變的,奶奶的椅子也只有奶奶能坐,而這個時候也是培養(yǎng)好習慣、樹立規(guī)矩意識、社會規(guī)則意識的最佳時期。我們只顧著去給孩子貼標簽,卻忘了探尋問題背后的秘密。
作為幼兒教師和母親的我,希望自己可以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與孩子進行平等的溝通交流,逐漸去感受孩子的想法。之前讀過的一本書中提到了一個心理學術語“自我實現(xiàn)預言”,如果你給孩子貼上你很聰明的標簽,他就會認為自己很聰明,他會變得很自信,各方面的能力也會得到很大的提升。相反,如果你總是說他很笨,他會什么都干不好,信心全無,就如同短片中的男孩潘奇諾一樣。我們需要對孩子做的不是給他們貼標簽,而是尋找機會讓孩子看到一個全新的自己,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發(fā)現(xiàn)自己的閃光點。
一、以公正的態(tài)度看待孩子
公平公正地對待班里的每一個孩子,讓每個孩子感受到老師的關注、關心和關愛。孩子都渴望得到關注,都希望獲得別人的贊賞,我們給孩子一個肯定的表情或動作,給孩子一句贊揚的話,他們心里都能樂開了花。在平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如果孩子們吵鬧不停,我就會尋找一個平時容易被忽略,且正在認真做事的孩子,然后大聲地贊揚他一番,并說出理由,其他孩子就會立馬停止說話。
二、以發(fā)現(xiàn)的目光欣賞孩子
俗話說:“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蓖瑯拥牡览恚總€孩子就像樹葉一樣各不相同,各有各的優(yōu)缺點,各有各的閃光點。有的孩子看似一無是處,就像動畫片里的潘奇諾一樣,可是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他很善良,他對待人很友善,或者他很擅長運動,對數(shù)字很敏感。我們眼中不應該只看到他們的不足,應該去捕捉、發(fā)現(xiàn)孩子們的閃光點,去找尋孩子們那躲藏在隱秘處,常常被我們忽略的閃光點。
三、要以寬廣的胸襟對待孩子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班里有個自制力相對較弱的孩子,他生氣時總是管不住自己,他會發(fā)脾氣、摔東西,甚至會去打別的小朋友,我看到他的這些行為首先是很生氣,覺得這個孩子怎么會出現(xiàn)這種行為呢??墒?,我靜下心來想想,孩子都有缺點,他會有這樣的行為肯定是有原因的,作為教師,我們要接納孩子的不足,寬容孩子的過錯。和父母交流找到孩子出現(xiàn)這種行為的原因,去幫助孩子用其他的方式宣泄情緒,改善不良行為。
四、尋找機會讓孩子看到全新的自己
從孩子容易忽略,沒有發(fā)現(xiàn)的事情著手,對孩子做出的事情及時給予表揚和肯定,并具體說出理由,讓孩子知道自己為什么得到肯定和表揚,而不是盲目地以為自己很棒。比如早晨上學出門之前孩子想到還沒有帶接送卡,要及時回應孩子:“幸好你想到了接送卡,不然我們就沒辦法進幼兒園了?!?/p>
五、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另眼看自己
交給孩子一些任務,當他完成任務時他會看到自己的價值,心里欣喜萬分的同時,還會自我肯定,增加信心,對自己另眼相看。當然我們還可以讓孩子無意中聽到你對他的正面評價,讓他明白你對他的哪些行為是肯定的。
當然,我們還需在日常生活中和教育實踐中不斷總結(jié)經(jīng)驗,在總結(jié)經(jīng)驗后去提升教育行為,幫助我們應對在培養(yǎng)孩子過程中出現(xiàn)的很多困難,幫助孩子從不同的角度認識自己。與孩子溝通是一門藝術,我們在與孩子溝通的同時,還要善于總結(jié),沒有什么能代替我們自己的親身體會。
參考文獻:
[1][美]阿黛爾·法伯,伊萊恩·瑪茲麗施.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肯說[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
[2]李靜.陪孩子走過3-6歲敏感期[M].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