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絡(luò)
土豆原產(chǎn)于南美洲,最早的記載可見于16世紀(jì)后期陜西興平縣(今興平市)的縣志,直到晚清才傳播到全國。雖然來得晚,但很快就變成了蔬菜界的“一哥”。
一顆土豆,十多個稱呼,土豆和洋芋是最常見的,叫“馬鈴著”因酷似馬脖子上掛的鈴鐺而得名,華北人叫“山藥蛋”、嶺南人多稱“著仔”……土豆的吃法,遠(yuǎn)比名字多??粗肮训瓱o味”的土豆,其實含有鮮味物質(zhì)谷氨酸,燉炸煎炒樣樣行,就連白水煮土豆,都透著鮮。
大西北,土豆有多美?
在最西北的新疆,澄黃澄黃的土豆因為一道大盤雞紅遍全國。
地道食客都知道,新疆大盤雞,一吃面,二吃土豆。肉汁吸滿的土豆,比雞肉還鮮美。在新疆,當(dāng)然不止大盤雞。羊肉配皮牙子(洋蔥),再與土豆青紅椒一起炒,那就是非常家常的哈薩克土豆片。
出了新疆,來到寧夏。這里涼冷干燥,疏松的沙質(zhì)土最適合土豆生長。這里的土豆淀粉含量高,與沙蔥拌在一起,就是美味。叫人更印象深刻的是羊肝拌土豆泥。熟羊肝切碎加在土豆泥上,澆上一勺辣油,羊肝綿密,土豆泥綿軟,入口是兩種不同的粘牙,彼此能產(chǎn)生一種奇妙的呼應(yīng),絲毫不膻。
從寧夏再到甘肅,土豆就有了“八般變化”。最家常的土豆味道,莫過于一碗“洋芋顆顆”臊子面、一道東鄉(xiāng)土豆片、一份馬三土豆片……東鄉(xiāng)土豆片,做法簡單卻地道,炸好的厚土豆片,加上青紅椒與洋蔥齊炒,再調(diào)入特制料汁,軟糯與焦香并存,十分下飯,早已從甘肅中南部的東鄉(xiāng)縣出發(fā),走上甘肅各地人的桌頭。
不過要說甘肅的土豆,那還得看蘭州再往南的定西。當(dāng)?shù)赜芯湫φ?,定西有三寶:土豆、洋芋、馬鈴薯,甚至可以說,甘肅人就是吃著定西的土豆長大的。定西六縣,縣縣有一手土豆絕活,臨洮的土豆粉遠(yuǎn)近聞名,而在青藏高原邊緣上的岷縣,洋芋甚至能拿來做“涼皮”。
這道洋芋釀皮,就是拿洋芋擦絲磨成粉擠干水分,再攤成餅蒸熟,最后炒著吃,口感軟糯中帶著韌勁,菜籽油香配著洋芋淀粉獨到的口感,能吃出一絲肉味。它更是當(dāng)?shù)匾故械拈_盤好戲:將切成長條的洋芋釀皮,撒上鹽與辣椒面,來一曲“孜然爐火”,就是燒烤攤上最下酒的好菜。
再往南走,到了最不甘肅的隴南武都,洋芋就變得溫軟起來。質(zhì)地厚實的高原洋芋,上鍋蒸熟去皮,就按在木槽里砸成洋芋攪團(tuán),口感比起軟趴趴的土豆泥,要柔韌勁道得多。它的調(diào)味就更加多元了,腌韭菜蒜苗,再澆香醋辣子,酸辣可口,是最普遍的吃法;如果來勺清香的漿水,就會變成夏天的一道清涼小吃。
靠近陜西的甘肅天水人,則擅長“化淀粉為神奇”,將土豆淀粉放開水在鍋中,攪拌至半透明出鍋放涼,切塊涼拌,口感綿軟,就是洋芋涼粉。陜西人吃洋芋,叫法也類似。陜南地區(qū)漢中的洋芋夾夾,用土豆絲裹上面油炸,口感酥脆;陜北地區(qū)的洋芋叉叉,則將土豆擦成粗絲,然后將面粉均勻灑在上面,反復(fù)揉搓,使面粉與土豆條緊密結(jié)合,再上鍋蒸熟。洋芋的滋味各有千秋,這一個個疊詞,里邊都是人們對洋芋的愛。
在大西洋,洋芋就是最硬的菜!
全國最愛洋芋的地方,大概是云南。
這里高海拔,日照足,土豆一年四季都有,品種繁多:黃心、紅心、紫心,還有傳說中的“七彩土豆”。尤其是紅沙土地上種出來的土豆,淀粉含量高,蒸、炒、煮、炸樣樣行。云南人有多愛洋芋?昆明當(dāng)?shù)亓鱾髦痪湓挘骸俺匝笥?,長子弟(意為多吃洋芋,男的長得帥,女的美麗)”,可見一斑。
在云南,洋芋貫穿了一日三餐。早餐時來一口洋芋做成的油糕,配上稀豆粉與餌塊;正餐來一碗熱騰騰的銅鍋洋芋燜飯;吃罷還不滿足,再到小吃攤上來份升級版“土豆泥”老奶洋芋、金黃酥脆的洋芋粑粑蘸海椒面、油炸土豆條……
不過最為返璞歸真的,還是烤土豆。一口大鐵鍋,幾塊柴炭,再加上一塊鋸片,這“吹灰點心”,云貴高原的人們都喜歡。烤好的洋芋,又黃又面,外焦里嫩,用刀片一切兩半,白氣“呼”地一下冒出來,不管是直接吃,還是撒海椒面,抹點醬汁,都是兩個字——噴香。
貴州人吃土豆時與云南人最大的區(qū)別,就是配上了一萬種辣椒吃法。比如貴州哪里都有的一道簡單下酒菜“農(nóng)家三寶”,就是干炸洋芋片、花生米、陰辣椒的組合。如果覺得干吃辣椒下酒過于刺激,香軟的土豆片剛好能做一個味覺“和事老”。
烤土豆在貴州與蘸水更配。貴州人的味覺“初戀”折耳根切碎,撒上煳辣椒面,再澆上一勺湯,就成了直擊靈魂的折耳根蘸水??就炼?、洋芋粑、狼牙土豆都離不開這味特立獨行的調(diào)料。
貴州人的土豆,也有不辣的。遵義地區(qū)的酸蚱肉,是特殊做法制成,味道酸酸的肥肉,味道如淡淡的酸豆角。肥肉下邊,就是土豆,貼著肉的地方,土豆口感綿軟,貼著碗的地方,土豆口感則是脆脆的,堪稱“最佳配角”。
再北上到四川,土豆的配角戲越來越多。冷鍋串串、油炸串串、江油沾沾、缽缽雞這些四川串串類小吃里,都少不了土豆的身影。
土豆也是川味家常小炒的主力軍,干鍋土豆切厚片,旺火熱鍋上一煎一燒,外層焦香動人,內(nèi)里味道飽滿,融合了五花肉片的肥美,一口下去,是濃濃的滿足;回鍋土豆,切塊或者切片,油鍋燒熱之后,把土豆倒入鍋中煎至兩面金黃,然后倒入豆瓣醬、青椒絲等,煸炒即可,真可以說是“萬物皆可回鍋”。
樂山人,則把小小土豆做出不同的樂趣,他們把土豆切成波浪狀,泡在水中去一下淀粉,在油鍋中炸熟后撈出,撒上各色調(diào)料,再拌上蔥花,便送給它一個兇狠的名字:狼牙土豆。擅長調(diào)味的樂山人,光是一個簡單的狼牙土豆,就有酸、辣、甜、怪味等多種口味供選擇,說吧,你想吃啥口味?
吃了這些,還想隨時隨地吃到酥脆噴香的土豆味兒怎么辦?不妨試試風(fēng)靡西南各地,并名揚西北的“子弟”薯片。
東北土豆,老鐵了!
中國有很多個“馬鈴薯之鄉(xiāng)”,但要說起最大的土豆種植基地,那還得屬默默耕耘的黑龍江。東三省,都盛產(chǎn)馬鈴薯(土豆),在這里,土豆最平常不過了,燉、炒、燜,再配上東北大米飯,一頓能整好幾碗飯。
土豆在東北,可以燉一切,雞肉土豆、茄子土豆、土豆亂燉,燉出了“東北大豐收”。除了燉一切,還能炒一切,土豆、茄子、青椒“三結(jié)義”,就是著名的地三鮮;和榛蘑或紅蘑炒,鮮上加鮮,甚至用土豆片炒土豆片,加一點點醬油蔥花,照樣是道好的下飯菜。土豆還和蕓豆、排骨成立了一個組合“土蕓排”,可醬燜、可炒、可燉,都香。
除了這些硬功夫,土豆做點簡單味道也不含糊,無論是酸甜麻辣的撫順麻辣拌,還是薄軟香甜的本溪土豆片,都是遠(yuǎn)近聞香的經(jīng)典小吃。在夏天將小土豆、茄子清蒸,晾涼后拌大醬,配過水稀米飯吃,則格外清涼解暑。
不過,東北土豆看家菜,還是得數(shù)豬肉燉粉條。土豆粉條筋度高,久燉不糜,正適合做一道東北人喜歡的熱乎扎實的燉菜。細(xì)細(xì)的老酸菜、幫白葉綠鮮白菜、兩指厚五花三層的大塊肉,配上細(xì)長柔順的土豆粉條……到了東北,不吃這道硬菜中的硬菜,就體會不到東北人的豪爽與熱情。
山藥蛋,山西人飯桌上的寶貝!
山西人,把土豆叫做“山藥蛋”,它和莜麥?zhǔn)巧轿魅孙堊郎献顬橛H切的兩個孩子。兩者搭配,有抿八股、莜面塊壘(山藥傀儡)、莜面磨擦擦……炒著吃、蒸著吃、煮著吃,花樣百出。
“抿八股”是晉北地區(qū)的家常做法。莜面抿八股的原料多為土豆泥和莜面,若是想口感精細(xì),也可以摻點白面。莜面飩飩,類似春卷,只不過皮是莜面皮,吃法則是先卷成面卷,再將其切成小段,這里邊少不了的一樣配料,就是土豆絲。
莜面塊壘,則是將土豆莜面揉搓成顆粒狀,放入鍋里翻炒,在中間澆上麻油加入蔥花爆香出鍋。這道菜,又被諧音成“山藥苦力(傀儡)”,因為在莜麥產(chǎn)區(qū),土豆也被稱為山藥,莜面不易消化且扛饑耐餓,體力勞動者常吃,就得到了這么一個樸實稱呼。
做莜面塊壘和摩擦擦,都用五元一塊的磨擦擦板,其實就是一塊布滿窟窿的鐵皮,鋒利異常,只有技術(shù)過硬的才能擦得流暢迅速。摩擦擦與肉末或切碎的羊尾巴是絕配,把莜面和土豆泥攪拌黏稠,然后把用水濕過的籠布鋪在籠屜,用筷子均勻地一條一條撥在籠布上,直到鋪滿,再加入蔥鹽等佐料,筋而不硬、黏而不軟,調(diào)上鹵汁吃,最扎實。從晉北到陜北,莜面、土豆和羊肉的故事,一直綿延不絕。
在山西,你還可以吃到土豆馕糕、渾源土豆涼粉、糍山藥圪撅(土豆面魚魚)、過油肉土豆片……山西嵐縣人民深愛土豆,甚至辦了場土豆盛宴,研制出108種吃法,用土豆模擬出如同鮑魚、遼參的菜品。這些吃法里比較有名的就是搗拿糕了,土豆大火蒸,小火燜,再去皮,用名為“抿拐拐”的器具搗100多下,才能“一團(tuán)和氣”。
湖北恩,土豆“小江湖”!
湖北恩施的土豆,也被稱作“洋芋”。恩施小土豆,比土家醬香餅更能代表恩施味道?!翱煌炼埂笔窃诙魇┙诸^巷尾都能見到的小吃?!翱弧笔且环N獨特的烹飪方式,用油量適中,可以理解為“煎炸”。這樣做出來的小土豆外皮脆韌,內(nèi)里還是綿軟香甜,再加上調(diào)料辣椒水,吃一天,就能快樂一天。
此外,簡單的洋芋飯也是恩施不能錯過的美味。把洋芋蓋在灶臺大鍋的最底層,上面鋪上米飯蒸,等洋芋慢慢變成鍋巴,洋芋飯就出鍋了。米飯和土豆都是如此平凡的食物,但是這種組合卻讓它們都激發(fā)出了新的好味道。
當(dāng)然在湖北,土豆更多時候,是蒸菜里的忠實配角,比如同樣活躍在重慶萬州和四川達(dá)州的恩施格格。
知名土豆,還看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和武川,土豆到了南方,就逐漸低調(diào)了,像上海人的“洋山芋色拉”,土豆、火腿、青豆、蛋黃醬齊舞,吃的是中西合璧,“海派”味道;或是如普陀山上的素齋“金絲繡球”一類的菜,用豆腐加以菌菇打成泥,調(diào)味后做出丸子,外層炸至酥脆的土豆絲不僅細(xì)如發(fā)絲,且要根根均勻,出鍋晶瑩透亮,好看大于好吃,吃成了一種藝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