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俊英
有這樣一道小作文題,個人覺得是非常好的考題,請看題目:
請按要求完成片段寫作。
(1)“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錢塘江春行》中的詩句,生動地描寫出詩人邊行邊賞的早春景象,給人以清新 ? ? 之感。
(2)“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東晉詩人陶淵明《飲酒》一詩中的名句,把自然之景和悠然自得的心情融合在一起,表現(xiàn)出詩人超凡脫俗的 ? ? ? 意趣。
請你從上面兩句詩中任選一句,細心體會詩的意境,發(fā)揮想象,生動描寫,將詩句改寫成散文片段。(自擬題目,字數(shù)不少于200字。)
該題是課后思考題的變體,對語文課程教育目標、課程標準及寫作訓練體系,還有古詩詞課堂教學都有很強的學理依據(jù),有一石三鳥之效?;诖?,談談我對該考題的認識。
一、“展開”的關鍵是“再現(xiàn)”
(一)關于“意”和“想”
“意”指詩情;“想”就是再現(xiàn)?!耙狻焙汀跋搿笔侵父膶懮⑽囊显妰?nèi)容與意境意趣,有理有據(jù),選定立意但不急于衍義立意,而是在大背景下,或展開想象,用筆墨描繪出搖曳多姿的畫面;或用文字敘說故事,用生動的語言勾勒出曲折的情節(jié)。
1.“再現(xiàn)詩情”,選定立意。
對文本的準確、深度把握是改寫的前提?!讹嬀啤吩娭?,陶淵明用淺顯的語言記結廬之事,繪山中之景,抒隱居之情,是特別有情趣的一首詩。詩人先用“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四句寫自己的“志趣”,中間用“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寫“情趣”,最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寫出了自己的“意趣”。改寫前應先對全詩的“意”即詩情有準確的把握,再對“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句進行賞析,這句話里有自然之景,有悠然自得的心情,還有一個遠離世俗后自得與恬淡的詩人形象。在準確體悟“意”的基礎上“想”,有詩情有想象,有理有據(jù)、有情有感,就能改寫出好 ? 文章。
2.“切換鏡頭”,展開想象。
“切換鏡頭”指可以從多個角度、多方面展現(xiàn)畫面??梢允侨朔Q的角度,如《東籬菊,悠然心》是第三人稱“五柳先生”,《湖東春行》(均見文末“例文呈現(xiàn)”)里,則是從“總—分”的結構,視覺、聽覺、嗅覺等感官的不同角度,對“沿途早春景象”“野花、小草”進行畫面想象、生動描寫,使得“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的湖東春景再現(xiàn)于眼前。
(二)關于“點”和“面”
“點”和“面”主要強調(diào)的是寫法,即如何表達。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過程,且過程要扎實,而扎實就需要細節(jié)。詩句向來以凝練為要,將一句詩改寫成二百多字的散文,就是要生動形象地描述細節(jié)。生動不等于好詞好句、修辭手法等的運用,生動的核心是具體,只有寫具體才能寫生動。所以,生動描寫就是“放大拉長”,把“點”展開,放大為“面”。具體做法如下:
1.把瞬間發(fā)生的事拉開了慢慢寫。
如《東籬菊,悠然心》:“胸前掛著一個布袋,兩手小心翼翼地摘著一朵一朵黃艷艷的菊花……仿佛放的不是一朵花,而是一個幼小可人的嬰兒。”將觀察到的特點細細地描述為一個有一定時間感的過程,余映潮老師稱之為“清晰的放大”。“五柳先生直起腰,用手擦擦臉上的汗,又捶捶腰,然后抬頭看看天。有鳥兒鳴叫著飛過,他招了招手:慢點飛,不著急——便又眺向遠方……”用描述性的語言寫這個過程的每一個階段,則是“細膩的放大”。
2.把綜合的東西分解開來,不動聲色地細細寫。
《湖東春行》中“滿懷喜悅地欣賞著沿途清新的早春景象:野花散在草叢里……詩人應接不暇,他好像聽到了花草咯咯笑的聲音”這樣的描述,我稱之為“分解式放大”。
此外,“放大拉長”還可以將詩句構思為一個小故事,如《東籬菊,悠然心》中這一句,余映潮老師稱之為“聰明的放大”——“看著斜陽照射下的南山,樹木蒼翠,山巒起伏,‘心遠地寬,不與世爭,悠然自得,他自言自語著,臉上露出了微笑,那樣的恬靜與淡然?!卑才藕媒Y尾的或抒情或議論或描繪,則是“情感與智慧的放大”。
二、“展開”的前提是“輸入”
(一)關于“入”和“出”
要完成此片段作文,我認為還要處理好兩個字:“入”和“出”。在這里,“入”和“出”至少包含三層意思。
1.“入”和“出”主要指學法。
“入”為語言感知、積累內(nèi)化,比如語言積累、理解賞析等;“出”為語言建構、表達交流,比如體驗共鳴、個性表達等。具體說來,“入”指閱讀理解能力,“出”則指語言表達能力。語文教學的目的不能僅僅停留在“入”的階段,而是要達到“出”的境界。因為,語文教學除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形成個性表達、交流溝通的能力,也就是說要讓學生學會正確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所以,古詩詞課堂教學不能只進行字詞詩句的識記、詩文的翻譯,更不能以背代學,而是要通過品讀賞析學習活動,進行各種語言表達訓練。比如,像余映潮老師說的:通過解讀詩句含義,進行敘述性語言表達訓練;通過品析詩句,進行分析性語言表達訓練;通過品味字詞,進行欣賞性語言表達訓練;通過想象表達,進行描述性語言表達訓練。我認為:理解是輸入,表達是展開?!叭搿笔恰俺觥钡幕A?!叭搿焙汀俺觥?,提升的是語言表達能力,浸潤的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
2.“入”和“出”又指變式學習。
“入”,是學生對古詩詞中形象、情感、語言有準確的領悟,能感受到文字里面的聲音、色彩、畫面,體會到詩人的情感及心靈世界,就是說要通過學習,能夠感受到古詩詞語言文字的“美”,能夠由語言建構的理解上升到生命建構的高度?!俺觥?,即能用不同的體式來改寫,如小散文的形式,想象畫面,再現(xiàn)詩中人物的情態(tài)、景物的形態(tài)、事物的狀態(tài),表達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審美和體驗,與作者相遇相通。
3.“入”和“出”又指教學雙方。
“出”的主體為教者,“入”的主體為學生。杜威有一句經(jīng)典名言,“教之于學,猶如賣之于買”。沒有人把東西買走,不能說把東西賣掉了。同理,學生沒有學會,教師就不能說自己教過了。只有教師的“出”,通過真實的“做”,切切實實內(nèi)化成了學生的“入”,才能說教學是真實發(fā)生的。所以,在關注教材研讀、教學內(nèi)容的同時不能忘記,我們的初衷是讓學生學會。
(二)關于“格”和“局”
“格”是對認知范圍內(nèi)事物認知的程度;“局”是指認知范圍內(nèi)所做事情以及事情的結果。這里,我將“格”和“局”理解為立意與境界、過程與結果。
小小試題,立意“格”與“局”并進。它全面考量學生的語言運用、思維張力、審美品質(zhì)、文化積淀等語文核心素養(yǎng)。初看,這幾句詩再熟悉不過,學生背誦、默寫、填空不在話下;再看,考題要求也似曾相識,但做到完美頗有難度。八年級上冊《詩詞五首》思考探究——李賀作詩,工于設色,陸游就曾說他的詩“五色炫耀,光奪眼目,使人不能熟視”。結合《雁門太守行》中表現(xiàn)色彩的詞語,發(fā)揮想象,用自己的話描述作者呈現(xiàn)的畫面。
“展開”激活了學生的“輸入”系統(tǒng),于是,意境、畫面、情感等變得栩栩如生。
三、例文呈現(xiàn)
1.教師下水作文。
東籬菊,悠然心
正是九月菊花盛開的時節(jié)。五柳先生在自家的籬笆墻小院里,穿著粗布的大褂,胸前掛著一個布袋,兩手小心翼翼地摘著一朵一朵黃艷艷的菊花,細長的花瓣兒像笑瞇了的眼。他是那樣的愛惜著這些菊花,幾乎每摘一朵都要放在鼻子下聞一聞,然后滿足而小心地放在胸前的袋子里,仿佛放的不是一朵花,而是一個幼小可人的嬰兒。
太陽已經(jīng)偏西,晚霞映天。五柳先生直起腰,用手擦擦臉上的汗,又捶捶腰,然后抬頭看看天。有鳥兒鳴叫著飛過,他招了招手:慢點飛,不著急——便又眺向遠方,看著斜陽照射下的南山,樹木蒼翠,山巒起伏?!靶倪h地寬,不與世爭,悠然自得”,他自言自語著,臉上露出了微笑,那樣的恬靜與淡然。
2.學生作文。
湖東春行
春天已然來了,此時的陽光與冬天的相比多了ー絲溫暖。澄碧的天空像用水洗過一般,一匹白馬美麗的影子倒映在錢塘湖的鏡面上。消瘦的詩人坐于馬上,滿懷喜悅地欣賞著沿途清新的早春景象:野花散在草叢里,羞澀地打著朵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帶著特有的香味在風中搖曳,像少女明亮的眼睛,像散落天河的星星……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睜大好奇的眼睛打量著眼前的這個世界。他們穿著嫩綠的衣裳,個頭還小,剛剛才沒過馬蹄。詩人應接不暇,他好像聽到了花草咯咯笑的聲音,春天的喜悅、雋永的詩句在詩人心中驀然綻放。
(內(nèi)蒙古包頭市昆區(qū)教育教學研究中心;014010)
寫作教學還是要有個系列
現(xiàn)在很多學校幾乎放棄了作文課,只有臨考前的應試作文訓練,寫作教學潰不成軍。為改變這一狀況,加強寫作教學,引導學生系統(tǒng)地練習寫作,新教材設計了相對獨立的寫作教學序列,但在呈現(xiàn)方式上并不強調(diào)系統(tǒng),而是盡可能地和任務群的“專題研習”結合。高二的寫作教學,大多數(shù)單元都是融匯到“研習任務”中,作為“研習任務”其中一部分。另外也有少數(shù)單元的寫作教學,和“單元研習任務”關系不大。比如外國文學單元安排了“申論”,和單元教學內(nèi)容的結合度并不高。多數(shù)單元后面附加有一個用仿宋體排列的寫作專題知識講解,是“方法性知識”,配合寫作課的,雖然寫得比較簡單,但老師可以借此發(fā)揮,把寫作課安排好。高一已經(jīng)學過12個專題的寫作,高二又設定了9個專題,分別是:材料的積累與運用、思路與邏輯、審題與立意、學寫小小說、深化理性思考、學寫申論、語言的錘煉、說真話抒真情、文章修改。指導思想是讀寫結合,在閱讀單元中把寫作內(nèi)容、方法的訓練與閱讀整合,達成在真實情境中完成寫作任務的目標。高二的寫作設計偏重議論文和說明文,偏重思維訓練(包括邏輯思辨力),適當考慮高考作文的要求。寫作教學是思維與表達的綜合訓練,需要多模仿、練習和體會。欲速則不達,太功利教不好作文,還可能敗壞了學生寫作的胃口。高一高二的寫作專題教學要想辦法安排好,不要一上來就是應試技巧和套式作文,先打好基礎,然后到高三再考慮如何面對高考。
——溫敏儒在回答“高中語文統(tǒng)編教材‘選擇性必修新在哪里?”時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