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仁艷
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構建“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教讀課”的編排屬“三段式”體例,課后練習是重要的“一段”。課后練習又分兩大層次:“思考探究”和“積累拓展”。前者主要是引導學生閱讀,讀懂課文,而后者“主要針對語言層面,同時含有課外閱讀的導向”。初中語文教材課后練習中的微寫作練習大多鑲嵌在“積累拓展”這一層次,一般安排在課后第四、五題的位置,要求學生寫句子、寫片段或者寫語篇,分布在六冊教材的教讀課(含文言文自讀課)之后。
課后練習屬于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的助學系統(tǒng),用得好就能真正幫助學生“自主學習、自助建構”。筆者統(tǒng)計了七至九年級六冊語文教材的課后練習微寫作題,共45道,其中七年級上冊最多,共12道;側重于語言積累及審美鑒賞的課后練習微寫作最多,也照應了教材編輯對課后練習“積累拓展”層次的編寫意圖——重在品味語句、積累精華。
一、課后練習中微寫作練習的編寫特點
課后練習中的微寫作,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積累語言,訓練語言審美力和表達能力,這些題有如下特點:
(一)設題出發(fā)點大多“以寫促讀”
以七年級上冊為例,12道微寫作題目分別概括為:1.用比喻句描繪春天;2.描繪冬天濟南的景物;3.用課文中使用的寫法寫家鄉(xiāng)的冬天景物;4.用“不必說”的句式描寫景物;5.仿寫雙重否定句和排比句;6.為“默默種樹”的人寫一段文字;7.翻譯文言課文;8.變換語體改寫故事;9.變換文體改寫故事;10.描寫詩中情境;11.用詩歌寫法寫一首小詩等;12.變換寓意改寫故事。其中第3、第4和第11可以看作練習一種寫法,屬于“以讀促寫”,其余均為理解課文內容服務,用寫來理解課文的主題意蘊,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在語言文字的運用中達成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這是“以寫促讀”。
(二)題目類型側重于語言積累與審美鑒賞
初中階段課后練習關于微寫作的45道,有13道是語言積累型,13道是審美鑒賞型,合起來26道,占57.8%。如七年級上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課后練習四第3小題:“仿照這段文字,描寫一處景物,用上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這個句式,并注意合理安排描寫的順序,運用多種描寫方法,200字?!边@道題的設計意圖是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引導學生讀出文章的精妙之處,說出其精妙所在,并模仿著學習描寫景物。教材編輯重視品味課文語言,積累課文語言精華,獲得審美體驗,以利于學生習得言語圖式。
(三)題目立足課文,也向課外拓展
王本華談到統(tǒng)編版教材編寫意圖時指出,課后練習“積累拓展”題重在“拓展延伸、課外實踐等,力求將文本與文本以外的內容建立起廣泛的聯(lián)系”。如七下第21課《偉大的悲劇》課后練習四,節(jié)選了“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冰冷的帳篷里,給英國公眾寫下了一封絕命書”的一部分,要求學生閱讀后結合課文內容,寫一篇閱讀筆記。這道題從課內延伸到課外,需要學生拓展閱讀,在語言實踐中獲得價值觀的教育。
二、課后練習中微寫作練習的使用情況分析
為了深入了解教師和學生對教材中課后練習里微寫作的使用情況,課題組設計調查問卷,網(wǎng)上回收匯總,教師組有122人作答,學生組有1049人作答。
問卷主要從“對課后練習中微寫作的認識”“使用方式”“使用頻率”“學生需求”等方面統(tǒng)計。提交數(shù)據(jù)的大多是成熟教師及初中三個年級的學生。超出一半的師生選擇“偶爾關注”“偶爾寫”。學生對課后微寫作練習教學方面的建議概括為:需要教師能針對學生問題提供范文,教給方法和技巧,也有些學生提出要創(chuàng)造同學之間交流探討互評的機會。
教師和學生對課后微寫作練習關注度不夠,具體實施情況不容樂觀。語文學習是聽說讀寫的綜合,而課后“讀寫結合”的微寫作練習,強調了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能在閱讀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yǎng)。這一點得到了師生的共識,但真正做到不容易,所以絕大部分只是“偶爾布置”“偶爾指導”“偶爾寫”。究其原因,有如下幾點:
(一)教師對教材的“助學系統(tǒng)”認識不足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施建議部分,關于教材編寫建議第6條:“教材應注意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課文注釋和練習應少而精,具有啟發(fā)性,有利于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學習?!苯y(tǒng)編教材教讀課編寫采用“三段式”體例,即“教讀課的主體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課前預習,二是課文文本(包括文下注釋),三是課后練習”??梢娬n后練習和“課前預習”及課文有著同樣的地位,要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但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常常忙于帶著學生解讀課文、理解課文,做應對考試的各種練習冊,卻忽略了課后練習,當然也就忽視了課后練習中的微寫作。
(二)教師缺少有效的應對方法和策略
目前的語文教學研究中,對文本和課堂教學的研究很多,對課后練習的研究相對較少,針對課后練習某一題型的研究更少。再者,課后練習題往往不是典型的考試題目,一線教師也沒有深入研究,缺少了相應的指導方法和策略。問卷中,學生建議教師“教給方法和技巧”均來源于這一 ? ? ? ?現(xiàn)實。
(三)學生沒有養(yǎng)成利用課后練習輔助自主學習的習慣
問卷中教師“偶爾布置”課后微寫作練習,學生“偶爾”完成的比例很大,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在預習、自學時會思考課前“預習”,解決課文中的生字詞,做一些標記和批注,課后練習關注者甚少。學生會跟著教師,緊盯那些課外輔導書的練習應對考試,而較少練習課后題。
三、課后練習中微寫作練習的教學策略
發(fā)揮課后練習微寫作題的作用,教師可以從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內容的選擇及提供微寫作支架等方面著手。
(一)重視課后練習微寫作題,設定教學目標
既然課后練習是教讀課的“三段式”之“一段”,其地位不可小覷。我們研究課文文本,研究其中包含的讀寫知識、思維方法、審美因素等,也要研究課后練習,研究包含其中的教材編寫的意圖,從而落實課標要求,落實單元教學目標。
例如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12課《詞四首》課后練習六:“仿照示例,從課文中另選幾處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詞句進行點評。”關于古詩文教學,課標的要求是“誦讀古代詩詞……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九下第三單元的單元提示寫明“學習本單元,要注意把握古詩文的意蘊,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課前預習也有“體會各首詞中蘊含的情感”。這些要求告訴我們,學習古詩詞要體會其中的情感。這道微寫作練習題題干下面有個“示例”:
“四面邊聲連角起”中的“邊聲”,指邊塞特有的種種聲音,凄厲而容易引發(fā)人的懷鄉(xiāng)之情?!斑吢暋币浴八拿妗眮硇稳?,更顯得無所不在,充塞天地之間,雖不想聽卻做不到。下面再接上“連角起”,進一步寫出這些聲音是伴隨著軍營的號角聲發(fā)出的,在凄涼之外更添一層悲壯。
這道題的設計意圖就是引導學生學習品詞析句,欣賞詩歌,在欣賞的過程中領會詞中蘊含的情感。學生練習這道題,就是落實《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達成單元目標。因此,我們可以把學習《詞四首》的教學目標之一設定為:在理解詞意的基礎上,用品詞析句的欣賞方法,對詞中的情感有自己的體會。在課堂上圍繞目標具體實施過程中,可以聯(lián)系課后練習的“示例”,在理解詞意的基礎上,學生仿照示例,即能寫作。如若學生表達有偏移,也能在師生對話交流中糾偏、提升??梢哉f重視課后練習,制定教學目標,是使教與學貼合課標,符合編輯意圖的一條捷徑。
(二)研讀課后練習作為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
把課后微寫作練習作為教學內容,融進課堂中,實現(xiàn)讀寫結合,可免去教師在講授中不必要的長篇大論,且由學生自己動筆練習,這樣既能鞏固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能訓練思維,鍛煉表達能力,一舉多得,是一種極妙的語文課堂活動。一節(jié)課中有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是大有收獲的。如七年級上冊《紀念白求恩》課后第四題:
品味下列語句,體會其表達效果,并嘗試仿寫句子,用上加點的詞語。
1.從前線回來的人,說到白求恩,沒有一個人不佩服,沒有一個不為他的精神所感動。
2.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這道題的設計意圖是引導學生感受課文的語言,旗幟鮮明,且有力量,極富說服力和感染力。我們可以通過對兩個特殊的句式的學用,體會課文的這一特點?;趯@一課課后練習的研讀,《紀念白求恩》這一課可以設計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1.理清一篇,緊扣課后練習一;2.比讀兩段,完成課后練習二;3.精讀兩句,落實課后練習四。這個設計直接選擇課后練習作為教學環(huán)節(jié)。課后練習一的要求是默讀課文,歸納各段內容,并說出段落之間的關系,此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可達成整體把握文意的目的,并能理清行文思路,這是單元目標;課后練習二要求品讀第2、3段,勾畫相應語句,完成“不少人”和白求恩的對比,體會對比的表達效果;第3環(huán)節(jié)句式學用,積累語言,體會作者的情感。后兩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內容都緊扣課文的特質來設計。
古詩文課后練習微寫作的要求大致是: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描寫畫面或情境,或改寫故事。此類題都可以作為教學內容,設計成美妙的極有訓練力度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這樣的讀寫結合中就慢慢練成了。
(三)提供課后練習微寫作支架,安排學生練筆
從調查問卷中得知,學生的需求是教師的指導和師生的評價,只要提供支架,指導到位,評價得法,學生就能得到訓練,獲得收益。
以九年級下冊第23課課后練習四為例,這道題要求發(fā)揮想象,擴充細節(jié),把《十五從軍征》改寫成一篇記敘文。教師可為學生提供知識鋪墊及寫作模型支架來幫助其完成寫作。指導第一步,溫習改寫知識,明確改寫原則??山Y合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寫作“學習改寫”中的技法,了解改寫知識,懂得這道題可改變文體,但原作思想情感不能改,即反映普通老百姓在當時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指導第二步,溫習擴寫知識,確定寫作方向。聯(lián)系九上第一單元“學習擴寫”知識——找準擴寫點,用插敘補充老兵曾經(jīng)的軍旅生活、心理感受,及征兵前其樂融融的家庭生活。補充的情節(jié),可增加人物及環(huán)境等細節(jié)描寫。指導第三步,結合學生習作點評改進。學生的失誤一般在于補充的情節(jié)可能不符合生活邏輯或者情感邏輯,如“八十始得歸”時,“道逢鄉(xiāng)里人”竟然一眼就互相認出了等;學生失誤之二在于直接翻譯詩歌,改寫的內容不夠豐滿。針對學情,提供支架,可運用細節(jié)寫作模型寫出豐滿的內容——“動作加感受加動作”模型。如“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改寫為“我點著了火,煮熟了飯。煙火中,我依稀看到了家人圍在我的身旁:看,那是父親為我們添飯的身影,那是母親甜美的笑容,那是姐姐在為我夾菜,那是哥哥要和我游戲,妹妹還拿著那個泥人……一陣風吹來,火滅了,什么也沒有了。走出大門,看向那一條東邊的大道……”這一段描寫,就是用詩歌中的動作描寫加上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感受。這樣的插敘,滿足了題干的要求——擴充細節(jié),詩中的感情能得到充分的表現(xiàn)。
總之,重視課后練習微寫作題,像研讀課文文本一樣進行認真對待,或設置成教學目標,課堂圍繞目標落實;或作為教學內容,并設計成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或提供支架,及時指導和評價,這類題就能實實在在發(fā)揮“助學系統(tǒng)”的作用,助力學生的學習。
(海南省??谑协偵絽^(qū)國興中學;57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