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群英
摘 ? 要: 《薩迦格言》是中國藏族史上首部格言詩集,《培根隨筆》是世界傳誦的英國散文經(jīng)典,挖掘和梳理二者為學智慧,管窺其異同,以達中外文化交流、傳承和發(fā)揚之要,堅定文化自覺、文化自信之需。
關(guān)鍵詞: 格言 ? 隨筆 ? 學問 ? 相通性
中外文明歷程中不乏博大精深的為學思想,常見于勸學、學則、勉學、學規(guī)等文獻,亦顯于大家之專著、格言、隨筆、序跋、家訓、信札等個人文論之中,言及接受、整理、傳播、創(chuàng)新知識的為學之要、為學之法、為學之德。其中中國藏族學者薩班·貢嘎堅贊(以下簡稱“薩班”)的《薩迦格言》與英國文豪弗蘭西斯·培根(以下簡稱“培根”)的《培根隨筆》對如何讀書學習有著獨到而精辟的見解。
一、為學之要
《薩迦格言》與《培根隨筆》蘊含豐富的為學善己觀。培根在《談讀書》開篇立論“讀書足以怡情、傅彩、長才”[1](7-10),在《論習慣與教育》中指出“教育是一種從早年就起始的習慣。天性的力量和言語的動人,若無習慣(教育)的增援,都是不可靠的”,在《論人的天性》中肯定“習慣(教育)真能變化氣質(zhì),約束天性”,并在《論學問》中直言“學問鍛煉天性,本身又受經(jīng)驗的鍛煉;蓋人的天賦有如野生的花草,他們需要學問的修剪”[2](1-209),可見學以修身;在《論人的天性》中闡釋“一個人的天性不長成藥草,就長成莠草;所以他應(yīng)當以時灌溉前者而芟除后者”,暗示受教求學可以補天然之不足,完善性格;提出“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yǎng),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滯礙,無不可讀適當之書使之順暢,一如身體百病,皆可借相宜之運動除之”[1],詮釋不同學科的涉獵對人自我身心完善的作用。
薩班直言求學治愚修身、啟迪智慧、明辨是非。薩班鞭撻“不分辨有益與無益,不增長智慧和見識,終日為了吃喝奔波,純系一頭無毛的豬”,指出“只有學者才熱愛知識,庸人對知識哪會關(guān)心”[3](1-97),這與培根之言“多詐的人藐視學問,愚魯?shù)娜肆w慕學問,聰明的人運用學問”[2]一樣崇尚學識,學以治愚。薩班直白披露“種姓高貴體貌端莊,沒有學問怎算漂亮?蠢人之所以愚昧,就是不愛學習;因為前世沒學習,今生才成了傻瓜”。并提出“經(jīng)常向高尚者學習,渺小的人也會高尚”[3],這說明后天教化、學習啟智治愚之要?!叭藗兪欠裼袑W問,在于能否辨是非……不管學問是否精深,善于取舍就是能人……學者即使遇到欺騙,也不會上當受蒙蔽……學者勇于改正過錯”[3]。同樣培根在《論辭令》中也言“以能辨真?zhèn)味姺Q為有識”[2],這彰顯后天學習對人的性情、品格、長才益智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明是非、辨善惡、識真?zhèn)?、善取舍、思功過中的巨大作用,這與培根的“除了知識和學問而外,塵世上再沒有別的權(quán)力,可以在人的心靈同靈魂內(nèi),在他們的認識內(nèi)、想象內(nèi)、信仰內(nèi),建立起王位來”[4](207)及“讀書學習足以怡情、傅彩、長才”有異曲同工之妙。
二、為學之道
(一)師承友商。薩班與培根在向人請教,友結(jié)相商的為學方面“英雄所見略同”。薩班啟迪人們“學問如果無師承,統(tǒng)統(tǒng)被人看不起;如果自己沒有智慧,就該虛心請教學者”[3]。同樣,培根告誡人們“遇到自己不很懂得的請托之事,最好去請教一位忠實而有見識的朋友”[2]。
薩班道明了從師而學的緣由:“通達某些事的人,其他事未必內(nèi)行;哪怕是博學有智慧的人,也很難精通一切事情;哪怕是極其敏銳的眼睛,也不可能看見聲音?!币龑?dǎo)人們“為了能學到有益的知識,哪怕是小孩的話也要聽;即使具有淵博的學問,仍要吸取別人的長處;如果能這樣堅持下去,就會通曉所有的知識”[3];培根在《論諫議》中言:“書籍是敢直言的;因此最好熟讀書籍,尤其是那些曾經(jīng)身歷其境的人所做的書?!盵2]勸勉人們多讀書有益,尤其是讀那些在公共舞臺上扮演過重要角色的人寫的書,以此尋真善美,以此為鑒、范而踐行,并在《論青年與老年》中指導(dǎo)“兩種年齡的人在一起互相糾正其短處,在年老的人做事的時候,年輕的人可以觀摩學習”[2]??梢姸叩烂髁恕皩W無前后,達者為師;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4](207),道出了從師學道的求知要理。
培根在《論友誼》中建議大家“算算一個人有多少事情是不能靠自己辦到的,便可知友誼有多少種好處”[2]。薩迦說:“要辦成一件大事,一定得依靠朋友幫助?!盵3]二者啟示大家結(jié)友相助,現(xiàn)今時興的教學團隊、科研團隊也許得緣于此,希冀協(xié)同作戰(zhàn),確保更大、更成功的業(yè)績。薩班和培根宣揚朋友之愛使人完美、討論使人睿智。培根在《論友誼》中說:“任何心中思慮過多的人,若能與旁人通言討論,則他的心智與理解力將變得清朗而有別……他會變得比以往更聰明,一小時的談話比一天的沉思更有效;即使沒有一個能對你提出忠告的朋友,也可以通過與他人的語言交流而增長見識;討論猶如礪石,思想好比鋒刃,兩相砥礪將使思想更加銳利?!盵2]薩班說:“兩個學者一起商量,就會有更好的主張?!彼_班感召人們要“親近高尚之士,請教飽學之才,友結(jié)忠厚之輩”[3]。二者間接說明“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引導(dǎo)人們學會與人相處和交流討論,思維碰撞、相互啟發(fā)、互相補充,博采他人之長。
(二)學貴于勤。人若精進,學問易得。薩班勸勉人們“播種之時勤耕耘,成熟季節(jié)結(jié)碩果,管理莫忘勤澆灌,碩果累累滿枝頭。自己所需要的經(jīng)典,必須天天逐句銘記;如螞蟻筑巢釀蜜,久而久之必成學者。滴水點點滴不斷,堅硬巖石也鑿穿;勤奮努力不間斷,成就大事并不難”[3]。并從反面鞭撻“不肯勤學貪安逸,今生今世不成器”,意在學問均寄于勤奮。培根說:“一個人可以通過不斷做出細小的努力來達到幸福,這是不斷地增進美德?!盵2]二者都道出求知學習貴在堅持不懈、終身勤勉不倦的為學之道。薩班鼓勵人們“愚者以學習為恥,學者以不學為恥;為了來世不再愚蠢,學習再難也努力;即使明晨就要死去,今天仍要堅持學習”[3]。培根指出:“在學問方面,一個人對于與他的天性不合而勉強去學的學科,應(yīng)當有固定的時間;但凡與天性相合的學科,那就不必有什么規(guī)定的時間,因為他的思想會自己做主,飛到那方面去的,只要別的事情或?qū)W科所剩下來的時間足夠研究這些學問就行;明達之士則著眼于現(xiàn)在和未來?!盵2]激勵人們專注于現(xiàn)在和將來的學業(yè),無論喜好與否,做學問都得花時間,任何時候?qū)W習都不晚??梢姡_班和培根告誡人們學不可以已,要有終身學習的信念,有持之以恒的意念。
(三)學重于法。薩班和培根在治學求進之法上殊途同歸,詮釋了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博學多識。薩班提倡“學者要掌握知識寶庫,必須匯集珍貴的格言;大海要成為水的寶庫,必須匯集所有的江河”,認為“學者不會嫌知識多”,勉勵人們廣學博記,“博學是最好的裝飾”[3]。培根在《習慣與教育》中說:“人們的言論取決于他們自己的學識和從外面得來的見解?!盵2]人們應(yīng)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氣度,增加知識儲備量。培根宣揚“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shù)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以此倡導(dǎo)人們多讀書,博采眾長、足智多慧;此外,他還主張“游歷是年輕人教育的一部分,是年長者經(jīng)驗的一部分”[2],通過旅游觀覽考察而見多識廣,悟究廣博,不過培根說那些博學遠識往往是人們以螞蟻式博采、收集、搬運、儲存的知識、學理,大多是別人的經(jīng)驗、成品[5](103),要避免囫圇吞棗,死記硬背,有待思考、加工整理甚至創(chuàng)新。
疑思辨究。培根指出:“有些書只能淺嘗,有些書僅可吞咽,只有少量的書須咀嚼消化?!盵1]建議“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讀者,不可盡信書上所言,亦不可只為尋章摘句,而應(yīng)推敲細思”[1],說明廣泛涉獵書海要理性施為;薩班明示智者善于思考,“學者不經(jīng)過拷問,怎能了解學問的深淺;樂鼓不經(jīng)過敲擊,怎能區(qū)別音質(zhì)的好壞”[3],可見二者都主張對所學加以質(zhì)疑,追根究底知其所以然,不可落于盲從或迷信之中。培根提出蜜蜂式[5]學習,途經(jīng)知識的百花園中勤奮采集、吸取群芳之精華,再經(jīng)過辛勤的整理、消化和改變,然后精心釀造而成香甜蜂蜜,是一種博外求取與內(nèi)在思考(審問、慎思、明辨)、創(chuàng)新相結(jié)合的創(chuàng)造性學習類型;薩班批駁“是非不辨好壞不分,腦袋不想耳朵不聞,只知填飽肚皮,就是無毛之豬”[3],直言“善于思慮所緣,禪定調(diào)服心性;苦學神圣教法,那是獲取知識之徑”[3],培根也言“那不善分析的人永不會治事”[2],二者倡導(dǎo)在“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學習過程中養(yǎng)成思辨的良好習慣。
學以致用。薩班提醒“留在經(jīng)卷中的知識、沒有修成的秘咒、健忘者所學的東西,需要之時毫無用處”[3]。薩班洞悉“說教論法的人,雖然非常多,而實踐教義的人,世上卻很少”[3],于是詰問“學者對一切箴言,當作真諦來領(lǐng)悟;有了學問不奉行,學會經(jīng)典有何用?是否真金在熔煉時才能知道,是否學者在著書立說時才能知曉”[3],道出“為學之實,固在踐履”。培根在《論學問》中說“聰明的人運用學問;學問本身并不教人如何用,這種運用之道乃是學問以外,學問以上的一種智能,是由觀察體會才能得到的”[2],道明學貴在實踐,知行合一??梢姸叱钟小爸?,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愈明”共識。
三、為學之德
薩班與培根都把辨是非、識真?zhèn)?、分善惡、善取舍作為立學修身之標準。培根指出“聰明的人運用學問”,避免完全依書本上的教條而斷事的書呆子做法,力薦“讀書學習不為辯駁,不為信仰與盲從,也不為言談與議論,而要為審察事理、權(quán)衡輕重”及“以能辨真?zhèn)味姺Q為有識”[2]。薩班[3]宣揚“學者研究所有的知識,精通后就能造福世界”,做真理、知識、技藝的傳播者,“凡是高尚的知識,圣哲常常特意宣揚;學者要么將知識傳授他人,要么就隱居修身養(yǎng)性”;治國安邦離不開學者出謀獻策,“當愚人間不和而爭吵時,只有學者才能使他們安寧”[3],可見安定團結(jié)需要學者的引導(dǎo)、調(diào)和。培根在《論變更》中直指“假如時間自然地使事物頹敗,而智謀與言論又不能使其改良,其結(jié)局將不堪設(shè)想了”[2],言及文人智士能倡導(dǎo)變革,推陳出新,勵精圖治謀改革發(fā)展;薩班勸勉人們“對正直的學者要親近”[3],以“學習利己利人的知識,那是學者的標志”[3]昭示人們?yōu)閷W善己而德智雙備,以利人為樂,奉獻社會,謀求人類利益和福祉,道出了“做人的最高基礎(chǔ)在求學,求學之最高旨趣在做人”[6](281)。
《薩迦格言》和《培根隨筆》兩本傳世經(jīng)典,雖然時代背景、文化傳統(tǒng)不同,卻在為學之要、為學之道、為學之德方面蘊含相似甚至相同的為學思想,啟示世人在“學為求知、明道、做人”的追求中,勤學不輟,師從他人,友結(jié)相議,樹立終身學習意識,養(yǎng)成廣通博識、思辨消化、學以致用的良好習慣,學以善已、利人、惠家之德。
參考文獻:
[1]王佐良,譯.英國詩文選譯集[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0.
[2]弗朗西斯·培根.培根論說文集[M].水天同,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6.
[3]次旦多吉.薩迦格言[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0.
[4]蘇寧.啟蒙人格:培根[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0.
[5]弗蘭西斯·培根.新工具[M].許寶骙,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4.
[6]錢穆.新亞學規(guī)[G].王涵.中國歷代書院學記[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項目“《薩迦格言》與《培根隨筆》的多維度比較研究18SA0196”階段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