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謝麟賢
晚明時期審美趣味高古奇崛,對古意極端推崇,如美術批評家漆瀾所言,這個時期“渾厚雄壯的北方風格流傳到南方,轉而變?yōu)榱溯p巧玲瓏的南方風格。而到清初,南方秀美的審美趣味又影響了北方宮廷印鈕,這剛好是一個‘對流’的過程。清代宮廷印鈕,在一定程度上,正是這種秀美、華麗的南方風格向北方的‘倒流’”。明代印鈕偏渾厚雄壯,清代的雕刻則是一個由陽剛轉為陰柔、渾樸轉為華美的過程。
明代獅鈕章
“明、清時代的印鈕制作,是中國古代印鈕雕刻的一個縮影?!睘楹蚊髑逵♀o能夠達到這樣的高度?明清印鈕有何特征呢?以下分享筆者對明清印鈕特征的芻議。
雍正時期的印鈕作品,整體十分華美,螺旋形曲線紋大量出現(xiàn),相較于明代的印鈕作品,清代的印鈕曲線增加了,并且增加了扭動感。明代印鈕雕刻有一種巋然不動的靜穆,而清代的印鈕則為鮮花怒放,動感強烈,是一種盛世氣象。從明代北方工的古樸、圓厚轉為華美、流暢,極盡雕琢之能事。
由于壽山石材質柔而易攻,清代在制鈕上運用了玉石、竹木牙角雕的一些技法,使得清代壽山石印鈕在宮廷印藏中的形制更多樣化,地位更獨特。
經(jīng)過認真研究中國古代印鈕造型特點發(fā)現(xiàn),漢唐時期古獸類印鈕相對較少,常見的鈕頭以龜、瓦當?shù)茸鳛檠b飾,明代開始逐漸出現(xiàn)獸鈕。
明代印鈕形態(tài)、線條很奔放,但在工藝上還屬較為粗獷的階段。此時期的印鈕,古獸動態(tài)極具韻味,線條的細節(jié)也許沒有當今這么精致和流暢,但是整體氣勢和精氣神十足,到了清代,古獸印鈕達到了華美的高峰,這與康熙、乾隆等帝王喜歡印鈕息息相關。據(jù)悉,“雍正在位嚴格來說只有13年時間,算上康熙末年,在位14年,5000多天,而雍正朝有明確文獻記載的印章大概有8000件,也就是說,每天大約有一件半產(chǎn)生,雍正真的是狂熱喜歡圖章。后代皇帝乾隆、嘉慶、道光甚至清末,都在不斷地取用、續(xù)用雍正朝的圖章,或磨掉重用,或重新啟用?!?/p>
因為帝王對印鈕的狂熱喜歡,制鈕工匠因此花心思精心打造,明清時期出現(xiàn)了許多雕刻巨擘,耳熟能詳?shù)挠袟钣耔?、周尚均、董滄門。
清代印鈕細節(jié)上很生動,在原有基礎上,精工印鈕出現(xiàn)了很多值得學習的作品,如“壽山石故宮回鄉(xiāng)展”中的諸多印鈕作品,線條值得玩味。在細細觀察某個局部時會發(fā)現(xiàn),那些線條總是恰到好處。明清印鈕的線條服務于所要表現(xiàn)的局部,每一個線條都與要表現(xiàn)的部位相呼應,不同部位線條深淺不一樣,整體或許不是那么流暢和連貫,但是每一個角度看又是合乎情理。明清印鈕都是純手工雕鑿,因此有濃郁的手工味道,粗樸之間透露出古拙的美感,如古獸脊骨的凸起,不那么完美的線條,卻組成了極有味道的形態(tài)。每一個轉折,每一個彎曲,每一個停頓都耐人尋味,值得細細玩賞。當今的雕刻師技藝精湛、工具先進,所創(chuàng)作的古獸印鈕線條極盡流暢,講究線條行云流水,古獸轉身有流暢的S形,但有時華美有余,韻味不足。那些流暢的線條背后只有一覽無遺地枯燥,沒有讓人驚喜的停頓,深入研究就會發(fā)現(xiàn)手工古拙的味道難以復制。
動物題材是明清印鈕的重要主題。各種所謂“神獸”的人文動物不斷衍生,這些神獸由不同動物的特征組合、變形而成,有的是戰(zhàn)國以來的傳統(tǒng)類型,早期神秘、威嚴的形象已經(jīng)虛化,而轉向祈祝吉祥的寓意,或者完全是以其藝術造型引起視覺愉悅。此時期的神話動物題材有麒麟、獅子、天祿、辟邪、獬豸、螭、龍、鳳等,造型則竭盡巧變之能事。
此時期印章藝術進入輝煌時代,各流派不乏繼承者,反映在具體的刀法上,都有其各自的鮮明特征。這時期的雕刻師很講究刀法,強調“穩(wěn)、準、狠”。認真觀察明清印鈕中古獸的鬃毛,會發(fā)現(xiàn)和現(xiàn)如今常見的古獸鬃毛有諸多不同之處。例如,常見的獅鈕鬃毛,獅子鬃毛較多,卷舒處理差別很大。獅子毛發(fā)一般有兩種處理方法,一種是卷發(fā),另一種是順發(fā)。鬃毛多以淺浮雕刻畫,以圓刀為主,少用尖刀,陽面光滑順手,珠圓玉潤,靈巧可人。如今很多雕刻師所刻畫的古獅毛發(fā)沒有講究,隨意在背部開絲,明清時期的獅子鬃毛從鬢角處開始延伸出來。獅子在印鈕中是喜聞樂見的題材,古人認為獅子不但可以辟邪,而且可以帶來祥瑞之氣,它是現(xiàn)實中存在的瑞獸,但是在藝術創(chuàng)作時,雕刻師往往加入了自己的理解進行藝術加工,并對獅子的細節(jié)加以提煉。
其他古獸頭比較長和尖,而明清印鈕中古獅的頭部較扁平,眼睛、鼻子比較聚攏,挨得近,看起來沒那么散,獅子的頭部占身體的比例較小,眼睛則炯炯有神。明清的印鈕講究古獸的筋骨刻畫,骨架上下刀更深。此時期古獸印鈕重點在于突出古獸的氣質,也就是精氣神,古獸的一個回眸,足以震懾人心。
明清時期流行另一類動物題材是圍繞吉祥寓意,利用諧音來設計創(chuàng)作。如“童子洗象”,諧音“吉祥”,此時期,產(chǎn)生了諸多類似“童子洗象”和“番人馭象”的印鈕作品,后來又有了“羅漢戲象”這一題材,戲象寓意萬象更新。“象”多與祥瑞、平安等意思掛鉤,又與“吉祥(象)”諧音,所以使用廣泛,是婦孺皆知的題材,象鼻能吸水,水為財,因此象在民俗中與“財富”有緊密的聯(lián)系。
在仿古雕刻過程中發(fā)現(xiàn),明清印鈕中的人物有著特定時期、特定地區(qū)的特征,如“番人馭象”中番人穿的是靴子而不是草鞋。那時期,南方小國進貢的“貢象”,都有與之隨行的象奴,這些象奴既然來自異域,也就都是番人,皆是高鼻深目的形象,而不是一般的圓臉扁鼻形象,其與大象朝夕相處、片刻不離的情形使人印象深刻,故而不少雕刻中,有“象”就有“胡貌”的番人在側。今天壽山石雕印鈕上常常見到“番人馭象”這一題材,但是很多雕刻師沒有注意到番人的臉部、服飾、鞋子等細節(jié)的特點。又如“童子洗象”中童子的服飾,也需結合明清時期服飾特征而進行創(chuàng)作。此外,“番人馭象”“羅漢戲象”等題材中,大象的眼睛、嘴巴、鼻子以及轉身的瞬間動態(tài)都需與現(xiàn)實結合,藝術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這些題材中的大象不是完全寫實,而是經(jīng)過藝術化的處理,盡量顯示象的憨態(tài)可掬,因為象是美好的象征、美麗的生靈,不能雕刻成一般古獸那樣怒目圓睜,而是凸顯其單純憨態(tài)的形象,創(chuàng)作時要突出故事感、情節(jié)感、呼應感。
明清印鈕是中國五千年石雕藝術的一個縮影,它不僅充分運用石雕造型藝術中的表現(xiàn)手法,如圓雕、浮雕、透雕、陰線刻、凹面刻、減地平面陰刻等,而且還在 “方寸之地”,集雕刻、書法、繪畫于一體,千姿百態(tài),精巧之至,形成了一個非常獨特的藝術世界。明清時期的印鈕雕刻特點:線條直爽有韻味,古獸傳神,眼睛、鬃毛等細節(jié)刻畫虛實相間,并能把自然界的山水、花鳥絲絲入扣地融入印鈕之中?,F(xiàn)在一些仿舊的印章由于工具、材質、工藝的不同,往往造型呆板,雕刻流滑、破碎、繁亂,古樸典雅的藝術氣息蕩然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