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文
(重慶市第十三人民醫(yī)院心血管內(nèi)科,重慶 400053)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病理基礎及高危因素相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及頸動脈粥樣硬化嚴重程度存在一定關聯(lián),二者存在相關性[1]。頸動脈超聲是臨床檢測頸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方法,臨床關于頸動脈粥樣硬化與冠心病遠期事件的相關性研究較少,本次研究通過對我院近4年收治共計216例疑似心肌梗死、疑似冠心病患者資料的研究分析,重點探討頸動脈粥樣硬化與冠心病遠期心臟事件的關系。
2016年1月為本次研究起始時間,2019年12月為本次研究終止時間,研究樣本數(shù)量共計216例,均為疑似心肌梗死、疑似冠心病患者,其中男109例,女107例,年齡范圍為42~65歲,年齡均值為(51.38±6.44)歲。頸動脈粥樣硬化采用頸動脈超聲診斷,診斷標準為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IMT)超1.0 mm,1.0~1.2 mm為內(nèi)膜增厚,1.2 mm以上為斑塊形成。冠心病診斷采用臨床癥狀、體征、心電圖、心臟彩超、心肌損傷標志物、冠狀動脈造影或冠狀動脈CTA等診斷,診斷標準為左前降支、左主干、左回旋支、右側冠狀動脈硬化斑塊伴狹窄,最窄處管腔狹窄約70%。
全部216例患者均行頸動脈超聲檢查,隨訪患者冠心病遠期心臟事件發(fā)生情況。頸動脈超聲檢查由我院頸動脈超聲設備完成檢查,探頭頻率設置為7.5~10 MHz。檢查過程中需準確測量頸動脈內(nèi)中膜厚度。對患者頸動脈不同部位IMT數(shù)值進行測量,取平均值。頸動脈超聲檢查后12個月對患者進行隨訪,統(tǒng)計冠心病遠期心臟事件發(fā)生情況。
冠心病遠期心臟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冠心病住院、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評估患者一般臨床資料,分析頸動脈粥樣硬化與冠心病遠期心臟事件的關系。
非條件單元Logistic回歸為單因素分析方法,Logistic多元回歸法為多元分析法,以SPSS 22.0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
216例患者中138例IMT厚度超1.0 mm。對216例患者進行隨訪,共計25例患者發(fā)生冠心病遠期心臟事件,其中21例患者IMT超1.0 mm,占比高于頸動脈超聲陰性患者(P<0.05),提示頸動脈超聲陽性與冠心病遠期心臟事件具有相關性。
以冠心病遠期心臟事件為變量,其他因素為自變量,相關性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冠心病遠期心臟事件發(fā)生與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95%可信區(qū)間為1.705-10.443)、心力衰竭(95%可信區(qū)間為2.889-11.425)、心肌梗死(95%可信區(qū)間為2.874-11.362)、頸動脈超聲陽性(95%可信區(qū)間為2.857-19.832)、體重指數(shù)等因素(95%可信區(qū)間為0.995-1.064)相關。相關性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冠心病遠期心臟事件發(fā)生與頸動脈斑塊(95%可信區(qū)間為0.118-0.994)、IMT超1.0 mm相關(95%可信區(qū)間為1.159-11.446)。見表1。
表1 單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結果
早期確診并采取針對性治療干預措施可提高冠心病的治療及預后效果[2]。心源性死亡、冠心病住院、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心肌梗死等冠心病遠期事件發(fā)生與頸動脈粥樣硬化具有相關性,分析頸動脈超聲檢測陽性患者臨床資料有助于預測冠心病遠期事件發(fā)生,便于臨床預先采取針對性預防措施。
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216例患者中25例患者發(fā)生冠心病遠期心臟事件,其中21例患者IMT超1.0 mm,占比高于頸動脈超聲陰性患者,提示頸動脈超聲陽性可作為評估冠心病遠期心臟事件的主要指標。通過單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可知,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心力衰竭、心肌梗死、頸動脈超聲陽性、體重指數(shù)等屬高危單因素,頸動脈斑塊、IMT超1.0 mm屬高危多因素,臨床可將上述指標作為評估冠心病遠期心臟事件的重要標準[3]。相關研究證實,除上述影響因素外,性別、年齡、超聲心動圖檢查結果、糖尿病、運動平板試驗結果等與冠心病遠期心臟事件具有一定相關性。
頸動脈超聲具有無創(chuàng)等優(yōu)勢,頸動脈位于人體皮膚組織淺表層,檢查過程干擾較小,圖像清晰度較高,可將檢查結果作為預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指標。通過對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的分析可知,利用頸動脈超聲檢查可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進行預測性診斷,也可預測遠期心臟事件及心血管疾病發(fā)生,為臨床防治冠心病遠期心臟事件提供充足依據(jù)。與無冠心病患者相比,冠心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更為嚴重,因此可通過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嚴重程度的評估診斷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進而預測遠期心臟事件。頸動脈粥樣硬化指標也可用于無癥狀人群的篩選及高危人群評估、流行病學研究,也可為開展抗動脈粥樣硬化干預試驗提供依據(jù),為臨床診斷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及發(fā)展提供參考。
由此可知,冠心病遠期心臟事件與頸動脈粥樣硬化具有相關性,可將其作為主要預測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