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朦,雍挺俊
(1.青海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青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青海 西寧 810000)
舞蹈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對于教師而言,教師在舞蹈教學中應注重實踐指導,以學生實際身體素質與學習能力為前提,關注學生身心雙重發(fā)展;對于學生而言,在學習過程中面臨較大的學習壓力,學生需學會自我排解心理困惑。在當今教學改革背景下,學校針對學生情況,積極加入心理學促進舞蹈課程教學的開展,為舞蹈教育事業(yè)創(chuàng)新了新的教學方法。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xiàn)象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一門科學,研究對象包括人的情感、認知以及行動等方面所反映的心理活動。在當今舞蹈教學中,心理學的加入可以促進舞蹈教學的完善。因為舞蹈教學中不僅要求肢體動作到位,還要求心理變化能夠映襯舞蹈藝術的表現(xiàn)效果。而每一個舞蹈動作又飽含心理變化,二者密不可分。可以說心理學在舞蹈教學中的意義是無窮大的。
舞蹈學習應該是一項長期堅持的學科。因為舞蹈教學中所體現(xiàn)出的扎實基本功功底,實質是用辛苦訓練和強大的心理素質換來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承受身體上的痛苦,還要面對心理上的壓力。這就需要教師發(fā)揮輔助者的作用,在教學中不斷鼓勵學生,給予其心靈上的慰藉,通過外在的肢體教授來實現(xiàn)心靈上的互動,而心理學的融入恰好符合這一教學方式。教師可利用心理學中的人格心理學,分析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從而進行針對性指導,了解學生所思所想,滿足學生正常心理需求,這對于促進師生交流互動具有重要價值。
由于舞蹈專業(yè)不僅要求學生具備健康的身體素質,而且還要具備較強的心理素質,因為舞蹈專業(yè)的學生大多在身體機能還未發(fā)育完全時,就已經開始接受舞蹈基本技能訓練。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心理壓力會隨著舞蹈動作的難度而加大,出現(xiàn)恐慌畏懼心理,不利于學生學習舞蹈。
將心理學應用到舞蹈教學中,不僅對于學生掌握心理學相關知識具有積極意義,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夠正確面對舞蹈這一基礎課程。心理學知識的學習能夠幫助學生建立健康完整的心理結構,這一健康心理狀態(tài)的構建能夠促進舞蹈教學的順利開展。同時,也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在課堂中實現(xiàn)自我價值。比如,心理學的運用充分激發(fā)了學生參與課堂的學習熱情,減輕了教師的教學壓力,教師可以加快舞蹈教學進度,從而確保高效率完成教學任務。
眾所周知,舞蹈教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需要師生互動才能完成教學任務。舞蹈教學要求師生教與學的動作需達到規(guī)范和標準,具體教學中還要求學生提升自我學習能力與提升心理承受能力等。目前,一部分學生是從小接觸舞蹈,基本功較為扎實。而對于后期學習舞蹈專業(yè)的學生而言,在舞蹈學習中會由于身體等較多因素的影響,基礎能力較弱,接受新動作的能力不強,對于舞蹈理論知識的掌握也相對不夠全面,導致心理承受能力受到影響,進而影響舞蹈課程的學習。在教學中具體表現(xiàn)為恐懼、逃避舞蹈課程學習,不利于教師進行舞蹈教學。
學校在進行舞蹈教學課程設置時,一直以來都是按照國家統(tǒng)一課程標準進行具體教學的,而課程設置也是按照教材內容進行安排。這一方式有利于教師進行統(tǒng)一教學,減輕教學負擔。但長期下來,由于學生學習基礎存在較大差距,統(tǒng)一課程設置這一方式也出現(xiàn)了教學漏洞,比如在課時安排方面沒有做到與其他學科明顯區(qū)分,導致舞蹈教學課時不夠,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會忽略學生學習的實際狀況。
在舞蹈教學中,大多數教師對于舞蹈動作的指導極為嚴格,對學生的教學方式過于嚴苛,比如給學生下達教學任務,如果在規(guī)定時間內沒有完成,就要接受相應的處罰等,學生由于開放意識及心理因素等原因,希望教師給予自己足夠的自由發(fā)揮空間,而不是限制在課堂教學中,由此產生對教師教學的不滿情緒。具體體現(xiàn)為學習積極性下降,部分學生遇到高難度舞蹈訓練時,會以請假或稱病為由逃避教學,甚至部分學生直接在課上與教師公然對抗,造成舞蹈教學質量難以提升。歸根結底,是因為師生之間缺乏有效互動,導致師生在舞蹈教學中存在隱性矛盾。
學生在學習舞蹈各項基本技能時,面對各項教學計劃,可能會出現(xiàn)一定的心理問題,產生對舞蹈教學的抵觸心理。對此,學校及教師需密切關注學生心理變化,在舞蹈教學中根據學生實際學習能力,制定切實可行的課程規(guī)劃,并且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學,幫助學生正確對待舞蹈課程,重新喚起對舞蹈藝術的熱情。
教師在舞蹈課程教學中,需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首先,教師要幫助學生轉變對舞蹈的初始認知理念,即為給學生普及舞蹈教學對于自身今后發(fā)展具有促進作用等積極理念,具體可采取心理暗示、課堂展示等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其次,關注學生想象力。教師在舞蹈教學中,可鼓勵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真善美,在課堂中可播放一些舒緩輕松的音樂,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此外,教師在舞蹈教學中還需根據不同學生的心理變化,進行有針對性的舞蹈教學。
高校需調整課程設置,完成舞蹈教學目標。首先,在課時設置方面,教師需根據教學計劃及時反饋給學校領導,合理安排舞蹈課課時,確保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幫助學生掌握舞蹈動作要領。其次,教師在課程安排時,可對教材內容自行安排,設置適合學生學習的實際教學課程,比如可開展模塊教學,將教材內容分成初級、中級與強化階段三方面,幫助學生更有針對性地學習。
要想提升舞蹈教學質量,需增強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需改變自身觀念。對于教師而言,需關注學生學習情況,調整自身教學計劃,可分批進行訓練,或者給學生留出自我發(fā)揮的空間,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同時,還應對教學中的角色有清晰認知。在舞蹈教學課堂中盡量控制自身教學情緒,避免自身情緒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于學生而言,需明確自身課堂主體地位,發(fā)揮自身主動性,面對較難的課程可多與教師溝通,針對具體的肢體動作、表情及姿態(tài)請求教師指導,有效緩解師生尷尬境地。
當前舞蹈教學中,心理學的加入對其教學意義至關重要,是舞蹈課程教學順利開展的基礎。心理學中積極向上的心理暗示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糾正舞蹈教學中的認識誤區(qū)。此外,心理學還能豐富學生學習舞蹈的內心世界,促進學生關于舞蹈文化底蘊的形成。二者的結合,能夠在教學中相互促進,共同為我國舞蹈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發(fā)揮其獨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