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管弦樂團是以中國民族樂器為主體進行合奏的演奏樂隊,而現(xiàn)代民族管弦樂團的概念是指21 世紀至今,以拉弦、彈撥、吹管、打擊樂為主體,擁有齊備的聲部配置及平衡比率,能夠完成絕大部分21世紀后創(chuàng)作或改編的民族管弦樂作品的民族樂團。民族器樂具有十分鮮明的個性特點,但當其作為樂團合奏的載體出現(xiàn)時,共性就成為最為關鍵的追求方向和目的,樂團整體的融合性及平衡性顯得尤為重要。
民族管弦樂團的平衡性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平衡性”既可指音響及音量上的平衡,也可指各聲部之間數(shù)量上的平衡,或是作品當中的色彩性平衡等。本文中闡述的“平衡性”指民族管弦樂團音響上的“平衡性”,它是任何樂隊能夠發(fā)出良好聲響的重要條件之一。樂隊的音響平衡可分為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橫向方面是指作品織體中各個聲部、各個層次、各個要素在音響、力度等方面的比例分配;而在縱向方面,主要指的是多聲部結合時各個聲部在同一時間內音響與力度的比例關系,這是樂隊音響平衡的最主要方面。而在樂隊音響中的“平衡”與“不平衡”也是相對的概念,其二者之間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
現(xiàn)代民族管弦樂團拉弦組由高胡、二胡、中胡、大提琴(或革胡)、低音提琴(或低音革胡)五聲部組成,在樂隊中是人數(shù)最為眾多的樂組。通常,大型職業(yè)民族樂團為高胡6-8 位、二胡10-12 位、中胡6-8 位、大提琴6-8位、低音提琴4-6 位。拉弦組在樂器配置數(shù)量上是樂隊中最多的,是樂隊音響的基礎。然而除低音弦樂外,胡琴類弦樂均為無指板皮革振動發(fā)音,因此音準的變化幅度較大,音量上不如西洋管弦樂隊中的小提琴,樂器制造質量上高胡、二胡、中胡通常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客觀上帶來音色音質的不穩(wěn)定性,整合拉弦組應關注:
第一,拉弦組中高胡、二胡、中胡并不完全是西洋管弦樂隊中一提、二提、中提的聲部關系,前三者都是極富個性的獨奏樂器,音色上存在明顯的差異,高胡明亮,二胡渾厚,中胡蒼勁濃郁。且高胡與二胡之間存在著四度的差距(高胡定弦為里弦g1外弦d2,二胡為里弦d1外弦a1),中胡比高胡低八度,三者在自然音域、弦的自然張力等方面是不同的,因此二胡與高胡不能絕對等同地演奏同一旋律織體。
第二,高胡、二胡、中胡除二胡由專職人員擔當演奏外,高胡、中胡通常由二胡演奏者兼職,缺乏系統(tǒng)的訓練和對樂器性能的良好把握是這兩聲部通常存在的問題,因此應重點關注高胡、中胡的音質、音色訓練,強調弦樂聲音的整齊度。
第三,關注弦樂音區(qū)變化帶來的音色音響上的變化。弦樂是在相同弓速、弓壓下音區(qū)越高音量越弱,胡琴類是無指板動物皮革振動發(fā)聲,因此較之西洋管弦樂隊音量變化更為明顯。音色上弦樂可通過調整弓速弓壓來獲得音色上的漸變,音量上應從民樂自身的音響出發(fā),不盲目追求高音區(qū)的強大音量,否則易出現(xiàn)尖、扁、雜的音效。
第四,弦樂左手揉弦技術是中國音樂聲腔化音韻在器樂上的特殊運用,弦樂良好的揉弦可以起到柔化音韻的良好效果,而在整個弦樂群的演奏中揉弦關乎音質音色的純凈度、音高的準確度,因此在整合拉弦組的音響中應根據音樂的內容、織體間的關系、和聲等因素來確定揉弦的運用,合理選擇運用滾揉、壓揉等技術。
彈撥組是現(xiàn)代民族管弦樂團最具特色的聲部組,也是區(qū)別于西洋管弦樂團建制的顯著標志之一。該聲部組樂器種類多、音色豐富、音響各異、演奏技術繁多,且是“音點”式發(fā)音,因此這一樂組所構成的音響組合也是十分獨特的。整合彈撥組應關注:
第一,不同座次排位中彈撥組各聲部的音響平衡關系不同,有置于指揮右側或是左側的,也有置于樂隊中央位置的,關注該組如柳琴、古箏、揚琴、大阮等聲部間的距離關系,調整各自“出手”的力度,關乎到音響相融與平衡性的實現(xiàn)。
第二,密集“音點”的統(tǒng)一。彈撥樂是由“輪奏”技術延續(xù)或強調音值的,“音點”頻率的統(tǒng)一關乎整組音效的純凈清晰,因此應根據不同的速度、力度、音值、情緒、不同的織體對比等來調整“音點”的頻率。
第三,演奏法的協(xié)調。彈撥組在演奏震音(音值延長)時技法多樣,如琵琶有輪指、夾彈、單指搖,阮、柳琴、三弦有滾奏,古箏有搖指、快速劈托,揚琴有滾奏、彈輪,這些技法在震音演奏中的協(xié)調配合關系到各聲部音響的平衡融合。
第四,聲部之間力度的調整。由于彈撥組具有各聲部樂器配置比例不固定、音量音色存在差異、揚琴古箏等樂器余音較長等諸多因素,因此在排練中,需根據實際音效來調整各聲部的力度比,不能盲目照搬作曲家在總譜中所標記的力度與表情記號。
在現(xiàn)代民族管弦樂團合奏訓練中,對于吹管組的音響整合是重中之重。吹管組樂器通常由邊棱性吹奏氣鳴樂器(笛、蕭、塤)、自由簧類吹奏樂器(高、中、低音笙)、雙簧類吹奏樂器(高、中、次中、低音嗩吶,高、中、低、倍低音管)三大聲部組組成,由于發(fā)音原理各異、個性突出、音色豐富多樣、力度及強弱控制也存在一定的難度(如嗩吶、笛的高音強弱變化控制),因此容易出現(xiàn)不協(xié)和的音響,這三類樂器在傳統(tǒng)民間音樂中通常以獨奏或領奏形式出現(xiàn),構成樂隊聲部配置后通常由于缺乏較系統(tǒng)嚴格的聲部規(guī)范化訓練,造成音響整合上的難點。
打擊樂是現(xiàn)代民族管弦樂四大樂組中樂器數(shù)量最多、音色音響最為多樣、配置人員相對較少的一個樂組。中國民族打擊樂種類繁多,僅鼓類、銅器類各種音色音量的就有數(shù)十種之多,在中國的戲曲藝術中、各地的樂種中民族打擊樂有著豐富精湛的表現(xiàn)力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在現(xiàn)代民族管弦樂作品中不僅有本土打擊樂的運用,還融入了很多國外打擊樂品種,形成了更加豐富而多變的音響效果。
在現(xiàn)代民族管弦樂團排練中處理好打擊樂聲部和樂隊之間的平衡關系是樂團取得良好音響、音質的關鍵之一。在民族管弦樂合奏中經常會出現(xiàn)打擊樂與樂隊之間相互對抗或是打擊樂過于“先聲奪人”、過猶不及的現(xiàn)象,使作品失去音響上的藝術魅力。因此,應在參考作曲家力度表情提示的基礎上,根據作品中織體的關系和樂隊實際音響進行調整,把握好打擊樂與樂隊之間音響的主次關系。指揮要通過仔細分析總譜,并用良好的內心聽覺得出準確的判斷,再確定力度比安排,而非不加實際分析機械地照搬運用。
音響平衡與融合是現(xiàn)代民族管弦樂合奏藝術中一個長期存在的重要問題,筆者結合長期的實踐經驗對現(xiàn)代民族管弦樂團音響平衡關系進行研究闡述,對民族管弦樂團中拉線、彈撥、吹管、打擊樂四大樂器組的音響平衡分別進行分析并嘗試整合解決。樂團的音響審美在于共性為主個性為輔,現(xiàn)代民族管弦樂團是由諸多富有個性色彩的民族樂器組成的樂隊合奏形式,個性的先天性使其無需刻意而為即可存在彰顯,而樂團合奏如何求得共性融合則是需要運用更多智慧的力量予以判斷整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