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欣
【摘 要】兒童博物館教育不僅是新時代發(fā)展需求,也是文化傳承的一種方式。它既能增強幼兒對歷史、現在和未來的了解,培養(yǎng)幼兒的博物意識、博古通今,又有助于拓寬家長參與渠道,將家庭經驗吸入園本課程中,調動全社會參與,形成人人懂“博物”的良好社會氛圍,提升全民素養(yǎng)。本文從博物課程建構的角度,闡述了兒童博物館教育的價值、教育內容及對幼兒和教師的深遠影響。
【關鍵詞】博物課程;兒童博物館教育;內涵
【引 言】
兒童博物館教育以培養(yǎng)幼兒“廣泛關注、深入觀察、靜心欣賞、積極探究”的博物意識[1]為基石,注重幼兒的積極參與和互動體驗,使幼兒在探索操作中知史懂史,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改革創(chuàng)新,開拓出具有博物特色的課程之路。
【正 文】
開展兒童博物館教育,不得不從參觀博物館說起。幼兒參觀博物館與成人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前者注重“參”,后者則注重“觀”,這是由于幼兒好奇、好問、好模仿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決定的。目前,國內的博物館大多針對的是成人,參展內容與要求也相對成人化,專門為兒童創(chuàng)建的博物館屈指可數。
如何將兒童博物館教育直接作用于幼兒,最大化發(fā)揮兒童博物館教育的價值和作用呢?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將兒童博物館教育融入幼兒園課程中,構建具有園本特色的博物館課程,浸潤童心,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
一、以“博物意識”為引領,誘發(fā)兒童多感官參與
兒童博物館教育以培養(yǎng)幼兒“廣泛關注、深入觀察、靜心欣賞、積極探究”的博物意識為主要目的,在親身實踐的過程中,誘發(fā)多感官參與,促進幼兒廣泛感知客觀世界與人類文化。
1.視覺和聽覺。來源于幼兒收集整理的各類展品,琳瑯滿目的展現在陳列區(qū),參觀的幼兒通過觀察,直觀感知展品名稱、大小、顏色等外形特征,再通過傾聽小小講解員的介紹,了解展品的由來、用途和使用方法等,再將視覺和聽覺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獲取有益的知識經驗。
2.觸覺。在互動體驗區(qū),通過動手操作,直接接觸展品,感知軟硬,探索如何玩,怎樣玩,滿足幼兒好奇心和求知欲。
3.嗅覺和味覺。在各地的美食博物館中,幼兒可直接滿足嗅覺與味覺的沖擊,根據主題制作各種美食,在制作的同時,萌發(fā)珍惜食物、關愛父母等傳統美德。
4.前庭覺和本體覺。在操作性強、注重實踐的兒童博物館中,幼兒隨時可掌握自己的身體信息,通過模仿,用肢體動作來感知自我。
5.空間知覺和時間知覺。兒童博物館的互動體驗,促使幼兒主動參與,積極動腦,有助于其形狀、大小、方位、距離和時間等直覺的體驗。
二、整合多方資源,創(chuàng)新博物課程
1.空間資源
環(huán)境是最好的教育資源,幼兒園可以利用自身空間優(yōu)勢,打造博物色彩的園所環(huán)境,形成具有博物特色的園所文化與人文情懷,使幼兒在環(huán)境的浸潤下,健康快樂的成長。
班級創(chuàng)設主題博物區(qū),博物課程生活化。班級主題博物區(qū)內容可以涵蓋動植物、軍事、動漫和常見物品等各個領域,以點帶面,融合到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更有助于博物意識的培養(yǎng)。
園內籌建微型博物館,博物課程創(chuàng)新化。首先,凝集教師的智慧,確定微型博物館主題,園內出資布展;然后,經過課程審議,設計完整的脈絡式課程體系;最后,確定參展形式,正式開館。通過微型博物館的對外開放,使幼兒通過主題式豐富多變、具有層次性的互動材料,在微型博物館的參觀體驗中,了解歷史、創(chuàng)造未來,形成勇于探究的意志品質和學習品質。
2.教師資源
教師的博物課程研發(fā)和實施的主體,教師的智慧結晶直接影響幼兒的行為。所以,要定期組織教師進行博物故事的分享交流,探討博物課程開展情況,尋找到各博物區(qū)、博物館之間的相同點與不同點,發(fā)現了其內在的聯系,總結出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的教育規(guī)律與教育策略,為博物課程下一步開展打下基礎。
3.家長資源
充分調動家長參與積極性,自薦家長志愿者,形成志愿者團隊,并發(fā)放志愿者證書做為獎勵,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到博物課程建構中,從計劃到籌備,從開館到學期末總結,從參觀實踐到評價建議,在參與實踐中支持幼兒的成長,對家長自身來說也是一種學習。
4.社會資源
運用當地社會資源優(yōu)勢,尋求合作機會,將當地博物館內適宜的、具有教育價值的內容延伸到幼兒園,成為博物館的科普教育基地。鼓勵教師、幼兒與家長走進博物館,開啟探尋博物館之旅,感受文物展品古老氣息的同時,還能增長見聞,增進親子關系、師幼關系,受益無窮。
總之,要想實現博物課程的價值最大化,要以主題博物區(qū)、微型博物館為博物教育的重要載體和學習資源,更應重視形成園內引領、家長參與、社會(區(qū))支持的教育共同體。
三、關注兒童的行為表現,引發(fā)深度學習
在博物區(qū)自主學習過程中,幼兒對復雜的博物知識和經驗進行同化和順應,同時注重對知識的理解和批判,實現知識和經驗的主動建構和遷移,促進幼兒高階認知能力的形成,促進高階思維能力發(fā)展,提高思維品質,從而遷移到生活中,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分析幼兒在博物課程實踐活動中的學習發(fā)展過程,不難看出幼兒是天生具有學習能力的。在興趣與好奇心的驅使下,發(fā)生學習行為,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中,通過觀察、思考、加工、創(chuàng)造,引導幼兒對事物發(fā)展變化過程進行關注,逐步引發(fā)深度學習。
四、提高教師專業(yè)化水平,樹立科學教育觀念
按照博物課程實施的五部曲[2],每一步驟都需要教師的深入研究,探討如何創(chuàng)設有益于幼兒健康成長的博物環(huán)境,投放哪些具有層次性、互動性強的操作材料,觀察指導的策略方法,發(fā)展性評量的標準如何制定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都需要教師的參與,對教師的要求,也逐漸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理念,教師的成熟經驗,有利于促進幼兒全面健康發(fā)展。
著名未來學家丹尼爾·平克認為孩子們最好具備這六種技能:設計感、講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還需要會玩,找到意義感。兒童博物館教育恰巧符合未來兒童的發(fā)展需求,讓教育回歸生命,對幼兒全面發(fā)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陸淑嫻.博物意識與幼兒園課程實踐的新探索[J].學前教育研究,2014(10).
[2]宋宜;霍力巖.兒童主題博物館課程中的博物教育實踐[J].ISSN:0427-7058.福建教育,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