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婧
這幾年很流行一個詞,就是斷舍離。這個觀念是日本的雜物咨詢師山下英子提出的。
斷一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
舍=處理掉堆放在家里沒用的東西。
離=舍棄對物質的迷戀,讓自己處于寬敞舒適、自由自在的空間。
大家都有網上購物的經歷,很多時候賣家打著“買一送五”的旗號送一些小禮物:扎頭發(fā)的皮筋兒、皮尺、小鏡子、襪子、化妝棉、糖果、護膚品小樣等,各式各樣。這些東西堪稱“雞肋”:其實心里清楚家里已經有好多類似款,也有可能永遠都用不到,可畢竟是全新的,再加上“萬一”的想法——萬一哪天就用上了呢,就這樣一個個地囤積起來。
有一次看好友在朋友圈寫道:“那些打著買一送五的商家們能不能有點誠意?你們給的那些東西根本不叫禮物,那是垃圾好嗎?放在家里除了占地方沒有其他作用!”
對此表示極其贊同的我,一時間帶著一股沖動勁兒把房間的抽屜和衣柜收拾個遍,把那些一年內沒有用過的東西,幾年內沒有穿過的衣服統統打包整理好,最后糾結了一下,還是將它們分類放到了衣物回收站,之后一陣輕松!
物品的斷舍離已然讓人要做很多心理建設,感情、工作、學習中的斷舍離則更為不易。
有多少感情很難坦然說出那句“再見”。就像一個女孩子和男朋友在一起很多年,她夢寐以求的橋段是兩個人就這樣安安穩(wěn)穩(wěn)地結婚生子,過著幸福的生活。但是相處久了卻越發(fā)覺得對方不適合自己,可是她總是期待對方會有所改變,年復一年的等待后,最后還是以被動分手告終。
工作中人們通常也做不到斷舍離。為了更多的薪酬、更高的職位、更多同事和領導的賞識,大家不停地做加法——多任務模式不停切換,超長的工作時間,以及被壓縮的娛樂休閑空間。
學習中亦是如此。家長們熱衷于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生怕落后在起跑線上。學生們看到周圍的人都在努力,自己也不敢放松。成年人考證、考研、考博等,似乎總是忙完這一陣還有下一陣的節(jié)奏。
甚至在積攢結交人脈上,大家也總是期待更多的社交,拓展自己的資源。漸漸地,我們習慣把一些人留在身邊很久,即使他們給我們帶來的更多是負面的情緒和體驗,但是說出拒絕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內心似乎總有個聲音:萬一以后有什么事情可以用得到呢?
為什么人們這么難做到斷舍離呢?實際上是斷舍離背后有著更多的焦慮和擔憂。擔憂自己沒有辦法遇到更好的關系、獲得更多的肯定,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應對一些突發(fā)情況。這背后深深的擔憂是指向自身——我的能力不夠強,我一個人如果不那么努力,就無法應對一些突發(fā)情況。
第一,做減法。
生活中已然有太多的加法,該適當做一些減法了。將你需要做的事情,需要結交的人,要增加的東西按照輕重緩急進行排序,區(qū)分為重要且緊急、重要不緊急、緊急不重要、既不重要也不緊急四個部分逐一處理,給自己一個喘息的時間和空間。
第二,減少災難化的想法。
很多人不敢斷舍離,背后的想法大多是:如果我這樣做,可能這件事就會對我造成很大的影響,我甚至會因此遭受重創(chuàng)。這種想法其實是不合理的,夸大了災難化的后果。你不妨想想看,是否你的生命中也有過一些不得不割舍的時刻,而把那些人和事情割舍后你的日子不是依然在繼續(xù)?即使曾經會有傷痛和不舍,但是你依然沒有被打垮吧?
第三,關注當下。
選取那些你覺得“可以做也可以不做”的事情,適當地放在一邊,去體會你和它們暫時告別的感覺。開始的時候你可能覺得有些不安或者空虛,這個時候提醒自己關注你手頭的事情,可以通過關注呼吸的方法將自己拉回現實,而不是對那些放下的部分感到焦慮。當你和當下有了更多聯結的時候,那些糾結和焦慮也會減少。
第四,學會在意自己的感受,不要總要求自己顧及他人。
關系中不再一味地討好和迎合,當你因為擔心對方不開心而忽視自己的感受的時候,我想你內心也會有很多委屈。你要看到自己的委屈,以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當你可以看到你自己的時候,你和他人才能進行更加良性的互動,那些無效的內耗的關系才會離你更遠一些。
第五,減少對自己的質疑。
你做得已經足夠多和足夠好了。多一些斷舍離,你的人生或許會變得更加清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