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保健醫(yī)療部 (天津 300052)
內容提要:目的:觀察頸動脈超聲檢查在缺血性腦血管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本院2018年5月~2019年3月收治的80例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并將其作為研究組;同時選取80例同期健康體檢者,將其作為對照組;對兩組人員均采用頸動脈超聲檢查,對比兩組人員的檢查結果。結果:檢查后,研究組患者在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的檢出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且兩組人員在無斑塊、單發(fā)斑塊以及多發(fā)斑塊的檢出率中均有較為明顯的差異(P<0.05);在兩組人員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分布情況中,兩組均沒有明顯差異(P>0.05);在兩組頸動脈內中膜厚度檢測中,研究組患者厚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頸動脈超聲檢查在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中,能夠有效判斷患者的斑塊情況、性質以及分布情況,且具有較高的檢出率。
缺血性腦血管病是臨床中的一種常見疾病,該病主要發(fā)生在患者的顱內段,其中動脈粥樣硬化是導致該病產生的重要因素[1]。在該病的臨床治療中,早期的臨床診斷工作能夠有效判斷患者的病情狀況,為后期的臨床診治工作提供重要的指導作用,對于患者的預后與生活質量均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2]。本次研究了80例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與80例健康體檢者,針對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采用頸動脈超聲檢查的診斷效果進行分析。
針對本院2018年5月~2019年3月收治的80例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與80例健康體檢者為基礎。將80例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作為研究組;將8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使研究組與對照組人數、性別比、年齡范圍等一般資料相近(P>0.05)。具體情況為:對照組80例健康體檢者中,包含了42例男性患者和38例女性患者;年齡43~84歲,平均(61.18±5.53)歲。研究組80例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37例;年齡均在44~85歲,平均(62.46±6.29)歲。
兩組人員均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讓患者采取仰臥位,使用彩色超聲診斷儀對患者進行檢查,頻率設置為3~9MHz。充分暴露患者的頸部,先對患者進行縱向檢查,依次掃描患者的總動脈起始部位、主干部位以及竇部,隨后進行橫向檢查,以此掃描患者頸動脈血管內斑塊形成情況,并測量血管壁內中膜的厚度。
表1.兩組人員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檢出情況對比
對比兩組人員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檢出與分布情況;同時對比兩組人員頸動脈內中膜厚度[3]。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以±s表示患者的計量數據,計算結果則通過t值表示出來;以%表示患者的計數數據,計算的結果則通過χ2表示。判斷是否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P值臨界點為0.05,只要P值結果在該值以下(不含),就能夠證明顯著差異,其余情況一律視為無統(tǒng)計學差別。
在檢測結果中,研究組患者在總檢出率、單發(fā)斑塊檢出率與多發(fā)斑塊的檢出率中顯著高于對照組健康人群(P<0.05);在無斑塊的檢出率中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如表1所示。
在兩組檢出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患者中,其斑塊部位主要分布在頸動脈竇處,其次為頸動脈起始部位,以頸動脈主干部位最少;兩組人員在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分布中沒有明顯差異(P>0.05),如表2所示。
檢測結果中,研究組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厚度為:(1.02±0.34)mm;對照組人員頸動脈內中膜厚度為:(0.53±0.17)mm;由此可見,研究組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厚度顯著高于對照組(t=11.5294;P=0.0000)。
根據相關研究表明,頸動脈粥樣硬化與斑塊的形成與缺血性腦血管病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而在早期采取有效的診斷方式,發(fā)現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癥狀,了解患者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情況,采用有效的內膜切除或介入手術進行治療,對于缺血性腦卒中的防治工作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的臨床診斷中,以往多采用了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的方式來作為血管狹窄與閉塞診斷的金標準,這種診斷方式具有較高的分辨率,不但能夠準確判斷患者的血管病變情況,同時還具有實時成像與繪制血管路徑圖的能力[4]。但這種檢查方式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傷性,對于患者的輻射較大,進而使其的應用受到了較大的限制?,F階段,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無創(chuàng)頸動脈超聲檢查被越來越多的應用在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的臨床診斷中[5]。頸動脈超聲檢查主要是通過對患者斑塊低回聲與強回聲部位的比率來判斷患者的斑塊狀況,能夠直接顯示患者的管壁結構,充分了解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情況,測量患者內膜中層的厚度,并能夠進行對比分型,對于患者的預后情況判斷也具有較高的指導意義。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針對了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與健康人群分別進行了頸動脈超聲檢查[6]。在檢查結果中,研究組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檢出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檢出率為82.50%;由此也能夠表明,頸動脈超聲檢查在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診斷中具有較高的準確性。在兩組人員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分布情況中,患者的斑塊主要分布在頸動脈竇處,以頸動脈主干最少。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于機體中血液的切應力有著密切的關系。而在兩組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厚度的檢查中,研究組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厚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其主要是由于粥樣動脈斑塊破裂使得遠端血管栓塞、斑塊中出血使得管腔閉塞或斑塊潰瘍導致繼發(fā)性血栓的形成,進而使得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增厚。值得注意的是,頸動脈超聲檢查在缺血性腦血管病診斷中也有著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對于操作人員的要求較高,需要操作人員具有較強的專業(yè)能力;另一方面,頸動脈超聲檢查在顱內段血管病變的診斷中,很容易受到顱骨的影響,進而使其無法準確判斷患者病變的實際情況,尤其是在重度狹窄與閉塞的區(qū)分中存在著較大的難度。同時,對于血管多部位狹窄與狹窄程度較輕患者診斷中的漏診率較高。因此,在臨床中還需要提高臨床醫(yī)師的專業(yè)技能,并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與自身經驗做出準確的判斷,以此來提高臨床診斷的準確率。
表2.兩組人員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分布情況對比
綜上所述,頸動脈超聲檢查在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診斷中具有較高的診斷準確率,能夠為后期的診治工作提供更多的臨床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