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東市第三醫(yī)院 (遼寧 丹東 118000)
內(nèi)容提要: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聲在頸動脈硬化病變診斷中的應(yīng)用價值。方法:隨機選取本院住院的50例2017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腦梗死患者為研究組,另選取50例同期本院住院的非腦梗死患者為對照組,比較兩組彩超結(jié)果進行分析。結(jié)果:研究組中粥樣硬化斑塊檢出率為88.0%,對照組檢出率為10.0%,組間差異明顯(P<0.05)。兩組斑塊類型、CCA-IMT、BIF-IMT、EDV、PSV及RI比較,均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結(jié)論:彩色多普勒超聲能夠較為準確地檢出腦梗死患者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和血流動力學異常情況,能夠為臨床疾病診治中提供重要的依據(jù)。
腦梗死是一種臨床常見腦血管病,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腦梗死等疾病的發(fā)生率也呈現(xiàn)出逐年上升趨勢,給中老年群體的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威脅。腦梗死具有發(fā)病急、病情進展快等特性,若不能及時給予有效救治,很容易導(dǎo)致患者殘疾或死亡[1]。因此,及早發(fā)現(xiàn)和診治腦梗死是降低患者病死率、改善患者預(yù)后的關(guān)鍵。有研究報道,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腦梗死發(fā)生具有較大關(guān)系,通過對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性質(zhì)、血流動力學狀況等進行分析,能夠較為準確地評估患者的腦梗死風險,以便臨床有針對性地進行預(yù)防和治療[2]。
以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50例腦梗死患者為研究組,所有患者均經(jīng)頭顱CT、MRI等檢查確診,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齡46~78歲,平均(58.2±6.7)歲。另選取50例同期本院住院的非腦梗死患者為對照組,其中男、女分別為27例和23例,年齡44~79歲,平均(58.5±6.8)歲。兩組研究對象的性別、年齡等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符合對比要求。
均給予頸動脈超聲檢查,所使用儀器為上海麥迪遜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SA—6000CMT型全數(shù)字彩超診斷儀,選擇3.5~10.0MHz探頭。檢查時協(xié)助患者取仰臥位,頭部往后仰,并在患者肩下墊軟枕墊,頭部偏向檢查區(qū)對側(cè),將患者頸部充分暴露。檢查時首先對患者頸根部進行檢查,然后沿胸鎖乳突肌外側(cè)緣進行縱切檢查,對患者的頸總動脈、頸總動脈分叉處以及頸內(nèi)動脈顱外段進行仔細探查,觀察頸動脈各部位的IMT,測量頸總動脈內(nèi)-中膜層厚度(CCA-IMT)和頸總動脈分叉處內(nèi)-中膜層厚度(BIF-IMT),觀察患者的頸動脈分支情況、血管形態(tài)、有無粥樣硬化斑塊等,對于存在粥樣硬化斑塊的患者,應(yīng)對其斑塊情況進行詳細記錄[3]。觀察所有研究對象的上述動脈血流情況,并對其舒張末期峰值流速(EDV)、收縮期峰值流速(PSV)、阻力指數(shù)(RI)等進行測定。
頸動脈IMT增厚以IMT介于1.0mm~1.2mm之間為判斷標準,管壁平整光滑,IMT低于1.0mm位正常。斑塊判定:以IMT高于1.2mm,局部血管壁增厚并向管腔內(nèi)突出,根據(jù)其回聲特點分為:軟斑塊、扁平斑塊和潰瘍性混合斑塊。
采用SPSS23.0處理數(shù)據(jù),IMT厚度、頸動脈血流參數(shù)值比較采用t檢驗;粥樣硬化斑塊檢出率、斑塊類型等資料采用χ2檢驗,組間差異顯著用P<0.05表示。
50例研究組患者中有44例在頸動脈檢出粥樣硬化斑塊,共檢出斑塊61處,其檢出率為88.0%。對照組中5例檢出粥樣硬化斑塊共10處,對照組檢出率為10.0%,對照組粥樣硬化斑塊檢出率顯著較低(P<0.05)。研究組斑塊以軟斑為主,對照組以硬斑為主,對比差異明顯(P<0.05),見表1。
表1.研究組與對照組粥樣硬化斑塊類型比較[n(%)]
表2.研究組與對照組IMT厚度比較(±s)
表2.研究組與對照組IMT厚度比較(±s)
IMT厚度 研究組(n=50) 對照組(n=50) t P CCA-IMT(mm) 0.74±0.18 0.57±0.12 5.5566 0.0000 BIF-IMT(mm) 0.88±0.36 0.54±0.22 5.6984 0.0000
表3.研究組與對照組頸動脈血流參數(shù)值比較(±s)
表3.研究組與對照組頸動脈血流參數(shù)值比較(±s)
分組 例數(shù) EDV(cm/s) PSV(cm/s) RI研究組 50 14.2±3.5 66.5±9.8 0.78±0.10對照組 50 17.5±4.1 75.6±10.9 0.67±0.13 t 4.3286 4.3899 4.7424 P 0.0000 0.0000 0.0000
研究組患者的CCA-IMT、BIF-IMT與對照組比較均顯著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研究組患者的頸動脈EDV、PSV與對照組比較均顯著較低,研究組的RI顯著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3。
腦梗死是一種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的疾病,遺傳易感因素、高齡、高血脂癥等均是引發(fā)腦梗死的獨立危險因素[4]。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累及全身動脈血管的非炎癥性病變,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是判斷早期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指標[5]。彩色多普勒超聲操作簡便,安全無創(chuàng),能夠較為清晰地顯示患者血管內(nèi)-中膜厚度、血管內(nèi)結(jié)構(gòu),確定患者血管有無斑塊形成、斑塊大小等情況,為腦梗死病因判斷提供依據(jù)[6]。
頸動脈IMT能夠較為準確地反映患者血管內(nèi)皮粥樣硬化病變,通過結(jié)合患者的EDV等血流動力學指標,可較為準確地評估患者的血流灌注穩(wěn)定性,從而準確判斷患者病情。研究組患者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檢出率為88.0%,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腦梗死患者普遍存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能夠較為準確地檢出患者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研究組的CCA-IMT、BIF-IMT高于對照組,兩組EDV、PSV、RI等血流參數(shù)比較差異明顯,說明腦梗死患者的IMT厚度增加,阻力指數(shù)增高,血流速度減慢,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與腦梗死具有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7,8]。
總而言之,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能夠準確地判斷患者的頸動脈粥樣斑塊性質(zhì)、IMT厚度、頸動脈血流參數(shù),從而為臨床腦梗死動脈硬化病變診斷提供重要依據(jù)。